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我們人體生理的機能運轉與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樣的。道家裡面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這裡所講的“精”,是指人體的精力。我們通常講的“某某人精力特別充沛”,就是指這個“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講身體虛弱的人),他的慾望越重。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精力(或者說元氣)不充足,體內就有足夠的空間讓它來流動,它就會亂串。而當一個人精力充沛的時候,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力量,越是充滿越不容易走動,所以他的慾望很少產生。
它既然是一個完整的能量體,就不僅不會往下走,還會往上升。因為我們身體裡邊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應、溝通、相吸。可是我們往往由於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多,沒辦法往上升,只能夠往下沉。
當你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的能量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緊緊地吸在一起。因為體內的這股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頭。
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還能夠保證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這股能量就會轉過頭來,從下往上升。問題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後也會漏掉。
如果你能夠把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讓它漏掉,它就會呈圓形(督脈上升,任脈下降呈圓形,又從中脈往上升)往上升。
所以當一個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話,它就往上升變成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元氣。在道家裡面,中國的古文字寫作“炁”。
當一個人沒有慾望的時候,精就變成了氣。狹義的慾望,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性慾;廣義的慾望,指的是人的“貪、嗔、痴、慢、疑”,例如人的種種抱負,都可以列到慾望之列。
因為你有了種種慾望(包括廣義的、狹義的慾望),就沒有辦法保持先天的元氣,它就會變成後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慾望就會更強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裡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盡通”。佛在《楞嚴經》裡講過,漏盡不證,要想成佛,無有是處,猶如煮沙欲其成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你通過某種手段達到了不漏,但是你還得能夠讓這股力量回過頭來往上升,升到中間變成“氣”。你如果降伏了這股氣,讓它繼續往上,升到頭頂就變成“光”。在下邊是精、在中間是氣、在頭頂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氣就變成冰,中等的溫度就是水,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或者變成一股煙、一束光。這就是為什麼修行層次高的人,頭頂上會有光。他把下邊的能量,由精變成氣,把氣變成神光散發出去了。
既然我們人體可以通過五穀雜糧吸收能量,再把體內的能量釋放出去,也就能夠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但是你必須達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了以後,才能吸收外邊的能量。
既然能夠吸收外邊的能量,也就意味著你體內的能量可以(通過八萬四千毛孔)釋放出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會感到他身體的火力特別旺,感到他身體發熱;也會感覺到自己很清醒、頭腦更活躍了。
因為他的能量場比較大,可以影響對方。就像一團大的火焰,我們一靠近它,就會感覺到身體發熱;或者是走到一個冰山旁邊,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冷。這都是能量影響到對方的一種現象。
所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裡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
實際上秘密說穿了,也就是能量場的作用。“能量”是現代科學的用語,過去沒有“能量”之說。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宗教裡面講的是真實不虛的。科學只有200年左右的歷史,宗教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就佛教來講,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科學就目前來講無法證明宗教!
就像我們中國的《黃帝內經》,科學考證有5000年的歷史,據人們傳說已有一萬年的歷史,但是科學家是以考證為依據,不聽人們的傳說。即使是五千年,科學只有200年的歷史,怎麼能夠證明《黃帝內經》是否正確呢?
實際上我們中國的中醫就是源於《黃帝內經》。學中醫的人必須要讀《黃帝內經》,就像是學佛的人必須要讀《楞嚴經》、《金剛經》、《圓覺經》的道理一樣,這是學佛的“根本經”,《黃帝內經》也是學醫的根本經!
中醫的針灸、按摩過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來治療的。因為在子時,我們人體的能量全部要歸源。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勞動了,最好要休息。如果這個時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體內的能量就很難回到它的源頭。
“源頭”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體的各個臟器。身體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時是要休息的時候了。當我們這個時辰休息,氣血全部回到五臟裡,補充了以後(五臟吃飽了),過了子時,能量又要從五臟裡面分佈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又開始工作了。
文源:77健康生活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