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歌手因患黑色素瘤去世,年僅37歲。一位優秀的音樂人在盛年之時溘然長逝,讓人無比惋惜。
黑色素瘤是一種由黑色素細胞惡變而來的腫瘤,常見於皮膚和黏膜,早期患者大多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恢復,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最為關鍵。
很多癌症患者一發現就已經是晚期,一方面是由於某些癌症的發病非常隱匿,而且患者不注重體檢;另一方面是沒有留心關注身體上出現的一些“癌症信號”,導致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期。
本期內容,固生堂腫瘤科的郝建軍醫生,圍繞我們身體上的一些癌症“信號”,給大家一些警醒。
皮膚長痣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身體無端端長新痣,或者原來的痣有了變化,就要非常注意了。比如前面說到的黑色素瘤其實就是皮膚腫瘤的一種。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形成,與紫外線照射有關,但也可能與黑色素痣不當處理有關,如反覆摩擦、撓抓等可導致惡變,自行用藥物腐蝕也可能引起感染變異。
所以,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皮膚上的變化,當“痣”的外觀出現以下變化,就要立即就醫:
-
形狀不對稱、邊界不規則。
-
顏色不均勻,或出現紅、藍、灰、白等異常顏色。
-
短期內突然變大,或直徑≥6毫米。
-
伴隨疼痛、刺癢感或出血。
-
附近有腫物出現,或出現新痣。
此外,腋窩或腹股溝等部位皮膚無故發黑,可能意味著乳腺存在健康問題。
大便“發黑”是消化道癌症(胃癌、腸癌等)的一個重要信號。
大便在排除近期食物本身的色素影響外,出現異常“黑便”就要警惕,因為黑便常常是由於消化道出血引起的。
若還伴隨腹脹腹痛、進食後不適、便前腹痛、排便困難等症狀,就需要及早就醫進行排查。
臉色是一個人外在的健康反映,在癌症的信號方面,臉色發黑的情況要尤為注意。
臉色發黑,在肝病中尤為多見,臨床上稱為“肝病面容”,當發現臉色暗沉發黑,並伴有腹脹腹痛、水腫、消瘦乏力、低熱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一般來說,癌症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自我感覺不舒服時,很可能已經晚了。因此,日常預防,及時篩查,才能更大可能地避開癌症威脅。
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做好體檢工作。
除了身體出現的異常顏色外,還應該留意以下一些可能與癌症相關的症狀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單一症狀偶發經過休息或治療後得到緩解,則不用過於焦慮;若某一症狀出現明顯異常,或多種症狀同時發生,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建議成年人應保持定期體檢的習慣,發現問題及早干預和積極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作息,才能遠離癌症。
很多癌症發病都相當隱匿,但在看診過程中,通過病情的回溯和了解,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的,尤其是一些與癌症的發生有密切關係的癌前疾病。
從癌前病變到癌症,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而且很多癌前病變都是可逆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剎車調頭”,防止發展為癌症。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下面幾種常見的癌前病變,大家一定要積極地治療、干預和做好監測:
脾胃是後天之本,一旦受損其他臟腑器官都很容易遭殃。免疫力差的人更容易患腫瘤,而中醫認為提升免疫力的重點就在於脾胃。
有以上表現的人,平時可以多吃山藥、薏米、芡實、白扁豆等健脾益氣的食物。
暴飲暴食,特別是油膩、甜食等肥甘厚味,導致痰溼內生;
過食生冷水果、冷飲等,損傷脾陽,無法運化痰溼等濁邪;
長期吃燒烤、火鍋等辛辣之品,都會加重人體「痰熱」。
……
瘀滯不動的「痰溼」逐漸凝結,形成常見的結節、脂肪瘤、肌瘤等,還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中醫學認為“氣行則溼化”,通過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將痰溼等病理產物及時排出體外。
很多人壓力大、生悶氣、焦慮的時候,會覺得胸口悶悶的、肋骨有脹痛感、不想吃飯,就是肝氣鬱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了。
“氣”不足,無力推動水液運行,水液就會“濃縮”成溼,溼聚成痰。痰溼在機體內停留日久,反覆刺激也會出現腫瘤。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熬夜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是腫瘤的危險因素之一。
對抗癌瘤是個持久戰,中醫藥需貫穿整個防治過程始終。
那些難以治癒的惡性腫瘤,通過中醫西醫共同配合,往往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實現帶癌生存。
對於癌前病變,中醫的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
增生、結節、囊腫、息肉等疾病,從西醫的角度,只有手術、定期觀察。
而患者病後的焦慮心態,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此時通過中醫干預,可以控制結節等癌前病變,改善體質,防止病情進展。

臨床中,有不少小結節的患者,通過中醫藥的內外兼治,不僅使得病情得到控制,那些結節也會變小或消失。
同時,還提高了人體本身的“正氣”(即免疫力、抵抗力),全身的體質情況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癌症的治療方法,西醫離不開手術以及化療、放療等。但是目前治療腫瘤的放化療手段均有較大副作用,比如掉頭髮、食慾不振、腹瀉、口腔潰瘍、精神萎靡等。
放化療在治療中不僅針對癌細胞,對正常細胞也並不會手下留情。隨著治療的推進,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的順利進行。
化療前、中、後期,使用中醫藥手段扶正祛邪,可以有效地緩解副作用,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為患者的恢復助力。
中醫在干預疾病的方式上是多種多樣的。中藥干預,辨證分型,執行的是一人一方個性化的治療。
中醫外治法,比如針刺法、灸法以及拔罐、刮痧等各種外治法,種類是非常多的。這些方法對於緩解疼痛等方面,對中藥的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總的來說,癌症目前仍然是世界醫療難題。要遠離癌症,我們應該從立足要自身生活,注意飲食和休息,定期體檢;若已有不適,應及時就診,積極干預,這樣才能遠離癌症。

原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黃埔中醫院院長,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基層名中醫,廣東省名中醫。兼任廣州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層名中醫”、“廣東省優秀中醫院院長”“郭春園式的好醫生”等稱號。2008年他作為廣州選區唯一的中醫界代表當選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汕頭站)火炬手。
善用中醫藥治療各種疑難雜病,如:女性不孕症,焦慮症,抑鬱症,睡眠障礙,肺癌、肝癌、胃腸癌等惡性腫瘤的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腸疾病,心腦血管病,帶狀皰疹、蕁麻疹、牛皮癬,喉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