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間博物館,你可以一次性看到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展覽,你會覺得“超值”還是“壓力山大”?近年來,多家博物館合併成一座地標性藝術中心的現象多次出現,讓人不禁思考:合併真的利大於弊嗎?
01
抱團可取暖?
在北歐與中歐,藝術格局正悄然變化。
在挪威奧斯陸,面向阿克爾碼頭(Aker Brygge),新建成的挪威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orway)在延期兩年後,終於2022年6月對外開放。這一灰色龐然大物由四座場館合併而成:建築博物館(Museum of Architecture)、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 and Design)、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和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詳情可見👉獨家專訪挪威國立博物館:在爭議中壯大)
挪威國立博物館,攝影:Iwan Baan
新博物館面積達到58萬平方米,成為北歐最大、也是僅次於巴黎盧浮宮和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的歐洲第三大藝術機構,足以見其野心。在博物館86個展廳中,你可以欣賞到蒙克的《吶喊》、明代的瓷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設計、挪威王室的加冕禮服等豐富多樣、跨度極大的藏品。
蒙克展廳(Munch Room),挪威國立博物館,攝影:Iwan Baan
展覽“斯堪的納維亞設計與美國:1890-1980年”(Scandinavian Design and the USA, 1890-1980),挪威國立博物館,2022年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Musée de l'Élysée)和應用藝術設計博物館(MUDAC)所在建築
這類合併與公司併購相似,分為幾種不同類型:一、藏品類型不同的場館,如挪威國立博物館和Plateforme 10藝術中心均是如此;二、藏品年代不同的場館,例如芬蘭國家美術館就由三座博物館組成,分別專注於古代、現代和當代藝術;三、藏品類型相似的博物館,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與MoMA PS1即是均以現當代藝術為主。
MoMA PS1
而不同類型的合併也存在鬆散與緊密的區別,且歐洲博物館的合併通常比美國更為綁定密切,多以前兩種類型為主。說到底,這還是與兩地博物館的管理模式與資金來源不同有關。
雖然都屬於非營利機構,但歐洲博物館多仰賴政府撥款,因此在合併方面操作更加方便。比如,挪威國立博物館耗資五億英鎊,約合40億人民幣,其之後90%的運營預算也都由政府負責。這樣成本高且動輒耗時多年的項目,恐怕也只有政府能夠且願意承擔。
就在這個關頭,房地產大亨、曾是MOCA創始董事會主席的埃利·布羅德(Eli Broad)捐出3000萬美元,解了其燃眉之急。而附加條件是,MOCA不得與其100公里之內的博物館合併。儘管在2013年,LACMA又一次提出合併,但仍未成功。
作為洛杉磯第一和第二大藝術機構,LACMA和MOCA合併無疑是強強聯手。然而這也意味著,贊助人的話語權相應減弱,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此在美國,合併相對而言並不常見。
02
利大於弊?
合併的好處顯而易見:資源共享、項目合作、藏品豐富、規模擴大……尤其是像挪威國立博物館這樣的級別,一躍成為當地最大藝術機構,成為整個國家的新文化名片,其意義不言自明。同時,對於資金困難、人流量小的博物館,合併意味著背靠大樹,不再擔心倒閉。
站在觀眾的角度,合併則是一種考驗。雖然不用在多個場館間奔波,節省了時間精力,但在有限時間內,人們很可能會更被名作吸引注意力。其他藏品是否真的可以得到有效曝光仍然是個問題,這也是許多藏品海量的龐大機構面臨的普遍難題。
合併後,挪威國立博物館的總藏品數量達到40萬件,其中6500件將在館中展出,其餘則放置在存儲設施中。
Plateforme 10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這種利弊相依的情況也體現在MoMA合併P.S.1當代藝術中心的案例中。後者位於紐約長島,由策展人阿蘭娜·海斯(Alanna Heiss)創立於1976年,專門為特定場域藝術(site-specific art)提供展示平臺。歷經一次破產重建後,它於1999年被MoMA納入麾下,如今已是美國最大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
德國藝術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行為藝術個展“DEAL”,MoMA PS1,2015年
多年來,P.S.1當代藝術中心始終保持相對獨立性,並未與MoMA共享一座建築,而是作為其分館般存在。其名字在2010年才更改為MoMA PS1,展覽內容則更聚焦於年輕前衛藝術家,可謂MoMA的最佳實驗場。
美國多媒體藝術家卡羅琳·施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個展“Kinetic Painting”,MoMA PS1,2017-2018年
這也是美國藝術機構中為數不多的合併成功案例。PS1的前衛、有品位,以及最重要的是——缺錢,沒有贊助人從中作梗,應該都是MoMA選中其原因。兩者各取所需,相輔相成。不過,在管理方面,MoMA PS1也面臨一些爭議。比如在2018年,其部分員工曾抗議自己薪資水平與MoMA員工相比並不對等。
儘管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有時候獨立更能彰顯先鋒性,布魯克林博物館(The Brooklyn Museum)就是如此。在上世紀70年代前,它與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等機構一同隸屬於布魯克林藝術與科學學院(Brooklyn Institute of Arts and Sciences)。
歷史上第一場女性藝術家群展“Women Artists 1550-1950”,布魯克林博物館,1977年
而在獨立後,它相繼舉辦了第一場女性藝術家群展、英國傳奇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當代藝術展“Sensation”等,在引發巨大爭議的同時,也奠定了這座建於1895年的藝術機構的前衛地位。
展覽“Sensation”現場,展出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首件動物標本裝置《A Thousand Years》等具有爭議的作品。
無論是合併還是從大機構中獨立,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在生存難保的情況下,保持獨特與前衛或許不值一提。尤其在此前疫情的衝擊下,根據去年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調查顯示,美國博物館收入預計平均下降了40%;1004座博物館中,15%的館長表示,場館或將面臨永久性關閉。
挪威國立博物館
因此,合併不失為一種上策,尤其是在藝術實力較弱的地區。而從整體來看,這也意味著藝術資源更加集中於大機構,中小型場館的生存空間可能被進一步擠壓,並不利於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去年,挪威國立博物館迎來100萬觀眾,這一模式能否在藝術界形成普遍趨勢,獲得觀眾的良好反饋,仍有待時間檢驗。你想要參觀合併後的博物館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