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獲得不定期福利!!
由人衛中醫舉辦的“社慶70年有獎徵文|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活動先後收到了近50所高校、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等70餘篇徵文,參與徵文的朋友有在校學生,有臨床醫生,還有部分中醫藥愛好者,透過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愛,對於經典的渴盼,對於人衛中醫的信任。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感謝社會各界對人衛中醫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
經過初評,我們共篩選出近30篇優秀徵文入圍並進入複賽。本公眾號將於6月22日—6月30日每日展示3篇左右的入圍徵文作品(個別徵文的內容根據發佈要求,在不改變原文風格基礎上已進行適當調整),並計劃於7月1日—7月8日開啟投票通道,敬請關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精彩的文章吧!
徵文編號19:
以《內經》之理,解臨床之疾
——《黃帝內經臨證發微》讀後感
作者:李輝(上海中醫藥大學)
《黃帝內經臨證發微》是我校王慶其教授之作,該書將《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品讀之後,發現其認識之深刻,闡述之詳盡,啟迪讀者融貫中醫經典,提高臨床療效。全書從“陰陽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機篇”“病證篇”“治則治法篇”五方面論述,將《內經》原文結合臨床醫案,深刻闡釋《內經》於臨床之運用。
《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被尊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內經》之所以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其運用古代多學科知識論證了生命規律,解決了臨床問題,並且《內經》是中醫學理論框架的起源,使中醫學成為一門具有特殊科學內涵和思維方法的醫學學科。因而《內經》值得研讀,並需要結合臨床,運用其理論指導臨床,如此方能學到《內經》奧義。而王教授此書正是將《內經》經典理論與臨床醫案結合,列舉了《內經》理論指導下的393例臨床實例。此書告訴我們幾千年前的理論並未過時,仍可指導今天的臨床診治,啟迪中醫經典的學習。
“讀經典”與“做臨床”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這是我讀罷此書的第一感受。現今部分學者認為《內經》缺少臨床辨證和理法方藥,無助於臨床。但若果真如此,又怎有後世醫家通過《內經》感悟臨床,治病救人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臨床辨證論治體系,而此書正是張仲景“勤求”《素問》《九卷》等“古訓”的結果。王教授在《黃帝內經臨證發微》中運用393個臨床案例,對238條經典條文予以深刻詮釋,這既說明《內經》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也說明臨床需要在理論指導下辨證施治、遣方用藥。此書是學習研究《內經》思路方法的重要參考,啟迪中醫學子研讀、應用經典。臨床實踐是醫學學科的主旨和歸宿,而臨床需要理論指導。因此,“讀經典”與“做臨床”必須雙管齊下,不可懈怠任一。《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發生、發展和存在的基石,值得認真研究,而《黃帝內經臨證發微》則很好地指導我們將理論與臨床結合。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常規疾病救治不好,可能是找錯病因,治錯病位的原因。《黃帝內經臨證發微》通過經典結合現代醫案指出部分疾病不常見的病因及治療,在臨床中或有奇效。《素問·奇病論》載“消渴,治之以蘭。”中醫治療消渴多以清熱潤肺、補氣養陰等,而忽略芳香行氣,化溼祛濁。臨床證明,蒼朮、佩蘭、竹茹、藿香、通草等芳香化痰、祛溼的藥物,不僅能調控血糖,還能有效改善肥胖、高脂血症等。此外,《素問·五藏生成》載“人臥血歸於肝”,說明入睡時,血歸行至肝。由於神“藏”於血,以血為物質基礎,隨血入肝而為“魂”。又“陽入於陰”則寐,“氣為血之帥”,王教授基於此領悟到陽氣可統血歸肝,因而在安神時加入少量肉桂,以激發陽氣統血,促進心神安寧,幫助安眠,方法新穎,突破常規。此外,書中醫家見解深刻,啟發學子。《黃帝內經臨證發微》雖為王慶其主編,但其中包含裘沛然、凌耀星、顏德馨等知名醫家醫案。醫案質量較高,加之王教授分析,有助於讀者正確認識疾病,學習《內經》理論的深刻含義,拓展臨床思路。同時,本書中也有百家爭鳴的現象。例如“二陽結,謂之消”,常見認識是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的熱盛導致消渴,因此清胃與大腸之熱,多用白虎湯加減。但有醫家提出,此時滋胃與大腸之陰比清陽明之熱更為重要,故多用玉女煎。這說明經典不應被固守,需要勤思創新,如此方能保持中醫藥活力。
《黃帝內經臨證發微》結合《內經》經典條文和臨床醫案,充分展示《內經》的臨床價值及生命活力。這本書既是對醫學生的教導,也有對臨床醫生診治的啟迪。此書展現了經典和臨床的緊密聯繫,學習臨床案例,不拘泥於課本,可在經典中提高專業知識,發展中醫思維。
徵文編號20:
見梅花版《黃帝內經》有思
作者:黃琬淇(山東中醫藥大學)
窗前明月枕邊書,見梅花版《黃帝內經》而有思。
一、思學習之路
中醫入門有三,一是由藥入門,二是由針入門,三是由經典入門。由藥入門者,簡單靈動,形象而具切,或時有背後中藥趣事引人興趣,或有醫家運用之法或案例作為佐證,容易入門,但貴在繁雜後,能辨藥性之理。由針入門者,穴位位置,針刺手法易學,但易學而難精,後漸學經絡之走行,穴位選取,針刺之理,補瀉之法皆是一階一階的學習過程,而許多針灸理論仍缺乏像《傷寒論》一樣的系統研究註釋,需要不斷探索。由經典入門者又分兩種,一種是由四小經典入門,從背誦《醫學三字經》《藥性賦》《瀕湖脈學》《湯頭歌訣》(或《時方歌括》)入門,由淺入深,為傳統師徒相授方式,而另一種是從四大經典入門,即《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入門,這個途徑最難,也是最正確的,須沉得下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又初起時,入門讀文言文困難,結合註釋詞句理解原文;或選優良譯本對比原文先通讀一二遍,大概理解原文內容後,忘記譯文,單結合字詞註釋,理解原文。初學經典時,不懂為什麼老師讓我們去看原文背原文,心裡想的是,有譯文直接看譯文不就方便了嗎。後漸漸才明白,後世譯文未必能詳細還原原文之意,想學到原義,還得去看原文,雖文字繁雜,似艱澀難懂,但所學新事物都有個磨合的階段。在打開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便會與經典漸漸相知。背誦之意也是為了反覆理解,而不是盲目背誦,在銘記於心之後,漸漸體會理解。若是遇不解,百思不得,前人之書即前人之師,遍求諸解,即使混雜,日久也能撥開雲霧,求得真知。
二、思《內經》之源
學中醫的人都應該人手一本梅花版《黃帝內經》和《靈樞》了吧。這版發行應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曾見一老師把書翻爛,又見一老師買了十幾本放在家中學校各處都放上的,我也尤愛這一版《內經》,說不上什麼原因,也許是封面那一枝簡素的梅花,也許是排版,也許是帶有註釋,總之,打開那一刻總是讓人心靜的。中醫是越學越讓人心靜的,同樣也是心越靜越學得進去的。《內經》之學,簡直讓中醫人又愛又恨,一句話讓無數醫家用一生去註釋。理解學習也許還需要文字外的一些因素,如臨床、地域、名師等。未臨床者理,越理越亂;臨床者書,越讀越簡。“半日讀書半日臨證”即是此意。如我曾對《傷寒論》中痞證糾結許久,各醫家註釋醫案,方子用藥皆有理解,仍不解為何連芩與姜參棗草在此同用,直到一次臨床上見一糖尿病痞證病人,參其脈證,處方用藥,心中處方思路如出一轍,好像踩到了那個腳印一樣,病人用藥後也是一劑知二劑愈,至此恍然大悟,後痞證之系列皆能理解。有時候邏輯思考也會有抽象難懂的時候,臨床上見到了,哦,原來是這樣的。又地域因素,是我從廣東來山東讀研期間所感,氣候之變化,按時而至,是以前未曾經歷的。曾未讀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等篇,如今卻如真實記錄一般,記錄著四季的變化,“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政為散……”它是無法想象出來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就如這邊一位老師所言,“一年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為準的”,似乎一瞬間打開了一個開關。一些理解也許是需要一些緣分的。中醫之學須有名師,就好像手把手教脈象的老師,又好像給予點撥的老師,有時經久之惑,真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無名師便以前人之書為師,則不孤矣。不斷學習之路上也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師友,共勉之。
徵文編號21:
千古流傳,道不盡中醫智慧
——中醫經典引領我的人生之路
作者:李博宇(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明園中醫門診部)
中醫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傳歷史悠久,包含了豐富的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這些珍貴的經典蘊含著深刻的中醫智慧,給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中醫,覺得很神奇。我記得,在初中時代自己用零花錢買了第一本中醫書——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金匱要略》。每天上學走路時,一頁一頁地翻看,雖然不太懂,但是在序言裡有“一行字”,我一直記憶猶新。從選擇中醫到如今的實踐中醫。我都把它作為我的職業生涯準則:“做臨床,必讀古籍;做名醫,更需要熟悉古籍並能靈活運用”。隨著進入大學和走上臨床,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接觸中醫經典,沉浸其中。閱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我漸漸發現其中的精髓所在,慢慢地領悟到中醫的神奇魅力。
中醫經典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智慧,它們不僅提供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涵蓋著預防、調理、養生和保健等方面的內容。如,《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它們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早期的醫學理念和思想,也展示了中醫較完整的理論。並且《靈樞》又對人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都有非常深刻的探討,對我國古代醫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醫經典對我的中醫臨床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深刻認識到,治病要實事求是,過程中更要有耐心、細心和感恩之心。經典中傳遞的智慧,不僅是醫學上的,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南。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落實中醫經典中所傳遞的理念和價值觀,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和臨床實踐中。
中醫經典的智慧是千百年來中醫人不懈追求的結果,是無數老中醫前輩傳授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正因為有這些經典的存在,才讓中醫學一直得以傳承並發展下去。對我而言,中醫經典更像一位老師,教我如何審視世界、醫治病痛,讓我在醫學領域領悟到了生命、自然和人類之間的微妙關係。
中醫經典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引領著我繼續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我相信,這些經典的智慧會讓我始終保持敬業、擔當和進取的精神,不斷追求醫學進步,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醫經典在我的人生旅程和成長經歷中,起到了引導和支持的作用。這些古籍和典故不僅讓我理解中醫的歷史和發展,也讓我進一步瞭解生命和健康的真實本質。中醫經典強調的是“中和”“治本”“調整”等理念,反映了人性化、整體化的治療理念,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價值觀和信仰支撐。
在當前人文環境日益濃厚、科技崛起日益迅猛的情況下,中醫經典的價值更應得到重視和發掘。挖掘中醫經典文化,可以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也可以為現代文明的精髓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智慧。
總之,中醫經典伴我的成長是一段有力量、富有感情、充滿理性的旅程。它們讓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我塑造了獨特的格局和視角。希望通過中華醫學的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們能夠團結在中華文化的旗幟下,一同創造更加美好、自信的未來。
徵文活動鏈接:
-END-
隨手點贊、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