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那一座城( ID:thecity2015)
每到夏天,去哪裡避暑總是人們熱衷探討的話題。
西寧、大連、六盤水、秦皇島……
是無數“怕熱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它們要麼依山,要麼臨海,
總歸能在山水間獲得一絲涼意。
而在北京的東北方向,
有一座小城從清朝時起就因避暑聞名。
它是最具東北氣息的河北城市,
貢獻了中國普通話的標準音。
它的歷史算不上悠久,
卻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起起落落。
每每提到避暑山莊,
人們都會十分自然聯想起它的名字——承德。
▲承德避暑山莊,湖畔的亭臺樓閣。/圖@圖蟲
不過一向以避暑聞名的承德,
最近出圈竟是因為“熱”,
就在不久之前,
承德以破40度的高溫,
在中國城市氣溫榜上霸榜。
離家多年的小劉端午前回承德探親,
就遇上了這極端的天氣。
在他看來,昔日的避暑勝地似乎已經不再因避暑聞名,
而是成為一段歲月的具體意向,
在時光的流逝中,歲月靜好。
▲承德“小布達拉宮”。/圖@圖蟲
承德,曾名熱河,
地名取自“承受德澤”,
在互聯網興起的時代,
它算不上網紅打卡地,
但在300年前,
這裡是清朝皇帝欽點的避暑之地,
隨著高鐵開通,
如今亦有不少北京人慕名而來。
▲承德磬錘峰國家級森林公園內的棒槌山。/圖@圖蟲
當然,如果你近期打開社交軟件搜索承德,
大概會看到吐槽的評價:
“去承德避暑?別想多了。”
“這物價也忒貴了點。”
在小劉的印象裡,承德的白天雖然不像空調房一樣涼快,
但空氣溼度小,夜裡十分涼爽,主打的就是一個“晝夜溫差”。
▲夜裡的承德避暑山莊,還是十分涼爽的。/圖@圖蟲
“現在網上總說‘避暑山莊不避暑’,但我小時候不是這樣的。會有熱的時候,不過總體維持的時間比較短。”
以7月為例,承德的最低氣溫平均為20度左右。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清朝皇帝選擇這裡避暑。
至少不會“夜不能寐”。
和很多避暑勝地一樣,承德所處的也是山巒起伏的地帶。
它的北部是內蒙古高原的南邊緣的壩上高原,中部是中低山區,南部則橫亙著燕山山脈,處處皆山的構造,為北京擋住了冬日的嚴寒,夏天則是天然的避暑之選。
▲承德不缺清代建築,更不缺山。/圖@圖蟲
而且,承德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距離首都近。
在開通高鐵的今天,承德到北京只需要一個小時,
交通並不方便的古代,皇帝慢悠悠行進也只需要一個星期。
江南風光雖是無限好,卻免不了舟車勞頓,
在承德修建一座“塞外別墅”豈不美哉?
有山有水,還能利用附近的草原進行軍事操練,
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就這樣出現在歷史的舞臺。
“小燕子五阿哥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的地方,就是我們承德。”
▲乾隆圍獵圖。清軍入關後,保留了狩獵的習俗。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
小劉的童年雖然沒有感受過北京的繁華,卻是聽著避暑山莊裡的故事長大的。
畢竟,滿清皇帝一年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待在避暑山莊,
承德稱得上是瀋陽和北京之外的清朝“第三都城”。
“承德其實是一個反差很強烈的地方。”
在交談中,小劉不止一次地說道。
比如關於“大”和“小”的概念。
承德的轄區面積39519平方公里,
是北京的兩倍大,佔據了河北的五分之一,
但市區面積又十分有限,
一個避暑山莊就佔去了一半。
▲承德行政區劃。圖/@維基百科
比如對於“避暑”一詞的理解,
很多遊客聞名而來,想當然地認為山莊裡就該像空調房,
結果失望而去,說這裡不過是“一個大公園”。
當然,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
承德避暑山莊可絕不僅僅是一個公園,
它是一個王朝盛衰的見證者
——雖然承德之名出現也不過290年而已。
▲1875-1890年的承德避暑山莊。圖/@維基百科
其實承德早在新時期時代就誕生過紅山文化,
但直到清朝初年,這裡都只是一個只有幾十人的小山村。
遠離中原的承德地區,
先後成為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的遊牧之所。
▲木蘭圍場。圖/@圖蟲
滿清入關之後,康熙帝為了懷柔各族,
相中了“左通遼瀋,右引回回,北通蒙古,南制天下”的承德,
先建木蘭圍場,結盟承德地區的蒙古49旗,
接著修葺熱河行宮和避暑山莊,營造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這也成就了承德的另一種反差——
既是皇帝的避暑勝地,又是長城之外的要塞之所。
對了,當時承德在蒙古語裡還叫“熱河”,
指的是從熱河泉到避暑山莊小南門五孔橋流出匯入武烈河的一段水系,
還曾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收人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
直到雍正年間,才因為皇帝的小心思改名為承德。
而避暑山莊的建造,也是康乾雍三代人推進的結果,
用了90年的時間,一個“濃縮的中國”便呈現於山水之間。
小劉是地理和歷史控,避暑山莊就是他的啟蒙之地。
“小時候只是跟著家人在這裡胡亂跑,後來才知道整個園林契合著中國的地形,西部是山區,東南是湖區,北部是平原區。”
▲承德避暑山莊地圖。
在三位皇帝的“監工”之下,
承德避暑山莊確實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意味,
園中有山,山中有園。
湖泊南岸的宮殿區地形平坦,肅穆莊嚴,
是皇帝起居理政之所;
▲承德避暑山莊殿宇。圖/@圖蟲
湖泊區層次分明,洲島錯落,
碧波盪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
▲承德避暑山莊湖區。圖/@圖蟲
山腳下的平原區地勢開闊,一片碧草茵茵,
林木茂盛,呈現著茫茫草原風光;
▲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圖/@圖蟲
山巒區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
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
“康熙和乾隆是酷愛江南的,所以他們把江南搬到了承德。”
▲承德避暑山莊景緻。圖/@維基百科
在承德避暑山莊裡,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
宮殿區最早的建築“萬壑松風”是西湖萬松嶺的翻版,
永佑寺舍利塔借鑑了南京報恩寺塔和杭州六和塔的設計,
▲承德避暑山莊永佑寺舍利塔。圖/@圖蟲
金山島堆砌的假山是模仿金山寺,
作為藏書樓的文津閣參考了寧波天一閣,
▲承德避暑山莊景觀。圖/@圖蟲
千尺雪景觀是對蘇州寒山千尺雪的致敬,
酷愛浙江嘉興煙雨樓的乾隆皇帝,
甚至直接在避暑山莊copy了一座煙雨樓,
後來還成為《還珠格格》中漱芳齋的取景地…….
▲承德避暑山莊煙雨樓。圖/@圖蟲
以今天的標準看,
古代皇帝的避暑條件也不過如此,
但能夠在長城之外復刻江南,
還是足以體現皇權的威嚴。
▲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圖/@圖蟲
而承德的意義,
也早已超越了“避暑”,
更是一個時代興衰的符號。
小劉每次帶朋友玩轉承德,
總會去“外八廟”逛逛。
它們是避暑山莊之外,承德的另一個符號。
▲承德“外八廟”景緻。圖/@圖蟲
為了實現民族大同的理想,
康熙至道光的一個多世紀時間內,
有大大小小50餘座寺廟在承德拔地而起,
▲承德“小布達拉宮”,行人拾級而上。圖/@圖蟲
它們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
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
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
▲承德普寧寺。乾隆時期,厄魯特蒙古四部來避暑山莊朝覲,皇帝為紀念這次會盟並彰顯文治武功,下令仿照西藏桑耶寺修建普寧寺,象徵普天同樂。圖/@圖蟲
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陀宗乘廟、殊像寺、須彌福壽廟和廣緣寺是其中的代表,由理藩院喇嘛印務處管轄,因為在京城擁有8個辦事處而被稱作“外八廟”。
它們每一座都有特定的歷史,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圖/@圖蟲
安遠廟是為了安撫歸降部落的宗教信仰而建,
須彌福壽之廟是為了迎接六世班禪覲見而建,亦被稱作“班禪行宮”,
▲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圖/@圖蟲
普陀宗乘之廟是乾隆為了慶祝60大壽仿照拉薩布達拉宮而建,它同時也是清政府在承德處理邊疆事務的外交場所……
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普陀宗乘之廟是如今承德為數不多的打卡地,
紅牆和金頂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藏式建築展現著民族融合的盛世景象。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圖/@圖蟲
山莊的宮殿與遍佈四處的廟宇,
反映著清朝的民族宗教政策,
也記錄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重要時刻。
在承德,漢族的比例不到一半,
滿族和蒙古族則以百萬和十萬計,
小劉就是一個滿族人,
自然對承德的清朝歷史故事產生濃厚興趣。
▲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被稱作“天下第一錯字”,因為它是由康熙帝親筆御書,且懸於國家重要場所。圖/@圖蟲
他說,土爾扈特部東歸發生在這裡,
清朝有7位皇帝在避暑山莊駐蹕,
康熙甚至來過56次,
嘉慶帝1820年在煙波致爽殿暴斃,
▲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圖/@圖蟲
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
咸豐帝以“木蘭秋獮”之名逃亡逃亡承德,
在避暑山莊簽署《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
然後駕崩於此,
接著就是慈禧太后發動的辛酉政變,
改變了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
▲1900年的承德避暑山莊。圖/@維基百科
後來慈禧下旨“所有熱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
承德隨之和清王朝一起衰落。
少年時期的小劉,總喜歡在城市間看著太陽落下山丘,
在他看來,那是一段歷史的餘暉,
也是承德這座城市漸漸隱沒的特寫。
▲夜色下的承德避暑山莊。圖/@圖蟲
“承德的標籤不止是‘避暑’。”
離開家鄉的十多年,每每有人聽到小劉說他來自承德,
總會脫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避暑山莊嘛”,
小劉則會不遺餘力地介紹其他的“承德特色”:
雙橋區的承德都城隍廟是“天下第一城隍廟”,
熱河文廟是“全國第三大孔廟”,
金山嶺長城是許多人眼中長城最美的一段,
▲暮色四合的金山嶺長城。圖/@圖蟲
董存瑞炸碉堡的地方則在承德轄區的隆化縣,
熱河作為東北第四省存在之時,承德還做過省會…….
▲民國時期的熱河省地圖。圖/@維基百科
歷史並不算長的承德,
能夠先於邯鄲、正定、保定等一眾古城,
成為河北第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當然是因為它融匯歷史與文化的底氣。
對了,小劉的普通話標準得像播音腔。
後來才知道,我國1953年是以承德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主要採集地,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當時採集所發出的音與普通話最為接近。
長期在外的小劉,說話依舊帶著鄉音,
但在那輝煌的、驕傲的、激盪的歷史之外,
他也在每次回家時感慨承德在時代洪流中的沉寂。
▲今天的承德,是河北GDP最低的城市之一。圖/@圖蟲
避暑山莊還是兒時的模樣,
南營子大街的煙火氣並未消去,
驢打滾、滿族八大碗、羊湯和涼粉依舊是熟悉的味道,
當地人在避暑山莊跳著廣場舞,
和遊客形成鮮明的對比,
老人們的臉上沒有一絲慌忙,
像極了這座城市靜緩與溫和的氣息。
▲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人們。圖/@圖蟲
興亡誰能定,盛衰豈無憑,
一座城池,一段歷史,
總歸在歲月的起起落落中沉浮著,
芸芸眾生大概也只能專注於當下,
“在瞭解了承德的歷史之後,你會在這裡感受到生命安靜的味道。”
在小劉看來,承德“避”的是心靈上的“暑”,
在遠方奔忙的他,每每喝到一罐“露露”,
總會想起故鄉的一切,
山莊、廟宇、金磚、綠瓦,
長城之外的詩和遠方,
定格了時光。
從大連到承德,
我們的#夏日避暑#城市系列在繼續。
作者:Eric(南看臺),AC米蘭鐵桿,國際足球骨灰級愛好者,那一座城特約記者,曾旅居泰國和留學英國。本文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和維基百科。文章來源: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專注城市人文故事,探索城市獨特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