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脾虛是因為氣堵了,一箇中成藥,給脾胃排氣、排堵

很多脾虛是因為氣堵了,一箇中成藥,給脾胃排氣、排堵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以香砂命名的中成藥有不少,常見的有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丸等,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就像地黃丸家族一樣聲勢顯赫。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香砂家族中的香砂養胃丸。
從名字上判斷,應該是一個性質溫和的中成藥。因為既然要養胃,就要迎合脾胃的喜好——喜暖惡寒。
首先,它針對的人群是脾胃虛寒之人。其次,還有溼,溼阻氣滯,就是溼氣阻礙了氣機運行。
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脹。
總覺得肚子脹,覺得有股氣在胃裡頭橫衝直撞。可能還伴有反酸、打嗝等各種氣逆的症狀。
這個藥溫中散寒,行氣化溼,而且特別突出了行氣的作用。
香砂養胃丸:木香、砂仁、豆蔻、茯苓、白朮、半夏、香附、枳實、陳皮、厚朴、藿香、甘草、生薑、大棗。
木香和砂仁這兩味中藥材是必須要有的,如果沒有,那就不能稱之為香砂養胃丸,就要被家族“除名”了。
既然都以香砂命名,說明木香和砂仁不是普通的組合,它們兩個碰到一起行氣的力量會大增。

《本草匯言》:“砂仁與木香同用,治氣病滯塞最速。”

因為總覺得肚子脹,覺得有股氣在橫衝直撞,那麼,我們用些氣藥理一理,順一順,把悶堵的部分排出去就好了呀。
在同系列的中成藥裡,同樣以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丸為例,木香和砂仁可能是行氣的中堅力量,但在這裡,它們兩個不過是打了個頭陣,再往下看,還有陳皮、枳實、香附、厚朴,都是氣藥。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說香砂養胃丸尤其突出行氣的作用。
接下來還要解決溼氣的問題,溼阻氣滯,如果不是因為溼邪的阻礙,脾胃之氣也不會亂了陣腳。
大家如果不確定體內是不是有溼氣,可以觀察一下舌苔,舌苔又白又膩,膩是關鍵信息,說明體內是有溼氣存在的。因為溼氣的特點就是黏膩,這個特點是任何時候都躲不過去的,就像我們生活中任何東西,只要抹了油,都會變得黏膩起來。
茯苓利溼,藿香、豆蔻芳香化溼,各自以擅長的方式把溼氣趕出去。半夏側重於化痰,那種特別黏膩的溼氣,中醫給取了一個新的名字,痰。需要化痰的時候,我們就用半夏。
把溼氣祛除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溼氣來源。
《黃帝內經》有過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脾胃虛寒也就意味著津液運化失常,就像用很小的火去燒水,總是燒不開,最後津液就變成了溼氣。
豆蔻這味藥不光芳香化溼,它還能溫中散寒,和生薑一起讓脾胃感到溫暖舒適。
白朮益氣健脾,讓脾胃運化有力量,同時它也是溫性的,可以溫暖脾胃。
香砂養胃丸歷經明清兩代,換句話說,它其實很早就在用了,有一些醫案時間上也比較久遠,比如下面要講的這則醫案發生在明代。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會在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把瓜果放到井裡,夏天的井水是清涼的,那個西瓜啊只要在井水裡泡上一段時間,就像被冰鎮過一樣,撈出來,咬上一口,一下子就涼到心裡去了。
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孩子,吃完冰西瓜以後非但沒有起到消暑的作用,反而覺得胃裡涼,胃裡脹,捂著肚子,蜷縮在榻上。接診的大夫開出香砂養胃湯,服藥後病果然好了。
明代所用香砂養胃湯和我們今天見到的香砂養胃丸不太一樣,在配伍上有一些出入,比如現在用的是白朮,明代用的是蒼朮,更側重於祛溼而不是健脾。不過總體來看,都是以溫中散寒、行氣化溼為主,大方向是一致的。
醫案很簡單,尤其在古人的描述下更是寥寥數筆,但從這隻言片語中我們確實受到些啟發,比如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肚子脹,不能吃水果,不能喝啤酒,冷飲雪糕就更不行了,這些寒涼的東西只會讓胃涼胃脹的症狀進一步加重,總要避而遠之才好。這時候就可以用香砂養胃丸調理。
這個藥整體偏溫,陰虛、溼熱之人就不要用了。從舌象上來看,前者舌紅少苔,後者舌苔黃膩。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