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設計教父:設計是象徵社會完美的烏托邦

反設計教父:設計是象徵社會完美的烏托邦

#Masters and Masterpieces大師與傑作

#Masters and Masterpieces大師與傑作 的前幾期,我們陸續介紹了定義現代主義設計的大師,從馬歇爾·布勞耶代表的包豪斯浪潮,到柳宗理的“無名設計”,無不遵循著“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原則,展現出理性、剋制的設計哲學。


埃託·索特薩斯1981年設計的ASHOKA瓷燈是Balenciaga 2010FW 秀款——多色條紋裙的靈感來源。©intothefashion.com

今天我們將走進挑戰現代主義準則的“叛逆”大師:埃託·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的瘋狂宇宙。他是“大眾消費設計”第一人,成名作情人節打字機被譽為“蘋果之前最偉大的工業設計產品”,影響了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音樂人、時尚設計師等創意領袖。



April 21, 1972 – Astronauts John Young and Charlie Duke go on the first spacewalk of the Apollo 16 mission. ©Tumblr

© Wayne State University

Fans were screaming when the Beatles appeared on The Ed Sullivan Show on February 9, 1964 ©AARP The Magazine

Andy Warhol in his studio "The Factory". 1964, New York.  攝影:Ugo Mulas

Andy Warhol and Gerard Malanga in his New York studio, 1965

Andy Warhol’s 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 party, 1965©newbondstreetpawnbrokers.com

滑動進入20世紀60年代

在20世紀60年代,人類首次登月、反戰抗議興起、柏林牆建立、波普運動和嬉皮士運動席捲……一系列社會事件刺激著歐洲社會的文化劇變,反叛的聲音充斥在各個領域,讓年輕一代成為推動文化變革的中堅力量。


在意大利,悠久的家庭手工業傳統和小而靈活的企業模式激發了設計領域的先鋒浪潮,激進主義思想在意大利設計界孕育而生,而索特薩斯正是反叛浪潮的領軍人物。


索特薩斯與他的設計作品 ©nytimes.com

作為建築師、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多元身份,索特薩斯的設計彰顯著意大利的享樂傳統,他崇尚激情,且熱愛色彩,作品充滿打破常規的想象。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以及強烈的故事性讓索特薩斯的作品每次推出都引發巨大轟動,且至今看來依然實驗而前衛,挑戰著一切現代主義的既有規則。


“設計於我而言,是探討生活的一種方式,是探討社會、政治、愛情、食物,甚至設計本身的一種方式。歸根結底,它是一種象徵社會完美的烏托邦方式。”

——埃託·索特薩斯

埃託·索特薩斯的設計作品 ©VITRA DESIGN MUSEUM

A檔案

埃託·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1917-2007),1917年生於奧地利,是20世紀意大利最為知名的建築設計師、工業設計師之一,也是孟菲斯流派的領軍人物。1947年索特薩斯在米蘭成立工作室,從事建築及設計工作,而後因為受到戰後蕭條經濟影響,開始設計工業產品。

索特薩斯的設計充滿激情,豔麗的色彩和稀奇古怪的靈感彰顯著他對波普文化的信仰,也讓他從剋制、冰冷且理性的現代主義設計中脫穎而出,打破了機能主義的設計教條,開創了後現代主義設計的先河。他的作品曾於1959年獲得ADI Compasso d’Oro大獎,並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V&A博物館等國際機構永久收藏。


左圖:索特薩斯的原創作品Callimaco落地  ©metropolitandecor.com;右圖:Paradisiartificial工作室設計的米蘭式公寓,以致敬埃託·索特薩斯和他創立的孟菲斯流派,攝影:Thomas Pagani ©design-milk.com

上圖:埃託·索特薩斯在19世紀60年代設計的多功能塔式傢俱“Commode Column” 及其設計手稿 ©friedmanbenda.com;下圖:埃託·索特薩斯在1981年為意大利傢俱公司Alchymia設計的置物架 “Factotum”及其設計手稿 ©PHAIDON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埃託·索特薩斯舉辦特展《激進設計(Design Radical)》2017攝影:Anna-Marie Kelle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

歷史:包豪斯之後的“反設計”

“設計不是去實現功能,而是去發現功能。”

——埃託·索特薩斯


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街景。左圖:攝影:Britt Eckland ©Tumblr;右圖:©vintag.es

如果說現代設計起源於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而後由德國的包豪斯定義了規則,那麼重新定義現代設計規則的就是20世紀60年代的意大利。

Olivetti store in Paris, 1967, photo: Gae aulenti ©storiaolivetti

前三張為索特薩斯為Olivetti設計的辦公用品,分別是便攜式打字機、辦公椅、雨傘風衣架、桌面收納盒;後三張為他受到波普運動影響後,為Memphis Milano設計的櫥櫃、茶桌和水果托盤 ©1stdibs.com

在設計生涯的最初,索特薩斯遵循現代主義設計的規則,在擔任著名辦公用品品牌Olivetti的設計總監期間推出了電腦、傢俱和辦公用品等工業設計產品。


然而中規中矩的現代主義設計並不能滿足索特薩斯對於設計的想象。他說:“一開始我還能中規中矩地做些流行的設計,但是我很快就徹底厭煩這冷漠的工作了。難道人們不能在使用的過程中享受一些快樂嗎?”

上圖:The TV series “Andy Warhol's Factory People” © IMDb Pro;下圖:Andy Warhol’s Factory, 1964.  攝影:Hugo Mulas ©MATTHEW MARKS GALLERY

1956年,索特薩斯來到紐約,初次接觸到了正風靡美國的波普藝術浪潮,也因此重燃設計的激情。


在回到意大利後,索特薩斯發出呼籲:“讓我們來點刺激的!”他開始將豔麗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以及大膽的圖案付諸設計實踐,顛覆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傳統,引領著人們重新想象現代生活的可能性。

“意大利:新家居圖景(Italy: New Domestic Landscape)”展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攝影:Leonardo LeGrand ©MoMA

直到197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了“意大利:新家居圖景(Italy: New Domestic Landscape)”展覽,標誌著意大利成為設計領域前沿的引領者。

2

設計:功能退位,情感優先

“我們是用感官來理解世界的,感官是一切的源頭。對於一個功能主義者來說,這個桌面是一個幾何平面,對我來說這是一片塑料,有著溫暖或冰冷的質感。”

——埃託·索特薩斯

索特薩斯最具有革新意義的工業設計作品,就是於1959年推出的情人節便攜式打字機。這部打字機已進入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館藏,被譽為“蘋果之前最偉大的工業設計產品”。

圖1:情人節便攜式打字機 ©ninonbooks;圖2:索特薩斯正在展示他設計的情人節便攜式打字機 ©Studio Ettore Sottsass;圖3:20世紀60年代的情人節打字機宣傳海報 ©Olivetti.Ivrea;圖4:A Milton Glaser-designed advertisement for the Valentine typewriter by Ettore Sottsass for Olivetti ©phaidon.com

索特薩斯將這件作品稱為“反機器的機器”,與現代主義設計大師柯布西耶的宣言“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相呼應,傳遞著索特薩斯對於設計的全新思考,即視覺、情感與感官體驗將取代功能,成為設計的核心。

上圖: 電影《發條橙》的男主人公臥室中放置著情人節打字機 © filmandfurniture.com;下圖: 大衛·鮑伊是情人節打字機的狂熱粉絲。2016年,他的打字機以8萬美金的拍賣價格成交 ©oztypewriter

在還沒有移動辦公概念的時代,這部打字機改變了人們對於工作場景的想象,也成為名人、明星最喜愛的出行時尚單品。


索特薩斯對這件作品有著極其詩意的描述:“它是一個玩具,應該在除了辦公室之外的一切環境中使用。它將陪伴詩人在週日的寧靜清晨前往鄉野,或是為現代居室的桌面上增添一抹色彩。

1969-1970 Olivetti 公司情人節打字機宣傳廣告 ©Archivio Nazionale Cinema Impresa


比起可移動的設計,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部機器那一抹鮮亮的紅色,正如索特薩斯所說:“每種顏色都有自己的歷史,紅色是激情的顏色。”

3

藝術:天馬行空的孟菲斯流派

“孟菲斯風格具有寵物般的親和力。人們可以擁抱它們,與它們一起玩耍,在晚上蓋上被子和它們共眠。它們很容易擁有。你只需要用溼布擦拭它們,它們就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 Emilio Ambasz

上圖:孟菲斯團體成員合影 ©V. Ryan;下圖:索特薩斯和其他孟菲斯成員 © lauretta.carpani

20世紀80年代,索特薩斯和一群年輕的建築師、設計師在米蘭成立了孟菲斯集團,以推動“激進設計”的發展。孟菲斯設計聚焦新時代的家居場景,發展出一系列顛覆想象的傢俱、燈具、玻璃器皿和陶瓷製品,並由米蘭的小工坊製作,模糊了設計和藝術之間的界限。

孟菲斯風格的傢俱設計激進、誇張而大膽 ©lAURA LA GAMBINA

這些作品以豔麗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和豐富的材料組合打破了現代主義設計“形式追隨功能”的教條,不再將實用性放到首位,而是推崇靈感和創意的自由表達,全然歌頌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設計不再侷限於功能的滿足,而是去激發生活的靈感。


Ettore Sottsass, "Carlton" Room Divider, 1981.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tudio Ettore Sottsass Srl

1981年9月,孟菲斯集團在米蘭舉辦了首場作品發佈會,展廳充斥著震撼人心的搖滾樂、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以及荒誕不經的傢俱設計,一經推出就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在發佈會上,索特薩斯推出了一件造型奇特的書架作品“Carleton”,豔麗的塑料貼面賦予了這個書架繽紛的色彩,幾何形態的組合猶如古文明的圖騰,又像是一個抽象的人像,讓人不禁忘記這個書架的實用功能,而是以一種鑑賞藝術作品的視角來欣賞這件作品。

《Dumos》雜誌報道孟菲斯集團和索特薩斯的書架作品“Carleton” ©Domus


雖然此次發佈會非常前衛,卻在推出之後獲得了意大利主流媒體如《Domus》雜誌的大力追捧,引領了意大利全新的藝術浪潮。



卡爾·拉格菲爾德的孟菲斯公寓。左圖:George James Sowden, "Oberoi" Chair. Masanori Umeda, "Tawaraya" Party Ring. Martine Bedin, "Super" Lamp;右圖:Ettore Sottsass, "Carlton" Sideboard © Jacques Schumacher

與市場上同時期的現代主義傢俱相比,孟菲斯天馬行空的作品並不容易在家居中進行搭配,卻收穫了一眾文化先鋒和創意領袖的喜愛。


香奈兒傳奇前總監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ield)就是孟菲斯設計的狂熱追隨者,他於20世紀80年代將自己在摩納哥公寓打造成了一間孟菲斯風格的家,從床鋪、燈具到書櫃,儼然一間小型的孟菲斯博物館。享譽全球的音樂人大衛·鮑依(David Bowie)也是孟菲斯風格的忠實擁躉。

大衛·鮑伊在1980年代認識索特薩斯後收藏了近400件孟菲斯作品,2016年由蘇富比拍賣行主持拍賣 ©Creative Bloq

4

美學:追求豐盛,擁抱大眾

“寧可豐盛過度,也不要半點匱乏。”

——埃託·索特薩斯

Designs of style Memphis  ©frolleinherr.com

與“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現代主義設計哲學相反,索特薩斯推崇豐富、多樣、五彩繽紛的設計,在他看來“少即是無聊(Less is Bored)”,只有足夠豐富多彩的設計才能滿足人們日益複雜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上圖 Ettore Sottsass on a 1966 Superbox, Poltronova. Photo Giuseppe Pino/Contrasto, 1979 © MacGuffin;下圖 Ettore Sottsass with his "Casablanca". © NEDGIS

索特薩斯巧妙地將大眾文化中的流行元素與嚴謹的設計傳統相結合,在高雅的精英文化和通俗的大眾文化中取得平衡。這一設計理念讓他的作品具有一種雅俗共賞的獨特魅力,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趨勢。


舉例而言,他的傢俱作品一方面有著閃閃發光的彩色表面,猶如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家庭廚房,同時他又使用了精巧的傳統木工技法,讓他的作品成為“收藏級設計產品(Collectible Design)”的先驅。

左圖:埃託·索特薩斯設計的孟菲斯風格檯燈“lamps Tahiti” ©LITTLE BIG BELL;右圖:埃託·索特薩斯設計的落地燈“Treetops”和茶几“Park Lane”©NEWYORKARTTOURS.COM

靈感庫

索特薩斯的精神生活

索特薩斯靈感牆

鮑勃·迪倫 Bob Dylan

1981年,索特薩斯與一班年輕設計師成立足以影響當代設計史的藝術團體孟菲斯。據說,索特薩斯當時在酒吧喝酒時正好聽到了鮑勃·迪倫(Bob Dylan)的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qin,於是臨時決定用孟菲斯(Memphis)命名。

鮑勃·迪倫專輯《Blonde on Blonde》,收錄了影響孟菲斯命名的歌曲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

1973年,索特薩斯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他在一個巴黎的藝術展覽上看到了畢加索的純黑白畫作《格爾尼卡》後深受震撼,在畫前停駐了半小時之久。在這之後,他開始重新思考如何通過色彩使用影響創作中的表達。這也為紅色情人節打字機的誕生提供了靈感。此外,在孟菲斯時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立體主義對他影響。

©erickimphotography.co

印度之旅

索特薩斯在六十年代的印度之行中,深受飽和撞色建築的啟發,從他在Polotronova設計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南印度當地建築配色對他的深遠影響。

上、中圖:啟發索特薩斯的印度建築色彩 ©Vincent Lerou;下圖:索特薩斯為Polotronova設計的傢俱 ©1stDibs

滑動查看更多

值得收藏的5件孟菲斯單品

Ultrafragola Mirror 超級草莓全身鏡(1970年)

Ultrafragola在意大利語中是“超級草莓”,鏡子由乳白色塑料和鍍鎳玻璃製成,波浪形框架內裝有粉色霓虹燈,體現了孟菲斯的開放式設計思維。索特薩斯想通過擺脫功能主義和包豪斯的緊縮,通過明豔的色彩表達映射人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感受。

左圖:至今依然風靡網絡的超級草莓鏡©1stdibs.com;右圖:超模Bella Hadid 也種草了索特薩斯的超級草莓鏡 ins: Bella Hadid

Shiva Vase 溼婆花瓶(1973年)

花瓶設計靈感來源於印度教三大神明之一Shiva,代表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其大膽的造型既體現了索特薩斯離經叛道、玩世不恭的態度,也充滿著未知文明的神秘氣息。

左圖 ©nue-modern.com;右圖 ©1stdibs.com

Tahti lamp 大溪地臺燈(1981年)

檯燈外形酷似一隻鴨子,塗有粉漆的可旋轉金屬圓盤為鴨子的頭部,棲息在黃色長脖子的末端,鴨子的身體則由一個矩形的塑料層壓板底座和黑色的五彩紙屑圖案組成。大溪地臺燈已成為孟菲斯集團的標誌性設計之一。

左圖: ©carpentersworkshopgallery.com右圖: ©liveauctioneers

Cartlon置物架(1981年)

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館藏

鮮豔的色彩、奇異的造型讓這款書架成為孟菲斯主義的經典之作,讓人們不免聯想到孩童的積木玩具,其幾何空間的排列擴大了置物空間,在具有美觀性的同時也保證了使用價值,既是藝術收藏佳品,也是個性傢俱之選。

 左圖©designandculturebyed.com;右圖 ©SPACE+CHROME

Console Tartar 韃靼辦公桌(1985年)

韃靼辦公桌是索特薩斯作為孟菲斯集團的收官之作,其命名靈感來源於中亞地區的突厥民族“韃靼”。面對傳統藝術流派對孟菲斯主義“荒誕不經”的批評,他戲謔般地以荒蠻部落自比。這款桌子中所體現的粗獷結構與大量色彩和圖形的堆砌,是他在20世紀90年代後探索的方向。

©SPACE+CHROMEtdibs.com

滑動查看更多

聽見孟菲斯

孟菲斯既是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座搖滾都市,又是古埃及的首都。但“孟菲斯”流派的命名,卻是因為某個由索特薩斯組織的聚會上,一整晚都播放著Bob Dylan的歌曲《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

展覽推薦


GREEN BAZAAR

芭莎文化創新部

出品

總編輯:沙小荔

出品人:董雲燕

監製:徐寧

編輯、文:王夢瑤 項目運營:楊帆


📮產品/項目推薦、撰稿/拍攝合作

[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