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集體「塌房」,網友卻在幸災樂禍

國家級段子手朱廣權,又火了一把。

這次,倒不是因為說了“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而是出現了導播失誤。

在節目《共同關注》裡,因導播在放廣告時誤切主持人畫面,所有人都看見了朱廣權在節目間隙“放鬆”的片刻。

      圖源:《共同關注》   

該說不說,這低頭扭肩的樣子,還有點像團寵安欣呢。


      圖源:《狂飆》   

比起正兒八經的新聞播報,觀眾還真就愛看這種出糗、嘴瓢的尷尬時刻,節目剛播不久,朱廣權就喜提熱搜。

看電視裡的人犯錯,其實是互聯網“老傳統”了。

不管你來自國內國外,不管是新聞還是劇集,只要有穿幫或失誤,統統逃不過網友的火眼金睛。

“歡迎收看,新聞30昏”

在抖音和快手還沒有風靡的年代,想看爆款視頻,得上微博或QQ空間。

打著優酷、搜狐水印的古早視頻,在這兩個平臺瘋狂傳播著,那時候判斷一條動態火不火要看“轉發量”,不看點贊數。

有網友製作央視直播失誤集錦,系列視頻從2014年開始放送,一共更新三季,僅微博端視頻播放量就破億。


      圖源:@世界停止喧囂   

視頻裡最好笑的內容莫過於主持人嘴瓢,把“新聞30分”說成“新聞30昏”,“賽龍舟、吃粽子”說成“賽龍鄒,刺粽子”。

有“好事者”,統計了失誤集錦中出現的主持人名單,李梓萌以13次失誤頻率高居榜首,有網友提問——如果每次失誤扣1000元,請問,李梓萌一共扣了多少工資?

      圖源:傳媒幫

觀眾闖進鏡頭造成的意外效果也值得人反覆回味,如果你還不知道“xxx,退錢!”梗,我只能說,這些年的浪你是白衝了。

被盤出包漿的視頻裡,是目睹國足失敗的球迷在絕望嘶喊——要國足退門票錢。

沒見過這陣仗的主持人強忍慌亂,只能用“啊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一定是五味雜陳的”話術,匆匆調轉話題。

即便鏡頭轉移,還有滿臉塗紅的鐵桿球迷在不依不饒地吼叫。

國外的直播事故更荒謬,youtube上的爆笑集錦,是一個比一個離譜。

某教授連線直播到一半,小孩突然闖入鏡頭:

這就算了,過了一會兒,踩著學步車的嬰兒也大搖大擺衝進房間:

驚慌失措的監護人飛奔進門,宛如拉小豬:

戶外播新聞,傘被大風颳跑,真算不上什麼:

播一半鼻血止不住的也有:

主持人背景裡突然出現一個人端起花瓶喝裡頭的水才叫詭異:

不過,這些“狂歡”素材似乎很久都沒更新了——能找到的,基本都包了漿。

就連此前最火的“央視直播失誤集錦”,也在持續三年後,於2017年停止了更新。

朱廣權的最新失誤,算是這幾年“不可多得”的瞬間。

怎會如此?

“正經人誰看電視啊”

是主持人都不出錯了嗎?

還是說,大家訓練有素,失誤逐年減少?

我想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大家都不看電視了。

話題轉得稍微有點快,但你品品,是不是這邏輯:

在茫茫素材大海中撈出幾秒失誤片段不僅需要時間和耐心,還得你有看電視的習慣。

環顧身邊,願意蹲守在電視機前的人都沒幾個,更不提“大海撈針”般的剪輯。

這些年,電視操作越來越複雜,難度堪比蜘蛛紙牌最後一關。

以前的電視只需要按“開機”,一百來個電視臺花裡胡哨任君挑選。

      以前樸實無華的電視機   

現在的電視,標配兩個遙控器,一個開機,一個換臺,大部分時候,人們得試好幾次才能找到規律。

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遙控器   

我家裡本來就對智能設備不明就裡的老人,遇到紛繁的開機界面和一水兒的廣告頁,更是找不著北。

      眼花繚亂的開機頁   

不僅如此,現在的電視版權也極為分散,此前換個臺就能看不同的電視劇,現在你得在十來個電視APP裡反覆橫跳——下載起來也是麻煩事。

想多看兩集?不好意思,收費。

乖乖充錢?不行不行,這個平臺是這個平臺的費用,想換到另一個平臺,那是另外的價錢。

大費周章斥“巨資”充完會員,想著可以美滋滋刷劇了,平臺一個通知就把你打回原形——

因合作方版權限制,資源暫時下架!敬請諒解!

就在這一刻,你終於決定放棄電視,擁抱短視頻。


不過,就算沒有複雜的操作,短視頻也已經早早搶佔了人們的注意力。


比起電視裡不播個七十集就不願意收尾的愛恨情仇,還是短視頻裡為愛瘋狂的情節更吸睛。

相比正兒八經的新聞播報,直播現場的獵奇視頻更讓人惦記。

強刺激、高頻率,實在令人上癮。

換句話說,一個簡單的新聞失誤,哪有短視頻賣醜的內容好玩兒呢?

你在看第一段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

啊,就這?

還不如去看giao哥。

我們還能活在現實裡嗎?

80年代的四大件之一——電視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可有可無的傢俱了。

      圖源:小紅書      

投影儀能自由連接網絡資源,甚至,有人發現放棄裝電視後,原本留出來的電視牆可以大玩花樣。

      圖源:小紅書   

即便家裡還有電視,也不過是想在玩手機或者做飯時有個背景聲,不至於顯得屋裡太孤寂。

電視,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失去它的功能。

曾幾何時,我最期待的事就是放學後能甩下書包,一邊吃冰棍一邊追《還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

      圖源:《少年包青天》   

那時,周杰剛照顧完失明的紫薇,轉眼就要在額頭上畫個月亮去破案。

為了保護視力,家人要求我離電視必須隔兩米遠,但我會偷偷騎在小板凳上,一寸一寸向前挪。

如果在家偷看,還得趕在父母回來前給電視機的後半部分降溫,以防露餡。

言情片,就看《金粉世家》和《情深深雨濛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燕西和爾豪都是我在草稿紙上寫得最多的名字。

      圖源:《金粉世家》   

大一點兒的小孩,喜歡看《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還有《封神榜》。

      圖源:《渴望》   

葛優的貧嘴、陳浩民的變身,成了能反覆在腦海裡咀嚼的名場面。

      圖源:《封神榜》   

TVB更不必提,葉璇還是公認的TVB女神(未被下降頭版),歐陽震華則是臺柱子,一口一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圖源:TVB   

也不是非要看那幾集不可——更重要的是,遇到好劇時,能和哥哥姐姐坐在一起討論劇情,大罵惡毒女配。

到了飯點,能端起飯碗站在門後,偷偷看幾眼父母喜歡的都市新聞。

      圖源:湖南都市   

第二天上學,也能和同桌嘮幾句,聊聊“洛晴川穿越”。

      圖源:《宮》   

當時的電視,不僅能提供優質內容,也承載了許多社交功能。

有多少友情源於對同一對CP的上頭,又有多少話題來源於不自量力的反派。

但,當我把畫面切到2023年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們不再在意電視了。

我們也不再互動,不再進行密集的交流。

大家會圍坐在電視機前,各看各的手機,只當彈出的廣告音量陡然增大時,才會有抬頭的可能。

      圖源:網絡   

即便是號稱收視率最高的春晚,也比不過手機裡五花八門的信息流。

整個客廳裡,除了主持人喜氣洋洋的自嗨外,還有短視頻魔性的BGM聲,以及大家不連續地、乾咳般的笑聲。

我感受到的是家庭的內在分裂——精神意義上的不同頻、不交流,比物體意義上的分離更為可怕。

智能手機,讓我們比從前快樂了嗎?

似乎沒有。

當冗雜信息帶給人的新鮮感逐漸褪去,當刷手機也變成一種無意義的、重複的手指勞動時,我才意識到一個恐怖的事實:

我們比從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孤獨。

社會學家項飆曾提出過“附近的消失”,意指現代人或許會關心國家大事、大學的世界排名和每個人的收入,但卻不願意瞭解父母和鄰里日常在做什麼、自己所處的社區正在發生什麼。

      圖源:《十三邀》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看見世界的窗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附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比預想更宏大的世界,但我們所在的土地卻早已在精神上瓦解。

所以,現代人最常見的感受是“孤獨”,最渴望的體驗是“連接”。

說回主題吧,電視的消失其實是一種時代的必然——隨著技術發展,不便攜、不經濟的產品必然會被更方便實惠的產品取代,這無可厚非。

但需要警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歡聚、相伴和交流也隨著電視一起消失。

春節期間,《狂飆》為什麼那麼火?

除了內容過硬之外,也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極其珍貴的團聚空間,在追劇的時候,你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放下手機,討論劇情的高光時刻。

      圖源:小紅書,被《狂飆》團聚的家人們   

大家對《狂飆》的喜愛背後,暗含著迴歸現實生活後的欣慰與滿足。

是的,我們可以不關注主持人的嘴瓢,不關注劇情的bug,甚至,真的拋下電視——但你一定需要真實的生活。

而我們的生活,不在短視頻裡,不在信息流裡,也不在千萬條種草的筆記中。

它在與鄰居的對話裡,在對天氣的討論中,在去菜市場還價的場景中,在真真切切的現實裡。

為看到這裡的自己,點個“在看”吧。

12 / Mar / 2023

策劃:視覺志

編輯:林曉風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