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只有三鎮兵馬,何來底氣反叛大唐?

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河東、范陽和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起兵反叛,隨後叛軍一路南下,接連攻克汴梁和洛陽,兵鋒直指長安。暫且不論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何種地步,戰爭畢竟是靠實力說話的,此時的唐朝共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共計十個藩鎮,安祿山僅十佔其三,為什麼敢以一隅之地向大唐朝廷發起挑戰呢?

節度使這種極易導致尾大不掉的制度並非唐朝立國時確立,而是玄宗首創。

唐初實行府兵制,士兵平時務農,戰時出征,裝備給養均由個人負擔,顯然這樣做的好處是軍隊不需要朝廷花錢供養,但相對應地國家要授予軍戶一定的田地。

府兵制始於南北朝,成熟於隋末,終結於盛唐,《木蘭辭》中描述的木蘭從軍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府兵出征前自購武器馬匹的場景。這種兵役制度曾幫助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活捉竇建德,為大唐立下不世功勳,也是太宗最為驕傲的一種體制,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均田制。一旦府兵失去田產,就喪失了從軍打仗的物質基礎,不僅養活不了家小,也無法為自身添置甲杖。

隨著唐朝日漸繁盛,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均田制遭到破壞之後,府兵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至天寶年間,面對無府兵可用的局面,朝廷不得不啟用募兵制,也就是花錢招募職業軍人打仗。接下來就出現一個問題,府兵制時期“兵士在田,將領在朝”,遇有戰事朝廷才指派將軍領兵,而募兵制則需要需要專門的將領進行管理,這些將領便是後來的節度使。

起先節度使只有兵權,沒有行政權和財務權,但兩種兵制對比不難發現,募兵制太花錢了,單靠朝廷供養甚為吃力。

為了減輕朝廷壓力,皇帝開始授予節度使一定的財權,同時為了便於調度,又授予其一定的行政權,節度使已成為事實上的一方諸侯。有唐一代,各節度使多數駐兵在邊疆,唐朝的版圖在巔峰時達到將近1700萬平方公里,內部卻極為空虛,朝廷能夠直接掌控的兵馬只有少數禁軍。

節度使們更願意從邊疆本地招募軍人,比如安祿山軍中就有大量突厥、室韋和契丹士兵,這些軍士的作戰能力自不待言,但對朝廷的忠誠度卻大打折扣。

天寶時期,大唐在東北、正北、西北和西南共設置十個藩鎮,其中安西節度使和北庭節度使共轄四萬餘人,鎮守西域;劍南節度使和嶺南經略使統領五萬餘人,防備南蠻。僅從位置上就不難看出,以上四鎮對於應付國內叛亂顯然有些鞭長莫及。剩餘的六個節度使分別是河東、范陽、平盧、河西、隴右和朔方,其中哥舒翰控制河西和隴右,安思順負責朔方,而安祿山一人就獨霸河東、范陽和平盧。換句話說,此時的安祿山是有足夠的實力與底氣與大唐分庭抗禮的。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河東三鎮裹挾著大量雜胡士兵揮師南下,進擊中原猶入無人之境,唐軍不得已退守潼關。此時只要大唐按兵不動,叛軍久必生變,奈何玄宗令守將主動放棄潼關與敵決戰,結果全軍覆沒,長安隨之淪陷。

此後的脈絡便是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登基,在之後長達八年的戰爭中,唐朝甚至借兵回紇才將安史之亂徹底平定,而大唐的輝煌也自此一去不返。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