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畢業季特別策劃 | 張曉雅:如何對待“輸”決定未來能否贏

2023畢業季特別策劃 | 張曉雅:如何對待“輸”決定未來能否贏

點擊查看更多

故事要從張曉雅的父親說起,一名翱翔在藍天上的飛行員。小時候,她最初的夢想,是像爸爸一樣,成為一名“女飛行員”。但是,大概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這個計劃就夭折了。因為她身高已長到173cm,父親擔心,她連駕駛艙都坐不下。

當時間跳轉到2004年8月29日凌晨。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對陣俄羅斯。這場女排黃金一代的逆轉奪冠戰,讓全體國人熱血沸騰,同時,也“戳”中了小學畢業生張曉雅,她11歲開始在成都城北體育館接受運動啟蒙、“那時候,我便燃起了排球夢。”。從每週末體校的基礎訓練起步,這位1992年出生的女排世界冠軍,比同齡人更早地走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父母也非常支持她做運動員的決定,也對她提出嚴苛要求:“青少年階段混一混,就沒戲了;下一個階段不進國家青年隊,也沒戲了;歲數到了,不往國家隊走,也沒戲了。”那時候,每一個階段目標的制定和堅守,都是一個家庭通力合作的結果。除了父母,她還遇到了一位大家長式毫不鬆懈的班主任老師,幫助青春期的她養成了好習慣,“因為,有些東西長大糾正是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的”。

2009年9月1日開學前,通過高水平運動員招生張曉雅進入川大公共管理學院,當年她還入選了世少賽國少集訓名單,10月又在山東省舉行的第11屆全運會後,進入四川女排一隊,漸漸成長為主力副攻選手。副攻位置,在國際上也叫“攔網手”。“有時,你攔死一個球,比扣死一個球,更漲氣勢”,鼓舞全隊、振奮全場。轉換成人生道理,就是Plan B(第二套方案)很重要,畢竟,“你先開始的準備和實際發生可能有偏差”。也像一場比賽,“你沒有預見到一些困難,臨時的調配”,我們要不斷豐富、儲備好自己的“後續手段”。

“贏,帶來榮譽,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但有一些輸的比賽,更奠定了人不怕困難的信念。”如何對待“輸”決定未來是否能贏。

大約13年前,張曉雅經歷了一場關鍵的輸球:當時如果拿到亞洲冠軍,就可以代表中國隊參加第一屆青奧會。但人生的考驗無處不在,決賽1∶:3的比分,屈居亞洲第二,最後一個球“砰”落地的瞬間至今歷歷在目。對手要球不要命的勁兒,也給她上了關鍵一課。

從那以後,“球將落地了嘛,肯定要去接,得去拼啊!”,珍惜每一個球、每一場比賽的職專業使命感,刻入了她骨裡子。

球不落地,就像人生不一定,那就是要去拼,去試,去努力

2013年本科畢業,張曉雅入選U23世錦賽國奧集訓名單,憑藉出色的攔網和背飛扣球技術,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選了最佳陣容。那一年,她還是迎戰巴西和多米尼加兩場比賽的“得分王”。如果說,排球給了她一次次衝出亞洲、去看世界、鍛鍊身手的機會,那麼,大學本科管理學專業帶給她的,是更精湛的團隊協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

“木桶原理”教會她,“不要做那塊短板。”團體運動對人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職業運動員日常訓練的難度,要大於比賽。不能成為那塊短板你就必須要頂住疲勞,堅持住。”

2014年,仁川亞運會女排亞軍、亞洲盃冠軍。2015年,女排世界盃冠軍、四站世界大獎賽冠軍。2016年,蟬聯亞洲盃冠軍,青年節到來前一天,她收穫了國家體育總局“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6月的瑞士女排精英賽,又拿下一座職業生涯冠軍獎盃。

運動員生涯終會告一段落,人生還能怎麼突破?

考研吧,2017年,畢業四年後,張曉雅升學進入北京體育大學冠軍班。取得碩士學位前,她要兼顧比賽與學業。這時,本科階段掌握的時間管理方法,再一次很好地幫助到了她。

2020年,她順利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答辯,國慶節,做了“不能再拖下去”的腰椎間盤手術。那也是她第一次閃現出“不行就算了”的念頭。

“我連自重都承受不了,怎麼回賽場?”但心中始終放不下的,還是那份多年來對排球這項運動的熱愛。

狀態需要時間迴歸。“調整一天,睡一覺,然後休息一上午,自己再來試一下,這個階段也有不停地在騙自己。感覺就是龜兔賽跑的典故,作為烏龜,每一個進步之後,我都會退一下,滑一下,但是自己在往前走,離回到賽場是有希望的。” “0~1的距離,行動很重要。”

人也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2022年6月,張曉雅回到家鄉,入職母校四川大學,負責排球教學和指導高水平女子排球隊的工作。由女排國手雅哥到小太陽張老師,她開啟了人生第二條場外賽道。

“沒有離開排球,沒有離開體育,可以延續我的熱愛。”在她看來,與當運動員不同,教書育人存在挑戰。一切從零開始,“方方面面都需要繼續學”,需要“360度面面俱到”。

和學生們接觸了兩個學期,張曉雅慢慢適應著自己的新身份。她將多年運動員沉澱的經驗應用到教學任務中,一切圍繞變和不變展開:工作的中心點沒有變,都是制定好目標,找到合理的實施方案、去做,然後反思、覆盤;變的可能是溝通方式,90後老師遇到00後學生,要用不同的手段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她說,希望與學生們“亦師亦友”,沒有距離,不被老師或學生的角色限制交流。當然,以上不過是擅長自我思考和覆盤的人,在與自己對視、不斷探索自身塑造與自我精神的終極命題中,得出的階段性小結。

在學期末的球場上,開啟這場跨越1800公里的連線當晚,張曉雅剛結束帶隊訓練。同學們打完全國比賽回到學校。

這次的比賽很有挑戰。隊員們堅持得非常不錯,關鍵場次主動請戰。就像她曾說過的——希望同學們能“相信自己,關鍵時刻握緊拳頭”。承襲、感染了那種“球不落地”的信念感。

我們常常說體育和體育精神對人生的幫助,張曉雅的表達非常直白:“我跟學生們說,相信自己,不管在賽場上,還是以後進入社會,都不要輕易否認自己。” 找到自己的熱愛並沉下心來。學會反思自己,總會前進。

張曉雅透過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享的經驗樸素且實用:有條件兼顧學業的情況下,多去實習,無論自己是否擅長,都是很好的地鍛鍊和提升機會,走進世界(社會),才能看清自己,找準定位。要堅持,不是所有人都生來強大,“很多事情是在堅持中拉開差距的。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在平凡的堅持二字上,誰放棄了,就拉開出了距離”。

我們從各種角色中“畢業”,球不落地,人生不定,總能用熱愛與堅守,被世界報之以歌。

出品人 / 李方方

製片人 / 張焱

編輯 / 荊菁

採訪 / 趙燚

撰文 / 趙燚、丁丁

圖片提供 / 受訪者

視頻協作 / 黃河

後期 / 北京兮牛蒙漾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體設計 / April

鳴謝 / 劇本醫生張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