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天學習葉熙春先生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經驗,一定能收穫滿滿!
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滿、脹、痛以及嘈雜、嘔酸、泛惡、納便不調為主症的證候。
葉老治胃病頗具特長,茲簡要歸納如下。
脾胃相合,俱屬土髒。
脾為髒,屬太陰而惡溼,胃為腑,屬陽明而喜潤,故脾為陰土,胃屬陽土。經雲:“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胃屬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蓋胃之通降,有賴腑陽之溫運,亦須津液之濡潤,若有太過或不及之變,則通降失常,於是脹痛諸症作矣。
葉老認為陽明通降失司的病因與治法有四。
一、胃火過亢
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胃火過熾,傷津殺谷,以致陽土失柔,胃氣不和,通降亦失正常,於是胃脘脹痛以及嘔酸、嘈雜、善飢、口乾、口苦等症悉由所起。
熱者清之,葉老喜用川連、銀花、蒲公英苦寒清胃家有餘之火,配合沙參、花粉、石斛甘寒濡陽明不足之液,再參入醋香附、鹽水炒娑羅子疏達消脹止痛,或加海螵蛸制酸。
若大便偏幹而小溲短赤,神煩寐不安者,佐入黃芩、制軍苦洩,或再加生薑、半夏而成苦辛開洩之法,瀉心胃之火,復陽明之用。
二、胃陽不足
胃陽內虛,陽虛生寒,寒性凝泣而主收引,以致氣行不暢,腑陽失運,出現脘脹胃痛,甚者徹背,或兼噯噫、嘔吐、不渴、肢冷畏寒。
寒者溫之,治用桂枝、吳萸、乾薑或川椒、蓽茇、甘松,配合甘草、生薑、制香附、醋玄胡、姜半夏、茯苓等辛熱逐寒,辛甘通陽,辛香開痺,合成溫中逐寒、行氣和胃之劑。
夾溼者,加入制茅術、制川樸、生米仁;夾食滯,參以炒麥芽、焦山楂、炒神曲;若寒客厥陰兼見少腹脹痛,酌加天仙藤、臺烏藥、白檀香;嘔酸者,苔薄白加海螵蛸,苔白膩加煅白螺螄殼。
方中香附一味,無溼者用制香附,夾溼者用生香附,取其辛燥以除脾溼,散氣結,臨床用之,其效益彰。
三、脾胃溼阻
溼困中州,遏阻陽氣,脾陽不舒,胃陽不展,腑氣通降失常,以致脘脹胃痛,納呆不渴。
葉老認為胃溼之萌,過在脾土,故凡溼滯胃腑者,常兼見納呆,肢軟,疲乏,便溏等脾經見症,脾虛與嗜酒之人每多見此。
蓋酒者質寒而性熱,隨人體之陰陽偏性而演化,故凡胃火旺者從陽而化熱,成為溼熱壅結之證,中陽虛者從陰而化寒,演成寒溼困阻之候。
治寒溼困阻致病者,葉老喜用良附丸合陳平湯、胃苓湯之類以治,除去甘草之滿中,常用高良薑、生香附、制茅術、制厚朴、炒陳皮、姜半夏、茯苓、生薑等;寒盛痛著,加乾薑、川椒,其他如黨參、白朮之益氣健中,木香、甘松之理氣消脹,均隨證而投之。
亦有病久,或陽旺而氣鬱化熱者,其屬“胃氣痞結”。
四、燥土失潤
胃屬燥土,宜柔宜潤,胃陰不足,母病及子,往往肺陰亦虧,肺之肅降力弱,胃之通降失調,發為胃部隱痛,兼見噫幹、幹惡,甚者嘔吐泛酸。
葉老治此,仿葉天士甘寒涼潤法,採張仲景麥門冬湯意。
凡胃陰不足兼有胃熱者,常用沙參、玉竹、川斛、甘草、白芍等甘寒濡養合甘酸化陰為主,配合銀花藤、蒲公英微苦清熱,或加青鹽制陳皮、淡竹茹降胃逆,或參枇杷葉、飯蒸桑葉肅肺氣以佐之,亦有投入杞子、木瓜等酸守津還者。
若胃陰不足而兼氣虛者,往往胃熱不著,改用麥門冬湯為主方,出入以治。
葉老根據《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的理論,注重詳析病機,著意於臟腑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影響,認為治療胃痛,對於有症之所當求之,無症之處亦當詳究。
因而,臨證中除胃腑本身以外,對肝、心、脾、腎以及大腸等臟腑的病機變化十分注意。
這種觀點,明顯地反映在臨床治療中。
一、肝木犯胃
肝強橫侮其胃,土虛招致木賊,木能克土,此為五行乘侮之常也。《內經》又有“土得木而達”之說,肝木疏洩適度,中土樞運如常。
葉老認為木能克土,亦能疏土。凡木橫而克,或木鬱不疏,都能影響胃之通降,胃氣通降失常則胃腕脹痛、噁心、嘔酸等症紛起,甚或痛引兩脅。
如此者,其病在胃而其治在肝,或肝胃並治,臨床中如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肝胃陰虛者俱屬此類。蓋五志俱從火化,氣鬱久則生熱,大凡肝木犯胃之胃脘痛,以氣滯熱鬱者為多見。
葉老治此,常以左金丸合河間金鈴子散為主方,以黃連清胃熱,川楝子除肝熱,吳萸與上藥合成苦辛以散氣結,制玄胡行血中之氣而止痛,苦辛相合,寒熱並用,並通過藥物劑量上的配伍變化,或以降為通,或開中寓洩,按鬱熱之輕重而調製。
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故再以甘酸相合之芍藥甘草湯與上藥配合。
此外,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加當歸、桑椹子合白芍養肝血;肝陰不足則肝熱內萌,用生地、杞子配白芍養肝陰;再如夏枯草、石決明之涼肝散結,川石斛、天花粉之生津濡胃等俱可隨證以進。
若肝氣鬱滯而內熱不著者,則除去左金丸,加入綠梅花、佛手柑、小青皮等,兼脅痛者金沸梗亦可加入。
對氣鬱不達,鬱滯太過以致痛脹劇烈者,每加蘇合香丸行氣止痛;若夾溼夾食,脹痛不休而舌苔黃厚者,改以越鞠丸治療。
還有土虛木賊致肝胃不和,肝氣不疏,胃氣內虛,則用異功散與芍藥甘草湯為主參入白蒺藜、八月札、制香附與玄胡等出入以治。
二、土虛火衰
心陽衰於上,腎陽虛於下,君相之火不足,不能暖中溫土,以致胃陽內虛,腑氣失運,伴以陽氣不展,陰霾竊踞,證見心下疼痛,嘔吐清涎,胸悶,心悸,肢冷,畏寒。
葉老認為此證寒因虛起,宜補宜溫,痛由寒生,宜辛宜通。
常用桂枝加附子湯合良附丸為主方,以桂枝、附子護陽祛寒,良姜、香附逐寒通痺,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為主;
夾痰者配合瓜蔞薤白半夏,氣虛者與六君子湯合用,或加天仙藤、娑羅子行氣消脹,或佐蓽茇、乾薑溫胃止痛。
總之,葉老治是證以辛熱通陽,宣痺散結為常法。
三、脾胃同病
脾之與胃,臟腑相合,同屬中土而為後天之本。胃病者久而及脾,脾病者亦往往及胃,以致脾胃同病,土德不振,中軸失運,升降失調。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症見胃脘隱痛,空腹著,食後緩,或伴痞滿,納少便溏,乏力神怠,四肢不暖,脈細苔薄白或薄膩。
葉老治療以建立中陽,恢復腑運為宗則。
蓋陽虛生內寒,對於脾胃氣虛,因虛生寒者,治用建中合理中二方為主,重用炙甘草、炮姜甘溫補中,參入南木香、制香附溫中行氣,或加清炙芪,炒當歸補氣和血,嘔酸者佐入海螵蛸、浙貝母。
葉老治療胃脘痛對姜的應用比較講究。
生薑用於和胃止嘔,乾薑用於溫中止洩止痛,炮姜用於暖腎止血。有時取其性,如以薑汁炒竹茹;有時減其味,如用淡姜渣味淡微溫以舒胃氣。
葉老用建中湯每以炮姜易乾薑,取其色黑入腎而寓補命火以暖中土之意,循此法以進,則諸如附片、肉桂等溫補腎陽之品均可隨證酌情選用。
至於對脾胃氣虛而內寒不著者,治療以甘溫甘平為主,常用如異功散合芍藥甘草湯,加制香附行氣,制玄胡止痛,嘔酸者參入海螵蛸,浙貝母,夾溼苔膩者改用白螺螄殼。
此方療效明顯,後由他人實踐總結後製成胃靈合劑,專用於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治療。
尚有脾虛胃熱夾溼者,證見脘部痞脹或痛,口乾飲少,不喜納谷,食入則不適益著,大便或軟或溏,苔黃厚膩,脈沉滑數,此與仲景瀉心湯證相近,治療則採用吳鞠通之加減瀉心湯為主方,以黃連、黃芩、半夏、乾薑為主藥,參入茅術、米仁燥溼滲溼,厚朴、神曲除滿消積,脘脹及腹而脈沉有力者,亦暫加制軍以通因通用。
四、胃腸痞結
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二者經脈相系,屬腑而以通降為用。凡胃氣痺窒於上則大腸壅阻於下,或大便秘結,腑氣失降而濁氣上逆,則胃痛,腹脹,便秘,噯腐,噁心,口苦,厭食等症俱作。
葉老按六腑宜通,胃氣當降之機理,以通腑洩熱,降逆和胃為治,主用三黃瀉心,或與小承氣、小陷胸合用,前者用於熱重,後者兼有溼阻。
應用導瀉時葉老從不過劑,此亦長沙之意,故藥後得溏便即止,遂即改以清熱養胃和中降逆之劑為繼,如蒲公英、銀花、石斛、蘆根、陳皮、竹茹、白芍、生草之類,或加瓜蔞通洩,或參香附利氣,或投山楂、神曲消積。
若再見便幹不暢而舌苔不厚者,投以玄明粉5~10克衝入以潤下。
葉老宗天士“初病在氣,久必入絡”之說,認為胃脘痛者雖有屬虛屬實之異,或寒或熱之別,在起病之初總屬氣機痺阻、通降失司之候,久之,氣病及血,血因氣瘀,於是絡道不利,氣血俱病。
臨床中十分注重其病之氣分與血分的辨別。
凡久病累及血絡者,常見胃痛如刺,反覆不已,按之益劇,或曾嘔紅,便黑。
此積瘀不消,難於速拔其根。
治療或用失笑散加桃仁、赤芍、花蕊石、制香附活血化瘀,消瘀止痛;或以蘇木、歸尾、三稜、莪術、玄胡破積通瘀,推陳致新。
瘀久化熱者,增入紅藤、丹皮、夏枯草或少量制大黃;瘀而夾寒者,投以黑炮姜、桂枝、川椒;中焦虛寒者,配合理中湯,除黨參,改乾薑為炮姜,再加紅棗、蒲公英。
其中,炮姜與蒲公英同用,寒熱相濟,既溫經而又柔絡。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如鬱金、川芎以及廣木香、娑羅子等理氣藥,均酌情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