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導讀:本文是姜老的一篇隨筆,文中提到的現象,是中醫在新時代面臨的時代問題,每個中醫人都要面對。小編讀完有一些感想,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編輯/居業)

治癒標準提高以後
|

簡介:姜春華,1908~1992年,江蘇南通縣人。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主張。
代表著作有《中醫治療法則概論》《傷寒論識義》,年逾八旬推出力作《歷代中醫學家評析》 。
|
過去治病,是依靠四診,現在多了實驗室的檢查,或物理,或化學,都有一定的指標。病人都以此來要求醫生,對西醫是這樣,對中醫也是這樣要求。
這些檢查,過去中醫是沒有的。
病人來治療,要求恢復到健康正常的水平,我們怎樣來滿足病人的要求呢?
舉個淺顯的例子,一個急性腎炎病人,通身浮腫,用了些利尿藥,浮腫消退,能下床,能工作。倘在過去,醫生病人都認為是病好了。
可現在,若把病人的小便再次化驗,發現有蛋白、紅白細胞,就說明病沒有好,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中醫就要設法把這些蛋白、紅白細胞消除掉。
現在療效標準遠遠超過了過去。
不少病,往往望聞問切沒有什麼發現,怎樣治?
就要結合新知,博採眾方,從反覆實踐中摸索出有效的方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中醫的新任務。
看完姜春華先生這篇隨筆,小編想說:
臨床上,總會遇到很多患者,身體什麼症狀都沒有了,或者身體情況明顯好轉。但還是拿著化驗單,指著指標上的↑說:
任憑你怎麼說。患者就是以指標的正常,作為疾病好轉的標準。反過來,患者身體啥症狀沒有,也拿著化驗單過來說:
這可就犯了難了。中醫是依靠四診來收集信息的,現在這些信息都沒有,這如何治病?難道要強行治療毫無症狀的“化驗指標診斷出來的”疾病嗎?
現在都說中醫被西醫“西化”了,中醫用西醫的思維看病。但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患者才是讓中醫“西化”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西化這個詞不太準確,但就是這個意思,你懂的)
患者是中醫的生存土壤,如果土壤是逐漸被“西化”的,土壤上的中醫,怎麼避免呢?如何能避免呢?
想要降低指標還不容易?西藥有降各種指標的藥,中藥裡面同樣也有。只是中醫認為,只降指標是不對的,只是把指標降低到正常值,是片面的。
所以,其實不是“療效標準”提高了,而是中醫的療效標準,不被最廣大的患者接受了。中醫的療效標準,現在要向“西醫的療效標準”靠近,甚至對齊了。
小編不知道,但小編相信,當我們的文化自信回來後,遲早會在醫療上,也自信起來。那時,中醫對“療效標準”的話語權,可能也就回來了。
以上就是小編讀完本文的一點思考,拋磚引玉,歡迎廣大書友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
•文章來源/《姜春華論臨症·診餘隨筆(一)》丨主編/朱世增丨作者/姜春華丨編輯/居業。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