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陝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釐米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初開時採割,洗淨曬乾,生用。
【功能主治】清脾胃,利肝膽,祛溼熱,退黃疸。主治溼熱黃疸,陽黃最宜,寒溼陰黃亦可配伍應用。尚可用以治療溼溫病、溼瘡、溼疹。
(1)利溼退黃,為治溼熱黃疸主藥,單用有效,隨症配伍為複方,應用尤多。如治溼熱黃疸,配黃連、梔子,即“三物茵陳湯”;如黃疸兼有腹滿便秘者,可與梔子、大黃配伍,即“茵陳蒿湯”;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多配豬苓、澤瀉等,即“茵陳五苓散”,皆為治陽黃的名方。若屬寒溼陰寒,膚色暗晦,肢體逆冷者,與附子、乾薑配伍,如“茵陳四逆湯”。據臨床報道,以上諸方,對傳染性肝炎在縮短病程、減輕症狀及退黃等有明顯效果。另外,本品配蒲公英、大黃、柴胡、金錢草等治膽囊炎、膽石症有效。
(2)清溼熱解毒,治溼溫、溼瘡、溼疹。治溼溫溼熱並重者,與滑石、黃芩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治溼瘡、溼疹,可單用,或與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同煎。
《神農本草經疏》:茵陳……無毒。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祛伏瘕。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
《醫學衷中參西錄》: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其氣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陽最初之氣,是以涼而能散。本經謂其善治黃疸,仲景治黃疸,亦多用之。謂其稟少陽初生之氣,原於少陽同氣相求,是以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鬱,熱消鬱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別錄》謂其利小便,除頭熱,亦清肝膽之效也。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溼熱之專藥。溼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溼積熱之症,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盪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溼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溼瘡流水,並皆治之。
(1)用茵陳配伍黃芩、梔子、金銀花,水煎服,治療急、慢性肝炎,症見面目萎黃,脅痛嘔惡,小便黃赤證屬溼熱燻蒸肝膽者。
(2)茵陳,煎湯內服或漱口,治療口腔潰瘍,療效顯著。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燻洗。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是指三四月茵陳可採食或入藥,到了五六月只能當柴燒了。
茵陳是一種野菜,清明前後,田野、山坡、路邊到處都是。它灰綠色著,葉片上有白色的綿軟的絨毛,這個東西是春季養肝的良劑。傳說是有一年二月二,神醫華佗遇到一個患黃癆病嚴重的病人,黃癆就是現在的黃疸肝炎,是一種嚴重的流行病,多在春季暴發。在這位神醫眼裡,此人已經無藥可救了,便讓他回家,想吃點什麼吃點什麼去吧。
可一個月後,此人活蹦亂跳地沒事了,皮膚上的黃色褪沒了。華佗很奇怪,尋思讓我判了死刑的,一般逃脫不了,難道這次我看走了眼?便問他找誰看的,吃的什麼藥,那人說都讓你判死刑了,還用找別人,還吃哪門子藥,你讓我多吃點好東西,家門口正好有不少綠茵茵、香噴噴的野草,沒事我就薅了煎雞蛋吃吃。
華佗讓那人採來一看,這不就是白蒿嗎?他就採了些來治其他黃癆病人,但讓他瞪眼的是,基本沒什麼治療效果。這怎麼個情況?又跑去找那個人,此人說你採的和我採的不一樣,我採的時候剛開春,小矮棵棵子,你採的都這麼老長了,有可能就不行了。
華佗腦子馬上就轉悠過來了,一拍大腿:對呀,三月的白蒿正值春天生髮之季,具備藥力,一過了三月就轉了性,不治病了。
到了來年三月,他採集了大量白蒿葉,給黃癆病人煎服,果然吃一個好一個,心裡那個高興,為了區分,他把三月的白蒿起了個名,叫茵陳,其實應該寫做“因陳”。
白篙這東西,是多年生的草本,因此叫因陳,加個草頭表示是一種草。從那個時候起,茵陳成了一味中藥。為了讓人便於記住其藥性,華神醫還編了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五月當柴燒。”
三月的茵陳還有個名字叫綿茵陳,秋天採的也行,但叫花茵陳。綿茵陳葉片上那層絨毛,你清洗的時候要小心,別弄去了,就這有效。
有一些人見到茵陳,常會把它誤認成是艾草。
其實艾草和茵陳是有區別的,只是它們長得非常相似而已。艾草是菊科、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的植物,具有濃烈的香氣。
而茵陳則是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物,同樣也是具有濃烈的香氣,從這裡看得出來,這兩種植物是同科同屬的。但是艾草是蒿亞屬的,而茵陳則是龍蒿亞屬的,區別也就有了。
另外它們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葉子的顏色。像艾草的葉子一般是翠綠色的,而茵陳也叫白蒿,就是因為葉子上看似有一層白霜一樣。明朝的李時珍也對茵陳是讚不絕口,他還指出來了古人對茵陳有誤解,有些人常把艾草當成茵陳:“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面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化黃色,結實大如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