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粵吃粵愛”的香港

讓人“粵吃粵愛”的香港

早茶:乜嘢係飲茶

許多香港人的早晨,是從一盅茶和兩件點心開始的。“一盅兩件,睇報紙”,一邊飲茶一邊看報,成為許多老一輩香港人延續至今的生活習慣。
上午8點,走進一間酒樓或是茶樓,圓桌卡座早已經人滿,大廳圓柱上雕龍畫鳳的裝飾,拿著點心穿梭在人群中的點心員,以及在後廚忙碌的點心師傅,共同構成了香港飲茶文化的全貌。餐桌前的人們,忙著拿筆在點心紙上勾畫出今天的早點,如果問“食也點心好”,蝦餃、燒賣、叉燒包是許多香港人早茶的不二之選。
對和昌飯店總廚陳智斌來說,“好點心”的評判標準有跡可循。就像最常見的蝦餃,首先皮要爽脆,咬上去口感好;蝦肉要有彈性,有嚼勁;同時餡料要有汁水,吃起來滋潤多汁。叉燒包的麵糰要鬆軟,不過分緊實;餡料要溼潤,不過於乾燥;汁水的味道要適中,不過甜或者過於濃重。而在廚房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餐廳後廚的點心師傅各司其職:案板師傅負責包制各種點心,按照傳統的製作方法,精細講究,一個一個地包制;熟籠師傅負責將包好的點心上籠蒸制,還有負責煎炸和配製食材餡料的師傅。每一個人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來確保點心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在客人面前。
點心師傅們以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與標準為準繩,精心製作每一個點心,追求點心的完美口感和品質。他們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積累,確保每一份點心都能讓人滿意,為食客所喜愛。從早期的茶社茶寮,到現如今的各式酒樓,或許有些經典的點心逐漸失傳,但飲茶的習慣卻像影子般揮之不去,點心行業一直陪伴著香港人一代又一代地成長,同時也記錄了香港飲食文化的變遷,以及餐飲從業者辛酸與甜蜜的人生歷程。
乜嘢係飲茶?Yum Cha“飲茶”是香港的文化特色。“飲茶”這個詞字面上是指喝茶,但實際上它代表了香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社交活動。在飲茶過程中,人們不僅僅是喝茶,還同時品嚐各式美味點心,並與朋友們閒聊。香港本地人喜歡去茶樓裡飲茶,尤其是在週末的時候,茶樓的人氣格外旺盛。

涼茶:涼茶系正嘢

如果說涼茶是香港人最愛的飲品,似乎也沒什麼不妥,在炎熱的午後,人們湧向涼茶鋪,而茶鋪的老闆們,憑藉著世代相傳的秘方和對草藥的精準搭配,勤勞地煮制每一壺涼茶,在茶香瀰漫的空氣中,給人們帶來一份寧靜和涼爽。在香港地區地溼水溫的氣候環境中,涼茶成為大眾祛溼降火、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種獨特飲食文化,也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果你聽過舒淇的soundwalk,那你對位於中環的春回堂應該並不陌生,這家擁有百年曆史的涼茶鋪,也是經常被當地人調侃念成“回春堂”,春回堂,取康復意念之意,從1916年創辦至今,從前的百子櫃、大藥壺、古老牌匾、中醫問診的機制也都保留至今,直到現在也會有很多上班族堅持在上工前飲上一杯涼茶。
涼茶按照自己的步伐,靈活地存活並再生、涼茶鋪的存在,成為對香港本地文化有象徵意義的空間,而涼茶與香港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象徵著無盡的勇氣和堅韌。


港式奶茶:你係我杯茶

每當香港人光顧茶餐廳用餐時,桌上十有八九都會放著一杯“港式奶茶”,茶餐廳中的“茶”指的正是港式奶茶,可以說沒有奶茶,就不會有茶餐廳的存在。
當港式奶茶不再侷限於社交功能,也就反而多了很多經濟和實用性的考量,許多人在忙碌的間隙前往茶餐廳或者冰室,證明“奶茶力量大”。紅茶或茶葉拼配(如今多用錫蘭紅茶),用來濾走茶渣的自制網袋,再加上經典的黑白淡奶,這些搭配構成了“港式奶茶”的基本元素,也彙集了香港市井民間的智慧。


港式奶茶衝調,完全是一項藝術,混合茶湯和奶的比例、泡茶的時間和溫度,以及糖的加入方式,都需要熟練掌握,奶茶師傅會將沸水注入裝有茶葉的過濾袋中,然後上下拉動,製作出一杯濃香醇厚的港式奶茶,以確保奶香和茶香完美融合,使得每杯奶茶都帶著濃郁的香氣和順滑的口感。

在一眾港式奶茶裡,總繞不過蘭芳園的“絲襪奶茶”,製作絲襪奶茶的程中,茶葉被裝入白色的布袋中,用熱水浸泡茶葉,隨著時間的推移,茶的顏色滲入布袋中,使得布袋逐漸變成茶色,呈現出與絲襪相似的顏色,也吸引著不少遊客慕名前來,當然,也總有那麼幾個早晨,既想喝一杯港式奶茶,又想來一杯提神的咖啡。於是,乾脆走進茶餐廳,點了一杯鴛鴦,少冰。一杯港式鴛鴦,滿足了兩個願望,同時展現了香港飲食文化融合中西的特色,是茶餐廳獨有的浪漫體現。“你係我杯茶”,奶茶成為香港生活中無須多言的普遍存在,也正因為這種共同擁有的文化和生活習慣,“港式奶茶”成為香港的又一個文化象徵。
         
策劃:Jakii
執行&編輯:宮哲怡
攝影 : 李秋楠
撰文:林愛肉
視覺&設計:玉清
編輯助理:王藝潔
新媒體排版:Yuri
新媒體美編:邱雨

鳴謝:香港旅遊發展局

往期精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