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瀉是一種什麼樣的洩瀉?燥痰也可以導致洩瀉嗎?

痰瀉是一種什麼樣的洩瀉?燥痰也可以導致洩瀉嗎?

中醫書友會
第359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現在的中醫內科學教科書上很少見到”痰瀉“了。痰瀉是肺疾下迫大腸所致洩瀉,必見肺部痰嗽之證,而糞便中常夾有粘液。多種痰證都可以導致洩瀉,甚至燥痰也可以,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洩瀉的認識。結尾有作者總結痰瀉辨證治療的要點,大家快來學習一下吧~(編輯/依伊)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痰瀉辨治體會
作者/許繼祥


痰瀉,古已有之。如朱丹溪說:“洩屬溼,屬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者。”戴思恭曰:“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後賢亦有闡述,但多散不成篇。

筆者通過臨床實踐,確認多種痰證均可致瀉,並非鮮見。尋常治瀉諸法,頗難取效。即有久瀉正虛,而虛不受補,補反戀邪。務須從痰辨治,邪除而正自復。茲舉病案五則,窺共一斑。


一、溼痰瀉洩,當化痰順氣


朱××,女,42歲,1981年3月16日診。

罹患慢性腹瀉近二年,每日三、四次,稀溏不實,夾有白色粘液胸悶頭暈,嘔惡痰涎,腹脹腸鳴,遍服中西藥物,迄無顯效。時瀉時不瀉,反覆不愈。全消化道鋇餐透視,未見器質性改變,大便化驗多次,亦無異常。乃求餘施治,雖瀉時久,形體不瘦,面色不瘁,飲食無減,脈弦滑有力,舌苔白膩滿布

脈證合參,顯系溼痰致瀉。治當化痰順氣。

處方
白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陳皮9克,廣木香6克,川樸6克,膽星6克,枳實8克,車前子(布包)15克,生山藥18克,甘草3克

服六劑後,腹瀉每日二次,便無粘液,嘔惡、腹脹、腸鳴均減輕。

效不更方,上方加炒白朮12克,又服九劑,大便成形,每日一次,諸證霍然。續服二陳丸鞏固,隨訪二年未復發。

  • 按: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失健運,水谷精微悉變為痰,上襲於肺,肺與大腸相表裡,痰溼下移大腸,遂成溼痰瀉洩。故以導痰湯除溼化痰;化痰須順氣,氣順痰自消,故木香伍川樸;復加車前利痰止瀉,妙在雙關;佐之山藥不寒不燥,健脾止瀉。

二、寒痰瀉洩,宜溫化寒痰


素有慢性氣管炎,經常咳嗽吐痰。近一年來,又添慢性腹瀉,胃脘痞悶,腹脹腸鳴,便中夾有白色粘液,一日三至五次,便前腹部冷痛,背部畏寒怕風,四肢厥冷。經鋇劑灌腸診為“慢性結腸炎”,曾用多種抗菌素及中藥,效果均不著。

診見精神欠佳,痰多納呆,小溲清長,脈細滑而遲,舌淡苔白膩滑。證屬脾肺陽虛,寒痰內阻,虛中夾實之寒痰瀉洩,治宜溫運中焦,蠲飲除痰。

處方

黨參15克,炒白朮12克,乾薑15克,炙草9克,茯苓15克,清半夏10克,天南星6克,肉桂6克,細辛4克,五味子10克,海浮石12克

藥服九劑瀉止痰少,精神轉佳。仍以原方加蘇子12克、陳皮10克,依法調治匝月,瀉未復作,咳嗽亦見減輕。

  • 按:

洩利、咳痰、背惡寒、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膩、脈遲滑,皆脾肺陽虛,寒痰內阻所致。若純投溫裡固澀,痰無去路,故以參、術、姜、桂溫裡散寒,與乾薑、細辛、五味、南星溫化寒痰相配合。

三、熱痰瀉洩,擬清化熱痰


孫××,女,3歲,1977年8月10日診。

患大葉性肺炎已七天,燒退,仍有輕微咳嗽,咯吐黃痰,復見瀉下不休,日行十餘次,綠色稀便,夾有粘液,腥臭難聞。腹脹納呆,尿赤口乾

大便常規:白細胞(+),紅細胞偶見,未消化食物殘渣(++),大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邀餘會診,脈滑而數,指紋色紫至氣關,舌苔薄黃質紅

證系熱痰下迫大腸之熱痰瀉洩。投清氣化痰丸化裁:

處方

陳皮4.5克,杏仁4.5克,枳實3克,黃芩6克,茯苓6克,制半夏3克,膽南星2克,桑皮6克,車前子(布包)9克,瓜蔞6克,六曲10克,山楂10克

服藥二劑,瀉止咳輕,黃苔消退,脈轉緩和。遂予原方去車前、枳實,加地骨皮6克,沙參4.5克,服至五劑,諸症若失,一切良好。
  • 按:
痰熱阻肺,易於下奔大腸,此乃“髒不容邪還之於腑”,“肺移熱於大腸”,則出現痰熱瀉洩。治須從肺從痰,方以黃芩清肺瀉火,瓜蔞、膽星清化熱痰,枳實、陳皮順氣化痰,杏仁、茯苓、半夏止咳化痰,車前止瀉利痰,輔以楂、曲消導助運。使熱清痰消,氣順火降,其瀉自愈。
四、燥痰瀉洩,投清燥潤肺

彭××,女,38歲,1980年10月11日診。

原有慢性支氣管炎,每遇深秋,乾咳不已,咽癢口燥,旋即大便瀉下,每日四、五次,腥臭稀便,無膿血,腹痛腸鳴,歷經三載不愈。

曾經某院檢查診為“結腸過敏”、“慢性支氣管炎”,迭進抗菌素,自服中成藥多種迄無良效。近十天,咳劇無痰,瀉下日益增重,納呆嘔惡,形體消瘦。

邀餘診治,脈細而數,舌紅少苔乏津。辨證為肺陰虧損之燥痰瀉洩。治宜潤燥化痰,清肺養陰。

處方

知母12克,川貝10克,橘紅10克,麥冬12克,桔梗10克,生地15克,花粉12克,杏仁6克,黃芩12克,桑皮10克,蜜炙杷葉10克,甘草6克

藥服六劑,乾咳得止,瀉下減至每日二次,舌津已回,薄苔漸生。續以原方去生地、花粉,加烏梅12克、生山藥30克,服至八劑,二便自調。處健脾丸調理,追訪三年未復發。

  • 按:


肺與大腸相表裡,當肺有燥痰,宣降失職,燥痰不除,下迫大腸,致腸道充氣,機能紊亂,方可致瀉。治當從肺,潤肺化痰,養陰生津,尤關重要。正如喻嘉言曰:“但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洩瀉,一齊俱止矣”。

五、痰瘀瀉洩,主痰瘀同治


孫××,女,32歲,1981年3月8日診。

患慢性腹瀉近四載,日行三、四次,溏薄不成形,夾有粘液。伴頭昏心悸,疲倦乏力,納谷欠佳,厭油膩厚味,胸悶脘脹,嘔惡痰多,身體消瘦。經鋇劑灌腸為“慢性結腸炎”。經服多種抗菌素及健脾固澀之中藥達百餘劑,其症不減。


邀餘商治,少腹脹痛拒按,脈弦滑,舌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質暗紫、尖見瘀點。辨證為脾虛生痰,痰阻血瘀之痰瘀瀉洩。治應痰瘀同治。

處方

蒼白朮各12克,陳皮10克,制半夏12克,白茯苓15克,蒲黃10克,五靈脂12克,丹參18克,赤芍15克,義術10克,生山藥30克

藥服七劑,腹痛若失,大便時或成形,粘液減少,惟食納不馨。於原方去蒲黃,加砂仁6克、山楂24克,再進五劑,藥後思飢欲食,二便正常。繼進參苓白朮散月餘告愈。

  • 按:


痰瘀互結導致的瀉洩,未見先賢詳細論及,臨床常被忽視。若遇久瀉痼疾,雖有脾腎虛損之見證,但糞中夾有粘液,嘔惡痰涎,腹痛拒按,脈弦滑,苔白膩舌質暗紫或見瘀點、瘀斑等痰凝血瘀,虛中夾實之證,非附子理中及四神丸所能勝任。餘每以蒼白二陳湯燥溼化痰;失笑散、丹參、赤芍、莪術活血化瘀,佐以山藥健脾止瀉,痰瘀同治,臨證每能應手取效。


  • 體會
無論何種痰瀉,皆因肺疾下移大腸,傳導失職,而成痰瀉。故必見肺證之痰嗽,再據脈證舌象,辨之不難。具體辨證要點是:
溼痰瀉洩,每見痰嗽,或胸悶嘔惡,頭暈。雖瀉而面色不瘁,時瀉時不瀉,飲食不減。與脾虛溼瀉之食少身困,面色少榮迥異。
寒痰、痰瘀與虛寒瀉洩,同為久瀉頑疾,都有裡虛寒證,然寒痰瀉洩自有寒痰阻肺之痰嗽,背部惡寒怕風,脈多滑細或弦滑,苔白膩滑。虛寒瀉洩脈多沉細或細弱,舌淡苔薄白。痰瘀瀉洩除痰證外,兼有腹痛拒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等血瘀見證,極易分辨。
熱痰和燥痰瀉洩,應先見痰火蘊肺或肺傷燥熱,肺火不得宣洩,直奔大腸,遂致腸熱下利,與一般熱瀉不兼肺證,自當有別。
痰瀉之治,從肺從痰。燥痰瀉洩應選用知母、表冬、花粉、生地、沙參等潤肺生津之品其它痰瀉均以二陳湯化痰為主方,然後根據臨證溼、寒、熱、瘀之不同證型,分別選加理氣除溼、溫肺散寒、清肺瀉火、活血化瘀之藥。

推薦閱讀

慢性洩瀉,虛實其實不好辨

熊繼柏:我看洩瀉一定要問這幾點


版權聲明
•文章摘自《中醫雜誌(1984)》丨作者/許繼祥丨薦稿/居業編輯/依伊丨校對/小賈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關注【中醫書友會】

每天閱讀精彩中醫好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