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伏又是20天,這熱騰騰、溼噠噠的日子且還有一陣子要過呢。
人生天地間,法天則地,在這個暑氣溼氣疊加的季節,出汗成為自然之道,口渴也變得自然而然。
動輒一身熱汗,黏答答、潮乎乎的,即便待在空調屋裡圖個涼爽,口渴、心煩、睡不好,也是常有的事情。
對於這些問題,嚴重的,當然要看大夫,不嚴重的,不妨嘗試一下酸梅湯來緩解。因為它的主角——烏梅,作用可是大大的有。
徐文兵《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
中醫認為,烏梅味酸甘,性涼,入肝、膽、肺、大腸經。主要功能首先是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我們暑天和乾燥的秋天經常會喝酸梅湯,用的就是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的功效。
酸甘化陰、生津止渴
徐老師反覆強調過,喝白水不等於直接補充體液,有時會越喝越渴。尤其是暑伏天氣,想要快速解渴,酸梅湯比白開水好用。
《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提到酸酸的梅子,我們口中就佈滿了津液,咕咚一口嚥下去,可以稍稍緩解渴意。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徐老師和梁冬先生對話《黃帝內經》的時候也提過,大夏天,自己回家熬酸梅湯也是奢侈的美事一樁。
收斂肺氣
烏梅能斂肺氣。中醫講,肺主行水。肺可以幫助腎臓化生體液和推動體液分佈全身,它與脾、腎、大小腸、膀胱等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謝。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可能出現水液輸布和排洩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徐老師講,烏梅還有個功能,那就是它還能縮尿,減少體液的流失。大夏天出汗多,想要通過出個透汗排排老寒氣,又要防止體液過度流失、儘快補充上,用上烏梅,是不是也算開源節流了哈。
烏梅化津生液,有助於膽汁分泌。有沒有發現,平時吃個涮鍋啊、火鍋一類的,店裡常常有酸梅湯可以點。酸溜溜的喝下去,解渴解膩,忽然覺得能多涮兩筷子肉。
平時嗜食辛辣、無辣不歡的親們,或者喜歡抽個煙、喝個小酒,又或者被加班、被熬夜的親們,因為自身的陰津容易消耗損傷,烏梅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斂肝血,助睡眠
酸味的藥物和食物,能幫助肝收斂藏血,收攝魂魄。
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有睡眠問題。要麼睡不著,要麼睡著了做噩夢,或者早醒、醒了就眼巴巴的數羊羊、等天亮。白天困得要命,晚上超級清醒,這種心神外越的,更睡不著覺,越睡不著越煩,越煩越睡不著。
徐文兵《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
這些人就要少吃辛辣芳香的食品,戒酒;要吃一些酸味收斂的藥物和食物,幫助肝收斂藏血,收攝魂魄。我們一般使用烏梅、知母、鉤藤等藥物治療。
既然烏梅也在其中,被上述問題困擾的親們,不妨嘗試一下酸梅湯,畢竟它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即使不能改善問題,它的健康指數也比碳酸飲料高多了。
小編友情提示:
自己煮的(正宗地講,應該是煎)酸梅湯,熱滾滾、溫乎乎、涼絲絲地喝都可以,切莫來個冰鎮的,天氣炎熱,小心那透心兒的冰涼,會傷害你的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