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點擊下圖關注養身廚房 
俗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今年還是一個雙伏天。所謂的雙伏天就是指中伏有2個十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2: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進入三伏天以來,小廚和身邊的朋友總覺得哪哪都不舒服。
這些人可不是為了某位名醫而來,而是為了一種傳統的“三伏貼”。
他們早上5點起床,早早就排在醫院門口,等著貼三伏貼,而且每個人貼的部位也都不盡相同。
醫院旁邊的李阿姨每年快進伏的時候,都要帶自己的孫子來貼三伏貼。
李阿姨自己貼在肩頸和膝蓋周圍。 給自家的孫子則是貼在肚臍上。
三伏期間又熱又潮溼,這個時候很多人會選擇貼三伏貼,將不同食材搭配,用貼劑的方式貼敷,通過皮膚吸收草本食材的營養。
南京同仁堂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不管是口碑還是知名度都值得信賴。
裡面的每一味草本植物都是同仁堂挑選,源頭靠譜,成分好,而且製作過程衛生。
採摘的蘄艾,要經過炮製、晾乾後,放置三年到五年,才能成為陳艾,再搗成艾絨,方能用於三伏貼中。
白芥子在夏末、秋初時採收、曬乾,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而且還得是炙白芥子,營養成分釋放更充分。
漢源花椒在古代是被列為貢品的,味道聞起來香香辣辣,又很溫和,個頭大,油脂還特別多。
很多市面上的三伏貼聞起來清清涼涼,實則只添加了艾草和薄荷,沒有實際營養。
每年進入夏季,這款三伏貼銷量就會暴漲,只有經得起驗證的產品,我們才敢推薦給大家。
三伏貼的適用人群廣,一家老小都可以貼。不同人群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貼在不同部位。(孕婦、哺乳期、嬰兒不建議用)
神闕穴、天樞穴、關元穴、八髎穴、氣海穴、足三里、三陰交。
大椎穴、肩井穴、曲池穴、腰陽穴、腎腧穴、陰陵穴、足三里。
上脘穴、中脘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大腸俞。
還可以根據自身不同需求貼大椎穴、命門穴、氣海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三伏貼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按照伏前、初伏、中伏、中伏加強、末伏5個階段來貼。
孕婦、哺乳期、嬰兒禁用。皮膚有破損、潰爛者禁用。兒童須在成年人監護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