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PICTURE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The Concert》,布面油畫,72.5×64.7cm,1664年
提到“元”,你會想到什麼?是一切的開始?還是當下大火的元宇宙?在當代社會,“元”作為前綴詞已被運用到各種文化與科學領域中。那麼,“元”到底是什麼?“元藝術”又如何被界定?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就帶你探究藝術中的“元”。
早在1978年,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惠特尼博物館舉辦過一場“關於藝術的藝術”(Art about Art)展覽。該展涵蓋了包括拉里·裡弗斯(Larry Rivers)、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和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等45名藝術家的作品。美國藝術評論家裡奧·斯坦伯格(Leo Steinberg)在展覽畫冊的文章中寫道:“所有藝術都深受其他藝術的侵擾。”
實際上,“元藝術”目前並未收錄於維基百科、辭海等網站中,但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或藝術家提出這一概念,並普遍認為它是具有自我意識、自我指涉以及反思性的藝術。也有人提到,幾乎任何現象之前加上“元”都可以表示類似的概念。
圖1:賈斯培·瓊斯《三面國旗》(Three Flags),板面燒臘、油彩、拼貼畫,78.4×116.2cm,1958年
自我意識與反思
藝術史家斯托伊契塔(Victor Stoichita)在《有自我意識的圖像:對早期現代元繪畫的洞察》一書中,探討了關於歐洲16-17世紀的繪畫中的自我意識。其中,委拉斯開茲(Velazquez)的《宮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該作品中,畫家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公主、國王和王后。這不禁令人思考,他到底在畫誰?藝術家再現了畫家、模特以及觀者之間的關係,並將畫家放在了畫面中極為重要的位置,不僅以此暗示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重要性,還反省了繪畫本身的意義。
而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也有類似“畫中畫”的形式,藝術史學家巫鴻在《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裡指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屏風圖像與歐洲的畫中畫同樣具有‘互文性’。”《韓熙載夜宴圖》《重屏會棋圖》都是非常典型的“元繪畫”。而屏風在畫中的作用也不止於追求空間深度和視幻覺,更在於敘述事件、分割時空、情緒表達和政治隱喻。
圖3: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局部),宋摹本,絹本設色,五代
即使中國古代文人畫並未有“元”這一概念,但正如巫鴻所說:“一件元繪畫必須是反思性的,要麼反思其他繪畫,要麼反思自己。前者是相互參照,後者是自我參照。”而這種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表達意義的作品在古代文人的水墨中亦屢見不鮮。
二戰後,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則更為明顯。在米歇爾看來,“元圖像”的目的就是“解釋繪畫究竟是什麼,是繪畫對‘自我認知’的一種展示”。換言之,藝術家畫什麼、怎麼畫都可以,但必須畫“正在畫畫”這一事實。例如,美國漫畫家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曾在《紐約客》上發表的漫畫《螺旋》就是一幅元圖像。
1966年,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在作品《這不是一支菸鬥》中闡述了語言與繪畫的關係,並以此告訴觀眾:這只是一幅畫,不是一支菸鬥。
圖1: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Madame Récamier》,布面油畫,174×244cm,1800年
“元圖像”或“元繪畫”的真正意義在於圖像的自我參照以及藝術家的自我表達、自我反省和觀眾的多元認知。如此看來,當代藝術從一開始就已經是元藝術了。
隨著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以及大地藝術的出現,藝術家開始不僅反省自我與藝術本身,還反省觀念的形成、創作的過程、產生的影響以及與觀眾的互動。阿根廷藝術家雷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就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元藝術”現象,不僅延續了馬格利特作品中的視覺悖論,還將觀眾的參與作為其組成部分。
圖1:卡拉瓦喬(Caravaggio)《Young Sick Bacchus》,布面油畫,67×53cm,1593年
實際上,當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理解不再依附於形式或觀念,而是出於對繪畫或藝術本身的認知,也就是對“元繪畫”的實踐。這亦為更多藝術家開闢了新思路,將創作從形式中抽離出來,著眼於與藝術本身的對話。而此時便有學者提出了“元現代主義藝術”,也就意味著藝術在此前的基礎上變得更加開放,藝術家們可將周圍發生的任何事情文本化並加以闡釋。
其中,“美的迴歸”就被認為是元現代主義藝術的一個關鍵特徵,“不同於現代的‘狂熱或天真’,後現代的‘冷漠與懷疑’,元現代可被理解為‘一種明智的天真,一種務實的理想主義’。”
圖1:索爾·斯坦伯格《無題》,鋼筆,52×36.5cm,1964年
無論是“元繪畫”“元圖像”還是“元藝術”,其核心價值都在於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的重要性。在“元”的認知過程中,人的自我意識也得到了確認。人們對於藝術的認識亦不再侷限於媒介、形式或觀念層面,而是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在創作時能以更多元的角度重新認知藝術、迴歸藝術。
你如何看待藝術中的“元”?
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文 朱儀丹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