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痓(1) | 口噤不能言,項背几几,腳手攣急,角弓反張

《辨證錄》

 原文 

感溼熱之氣,忽又傷風,口噤不能言,項背几几,腳手攣急,角弓反張,人以為太陽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陽之痙病乎?

夫痙病亦有三陽三陰之殊,亦能傳經,與傷寒之證無異,但傷寒單傷於風,而痙病則合溼熱而成之也。似乎治傷寒可單治風而無難,痙病宜兼治溼熱而不易也。誰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邪相犯已是正氣之虧,況三邪之同犯乎?補正以祛邪,治痙無難速愈。

或謂一邪相犯,尚須祛邪為先,三邪並犯,則邪氣瀰漫,非用祛邪之藥,安能濟哉?不知一邪之犯,其力專;眾邪之犯,其勢散。力專者宜攻,勢散者可補。於補之中,而行其攻之法,何不濟之有。無如其證同於傷寒,不可驟用補也,所以殺人。苟知可補之法,分證以治之,實易易也。如此證見太陽之徵,不可徑治太陽之邪,宜補太陽之正,太陽之正氣旺,而風溼熱之邪不必攻而自散矣。

方用五苓散加減治之。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三錢) 豬苓(一錢) 羌活(五分) 桂枝(三分)

水煎服。

一劑而角弓反張之疾定,二劑而口不噤,腳手不攣急也,三劑諸症盡痊。

五苓散專利膀胱之水。三邪之中,至難去者溼耳。先利其溼,則火隨水洩,而風邪無黨矣。故少用羌活、桂枝以祛風,則風自易解。況五苓散亦非單利溼之藥也,其白朮、茯苓原能健脾生胃,今多加為君,則補重而利輕,所以能健功之速。倘少少用之,則攻多於補,反無益矣。

此證用桂苓薏羌湯亦效。

茯苓(一兩) 羌活(二錢) 薏仁(一兩) 桂枝(三分)

水煎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