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乾燥綜合徵越來越多見,該病的症狀主要體現在“幹”字上,如口乾、眼乾、皮膚乾燥等。解決乾燥綜合徵,國醫大師路誌正常以涼濡潤為治療大法,具體如何應用呢?請看下文的總結。
燥痺相當於西醫學之“乾燥綜合徵”。乾燥綜合徵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淚腺等外分泌腺體,臨床表現為口眼乾燥,同時身體某些器官及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多見於中老年女性。歷代中醫書籍中未見相應名稱,路誌正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首次將其命名為“燥痺”,並被學術界認同。
路誌正教授指出,燥痺的發病與一般痺證不同,其發生與感受燥邪,風、寒、溼痺過用溫燥之品,灼傷津液,筋脈失濡,以及素體肝腎陰虛,陰血不足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口眼乾燥,伴肢體疼痛、腫脹、酸楚、麻木、重著、變形、僵直及活動受限等,甚則累及臟腑,出現一系列併發症。
路誌正教授辨治本病,以調護脾胃為原則,以甘涼濡潤為大法。
對燥傷胃陰、脾虛肌痺者,治以養脾益胃、生津潤燥,方用路氏養脾潤胃湯加減,藥用沙參、麥冬、炒扁豆、生山藥、炒杏仁、玫瑰花、火麻仁、白芍、生谷芽、生麥芽、甘草。
對寒溼凝滯,經脈痺阻者,治以化溼健脾、和胃降逆、活血通脈,方用藿樸夏苓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
對脾氣不升,水精不布,機體失養者,治以益氣健脾、昇陽益胃、養血榮筋,方用昇陽益胃湯加減。
而對燥傷心陰、肺陰、肝陰、腎精者,亦注意顧護脾胃之氣。
患者,女,35歲,因“口乾、目幹6年,伴周身乏力疼痛3年餘”於2006年4月23日初診。患者6年前出現口乾、眼乾,淚液、唾液減少,未予重視,症狀逐漸加重,2001年於協和醫院診為乾燥綜合徵,予強的鬆口服;近3年以來逐漸出現胸背等周身作痛,程度逐漸加重,不可碰觸,以兩側胸肋痛顯著。強的松已停藥1個月。現納可,大便調,無鼻幹,伴反酸,時有胃脘痛,尿急不痛,動則氣喘。滿月臉,舌紫紅,苔薄黃,脈沉細。中醫診斷為燥痺,證屬脾胃虛弱,經脈痺阻,治以益氣健脾通絡。
方藥:太子參12g,生白朮12g,生山藥15g,麥冬10g,牡丹皮10g,當歸10g,桑枝18g,赤芍、白芍各12g,炒杏仁、炒薏苡仁各10g,首烏藤15g,伸筋草15g,地龍10g,山甲珠10g,鹿銜草15g,防風、防己各10g,川牛膝12g。
二診:2006年5月23日。患者服上方20餘劑,周身肌肉疼痛減輕,行動較前靈活,仍覺口乾,進食餅乾須用水送下,但咀嚼饅頭已經無須飲水。納眠可,飲水多,夜尿頻量多,大便正常。月經週期正常,痛經,血塊多。舌瘦、質暗,苔薄膩而幹,脈細滑尺沉。既見效機,宗法不更,上方去牡丹皮、桑枝、伸筋草、防風、防己,加生黃芪15g,地骨皮10g,炒酸棗仁15g,蓮鬚10g。
按語:“脾主四肢”,患者脾胃虛弱,水谷精微失於輸布,四肢肌肉失於濡養,脈絡不通,津難上承,而成乾燥、疼痛之症,故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佐以通絡止痛。脾胃之氣恢復則肌肉疼痛緩解。
名醫經驗集
《京城名醫館名醫經驗集②:畢盡餘生奮鬥篇》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燕京醫學研究叢書之《京城名醫館名醫經驗集》是京城名醫館30年來出診專家的治學、臨床、教學心得體會及經驗薈萃,旨在加強燕京醫學學術傳承,總結燕京醫學文化內涵,提升燕京醫學的傳播穿透力和影響力。本書第二分冊《畢盡餘生奮鬥篇》,以生辰年月為序,收錄了新中國成立之前出生的21位醫家。他們中最年輕的醫家已經年逾古稀,但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堅持工作在臨床和帶教的第一線,為弘揚中醫事業,貢獻著自己全部的力量。其文由醫家師承徒弟或碩士、博士研究生撰寫,對醫家的基本簡歷、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具有學術性、史料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