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居家三伏灸指南

PART-01

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好發於冬季或者在冬季加重的病,在夏天治療容易痊癒。

冬天容易得什麼病呢?邪氣在冬天的表現主要是寒、溼,水冰地坼,寒風刺骨。初感寒溼,多為感冒、咳嗽、腹痛腹瀉、痛經等。

症狀久了,寒溼容易駐留體內,遷延不愈,進而凝結成頑固不化的勢力,發展成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和類風溼關節炎等。還有一些談不上具體什麼病,只是手腳冰涼,怕寒畏冷,都是冬病的表現。

隨著現代製冷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得“冬病”也不再侷限於冬天了。空調一吹,傷風感冒,咳嗽哮喘接踵而至,尤其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地鐵、火車等,避無可避,尤其一些剛從外面進來的,腠理大開,大汗淋漓,一下子吹個透心涼。冰箱使得冷飲唾手可得,但因此引發的腹痛腹瀉,乃至宮寒痛經等也是尋常見。

為什麼夏天容易治療冬病,《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說“春夏養陽”,《素問·六節髒象論》中提到“長夏勝冬”,分別從陰陽和五行理論提供了治療冬病的思路。

自然界陽氣蓄積到極致,陰氣開始萌動,萬物華實,華英成秀,人也順遂自然,內部的陽氣來到體表,綻放自己的生命力,像花朵的盛放一樣,這種能量從由內向外湧動的趨勢也給了潛藏的病邪以出路。(所以不僅僅是冬病夏治,甚至可以說是萬病夏治)

PART-02

冬病夏治的首選手段是艾灸

若從效果論,冬病夏治的方法首選艾灸。而艾灸的時段,首推三伏,也稱“三伏灸”

2023年7月11日,進入初伏,共10天。7月21日中伏,共20天,8月10日末伏,共10天,2023年的三伏共40天。

《漢書》中也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對人來說,“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但由於節氣的陽曆與干支紀年的農曆這兩套曆法不是完全的對應關係,所以“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

也就是說,“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則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這45天裡,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PART-03

夏天艾灸的時節首選三伏天

三伏天為什麼難熬?一個是溫度高,一個是溼度大。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太陽直射地表,地球吸收熱量最多的日子,但高溫卻通常出現在一個多月後三伏天。

因為夏至後到三伏的這些天中,地球仍然處在吸收熱量>散失熱量的階段,也就是說熱量仍在積累,溫度因而繼續升高。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這種桑拿天,人體也像蒸桑拿一樣,腠理大開,給深藏體內的病邪,打開了通道,高明的大夫可以因勢利導,助推一把,幫助人體內的正氣把邪氣驅趕出境。

PART-04

三伏灸

那麼,如何正確操作三伏灸呢?尤其對艾灸小白。

 

艾灸作為中醫六藝之一,是非常容易上手和入門的,前人云:“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說明艾灸是很平易近人的。但作為一項專業技能,想要無師自通也並非易事,可只要我們對日常生活有體驗,艾灸也不會太差。艾灸特別像我們生活中的三個東西,您細品。

 

艾灸的感覺像曬太陽。您喜歡曬什麼時候的太陽?剛升起來的?中午的?還是八九點鐘那種?


初升的太陽光亮是有了,可是缺少溫度,沒啥曬太陽的感覺,這是“陽明”。


大中午的曬太陽,總是感覺有些燥熱,烈日灼心,有點過度,這是“太陽”。


而上午八九點鐘的太陽,溫暖和煦,曬起來暖洋洋,懶洋洋,通體舒泰,這是“少陽”之火,少陽祖氣是生髮之力,內經也有云“少火生氣”。

懸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溫和灸”,也是在告訴我們艾灸合適的感覺是“溫和”而不是“灼熱”,不要因為意識上認為艾灸是好事,就過度貪戀熱量,豈不聞過則為災?熱過了頭,就是“壯火食氣”,反而變成了身體的消耗。

 

艾灸作用原理像吃飯。為什麼艾灸能夠調理身體,改善健康狀況?從我們都比較擅長的吃飯上,可知一二。


吃飯想獲得食物的能量,為什麼吃了飯菜,最終變成我們身上的骨肉?這個過程叫消化,或者正準確的說是“化”,化異為己,無論吃了什麼食物,最終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才算成功。包子還是包子,饅頭還是饅頭,那都是異物,不但沒有對自己有補益,還成了身體的負擔。


吃什麼才好消化呢?胃喜則補,適口為珍。簡單說,無論什麼食物,有食慾才好消化,有食慾的時候,也是我們的消化酶還是分泌和工作的時候。


有的食物營養配比很科學,可是你一看就噁心,消化酶不分泌,胃不蠕動,那些營養怎麼也成不了你的。


吃飯要有食慾,艾灸也要有“食慾”,換句話說,艾灸的過程和感覺也要像吃美食一樣,舒坦,享受。


灸美了,就像吃美了一樣,艾灸的能量才能被身體吸收。所以艾灸能被消化的重點是靠感覺,而不是靠知識和分析。


天覆地載,人居其中,人本就是合道而生,人身體的感覺系統是保持我們“道法自然”的基礎結構,跟著感覺走,錯不了。

艾灸的適用範圍與電能類似。如果將疾病的類型簡單分為虛、實、寒、熱,那麼哪些類型可以灸?


憑直覺來看,艾灸的形式是點燃艾草來燻灸,對虛症、寒症一看就特般配,就算不艾灸,烤個火也舒服吧。實症、熱症能艾灸嗎?

 

這也是許多人艾灸上火的原因。點燃的艾條是“火”,如果沒有被消化,就繼續以“火”的形式存在於人體中。


“火”與五臓中的心同氣相求,所以上火的人往往心浮氣躁,心對外的表現通道咽喉和舌上也容易看到反應,比如咽喉腫痛,舌尖芒刺、潰瘍等。


另外,火性炎上,所以上火經常表現出頭面部的一些症狀,火上頭就是“煩”這個字,也有眼乾,牙疼的。

 

但是,一旦這個火性的能量被消化成自己的能量了,就能為我所用去處理寒熱虛實各類問題。就像電能的來源有多種: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等,但是一旦轉為電能,我們就不用區分其來源而隨意使用了,從沒聽說烤箱適合用火電發的電,冰箱適合用水電發的電,風扇最好用風電吧。

小結一下:


艾灸的適宜溫度可以參考曬太陽——溫和舒適為佳。


艾灸的作用機理與吃飯類似——有食慾才好消化。


艾灸的適用範圍則像極了我們用的電能——只要消化了,寒熱虛實皆可為。

 

對生活有了體驗和了解,對艾灸也就不陌生了,道不遠人,她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中國的文化,這就是我們的演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注意⚠️:艾灸、刮痧、站樁是專業技能,必須經過線下學習且在老師指導下完成;沒有經過系統學習,請勿擅自模仿。

 

作者/李鴻飛

助理醫師

厚朴修習營.資深講師

✍️編輯/媛媛    校對/狻㹸。  審核/宣教

厚朴  ·  修習營

修習  ·  我們在路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