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一種重慶人從小吃到大的特色小吃,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但你知道嗎?就是這麼常見的它,其實有2000多年的歷史。更鮮為人知的是,在浩瀚的歷史中,麻花擁有過“寒具”“粔籹”“膏環”“巨勝奴”“饊子”等多個名字……
7月12日,重慶晚報·食探組走進重慶首家“麻花博物館”,探尋這裡裝載的麻花記憶和文化。
跟著白泡泡看麻花博物館尋味記
卻有2000多年曆史
“麻花博物館”位於磁器口正街。它分為上下兩層樓,共有888平方米。
一幅幅泛黃的照片和老物件,伴隨著博物館解說員的娓娓述說,將時光卷軸拉開——
從節日見到天天見
在博物館的現場烹製區,我們還見到了該館的主理人楊學武,他正親手搓麻花,一搓一擰即成型。“80後”的他,是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非遺傳承人,還是重慶老字號協會副秘書長。
楊學武說,麻花博物館自今年5月1日起試營業,2個月來,平均每天都有5000餘人次進館免費參觀。
為何會打造這座麻花博物館?楊學武說,他對深挖麻花背後的文化故事充滿興趣。就如陳昌銀麻花起源於1907年,距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擁有著選、稱、篩、觀、配、揉、打、絞、醒、擀、切、搓、擰、炸、翻、撈、晾、聞十八道工藝。那麼中國的麻花,必定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匠心傳承。
於是,楊學武花了2年的時間,帶領團隊以蒐集、挖掘、訪問等方式,深挖麻花的起源及發展脈絡等歷史文化,並蒐集到了相關的老照片、老器具等老物件。
博物館中,最大的亮點在哪裡?楊學武個人最推薦細品的是麻花的進化史——
麻花的口味從鹹甜2種,發展至今有35種;麻花的外形從顏色、股數固定不變,到如今甚至擁有拇指般大小的迷你麻花,股數也隨口味變化而變化;麻花從古時達官貴人的美食,再到百姓家重要節日才能享用的美食,到如今變為千家萬戶天天見的零食、下午茶點、燙火鍋的菜品等。
楊學武認為,麻花隨時光的進化,也體現了人們越發欣欣向榮的生活狀態。
守著師傅現炸現吃
古人如何評價麻花?博物館中有答案:蘇東坡在《戲詠饊子贈鄰嫗》中寫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麻花博物館除了輸出美食文化,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可以免費試吃陳昌銀麻花,甚至可以在烹製區守著師傅現炸現吃。
35種口味的陳麻花,除了傳統原味以外,還有海苔味、黑芝麻高鈣味、辣子味、芥末味、榴蓮味、菠菜味等。
食探主理人白泡泡依次試吃後發現,這些新口味的麻花除了依然酥脆化渣外,不同風味的加持,也讓這道小吃更具回味和韻味。
最喜歡哪一款?白泡泡邊吃辣子麻花邊回答:“這個一口一個的,根本停不下來”。白泡泡說的這種麻花只有拇指大小,辣味和麻花的酥脆巧妙結合,嗜辣者,若將胡辣殼一同吃下會更感辣爽。
記者:如今的麻花博物館,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為何還是試營業?
現在的麻花博物館還是1.0版本,下一步還會不斷注入新的文化,讓它的底蘊更深厚,我們未來還計劃打造一份《中國麻花白皮書》,並在館內展示出來。
記者:在麻花博物館到處可見“8”這個符號,是有什麼講究嗎?
麻花酷似數字“8”,並且“8”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吉祥的寓意,在數學中,橫著的“8”又有無窮大的意思。
記者:在探尋麻花歷史文化的這條道路上,楊總有什麼啟發和收穫呢?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麻花沉澱兩千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那麼我們未來在做麻花這條路上也要借鑑:80%守正,20%創新。如今的陳麻花正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都有銷售,我希望未來能將陳麻花做成世界級的巴渝特色美食。
重慶晚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 記者 柏雨欣/文 記者 蹇汶佑/攝 實習生 肖葉竹 李彥慶
責 編:蔡 靜
主 編:呂文霽
總值班: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