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人與騎士
Hungry People and Delivery Men
進入6月以來,全國高溫天氣頻發。
6月24日,廣東東莞暴雨,一名美團騎手被衝進水裡,幸好被餓了麼騎手所搭救。此事登上熱搜,兩家存在競爭關係的隊伍也在雨中拉起了“友誼的手”。
而昨日,“深圳已做好停工停課準備”的詞條登上熱搜,預示著外賣騎手們又將迎來“共患難”的時刻。
惡劣天氣下,
騎手送單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
外賣延遲,真的是騎手的錯嗎?
顧客、商家、騎手、平臺,又會在惡劣天氣下產生怎樣的摩擦與溫暖?在這樣的天氣下,我們又該點外賣嗎?
(注: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1
“我真是服了兄弟們,這下雨天顧客一頓催單!我手裡五六個單呢,那個商家還有卡餐,我卡到這裡,這顧客一頓催,催了好幾次了!這麼大的雨,我們肯定也不敢開太快。”
小紅書用戶“小飛哥Vlog”是一名騎手,每遇到暴雨,他全身都會溼透:
下雨天,騎手最煩的就是顧客催單,雨下這麼大,本來時間就不夠,還搞得我們越來越緊張。”
近幾年,河南暴雨、長江旱災等極端天氣頻發。以今夏北京為例,6月以來持續高溫,2次高溫紅色預警,5個40℃以上的高溫天,剛剛有所降溫,就又是一場暴雨。在暴曬、暴雨等惡劣天氣下奔波,成了騎手的常態。
惡劣天氣裡,外賣單量不減反增。據央視網採訪,美團外賣華北區配送負責人梁東國表示,特殊天氣下,消費者出行不夠便利,除去餐品會出現增長之外,果蔬生鮮、生活物資相關的外賣訂單量上升也會很顯著。上海一餓了麼站點也表示,天熱之後,外賣訂單量急速上升,備單量本來為8單,高峰期直接派15單。
不僅訂單多,惡劣天氣下,送餐速度也無法達到平常的水平。一項調查顯示,相較於正常天氣,霧霾天氣下的訂單配送每單平均要多花10分鐘。老馬乾了3年多外賣,高溫下跑單速度和平常差不多,但暴雨時不一樣:
肯定會慢,平時能幹兩單的時間,下雨天一單都幹不成。”
4年前,颱風“利奇馬”登陸,暴雨襲擊上海。一名餓了麼外賣小哥在送餐途中涉水前行,結果觸電身亡。美團眾包騎手王力也在跑單途中遇見過暴雨,“衣服都是溼的,穿雨衣也沒用,眼睛也看不見。遇見暴雨得停下來,基本上走不了。”
王力之前在老家送外賣,親眼看到一個騎手電瓶車被淹,“當時街上的水已經漫到了小腿邊,那個騎手正好騎到一個大坑裡,車直接淹了。但還得送餐,他是專送(騎手),不能下線,只能把車推出來走,還不能開電,不然電池就壞了。”
他(王力)很少在惡劣天氣遇到催單,但李科碰到過不少。李科也在北京做美團騎手,戴著冰袖,臉曬得黝黑。“催單的顧客得佔到20%,有的人一直髮消息、打電話,甚至從剛接上單就開始催。”他被催得心慌,但也沒辦法,“我們也只能跟著系統的定位走,這個也催那個也催,根本顧不了,只能說盡快送。”
雖然“服務行業什麼人都能碰到”,但騎手也會有情緒。有的騎手被催煩了,直接把催單者的單子放在最後一個送,“我慣著你那臭毛病呢”。
2
送單不合顧客心意,也不一定是騎手的問題。商家和平臺,也是整個外賣送餐過程裡關鍵的兩環。
李科打了個比方:給你5個單子,分別在5個地方取,再到5個地方送,商家“卡餐”卡“半天”,再加上轉著圈取、轉著圈送,時間都浪費在路上和等餐了。
“卡餐”
是外賣行業裡的“黑話”。
點餐高峰期時,商家會遇到“爆單”的情況,短時間內湧進來大量訂單。有的商家出餐比較慢,騎手取餐時,就會在這家店卡住,停在這裡,沒法繼續接下來的取餐和送餐。
小飛哥有次一趟接了9單,算好了路線,但沒想到在去第二家店取餐時就遇到“爆單”和“卡餐”,兩層貨架上滿滿當當擺了十幾份外賣。他先去取其他餐,最後去了那家店3趟才取到,差點導致好幾個單子超時。
老虎比較謹慎,一兩天才會碰到一個催單的顧客,他說得很直接:
現在導航這麼好,沒有幾個騎手因為找不到路而超時,基本上都是因為騎手到店了,商家出不來餐。”
不過,商家的看法不太一樣。北京一家“百年滷煮”店的老闆說,“暴雨或下雪時,訂單會變多,但是沒有騎手接單。騎手長時間不取餐,顧客就會埋怨:‘怎麼還不出餐呢?再不出餐我就退了!’但作為店家,我也很無奈。”
老闆甚至不敢在騎手接單前出餐,如果沒人接,這些就都浪費掉了。即便這樣,惡劣天氣下,店裡一天還是會被退50%的訂單,甚至會被給差評,“只能自己承擔損失,沒辦法的事”。
華東政法大學的研究顯示,極端惡劣天氣下,28%的外賣騎手會考慮到安全問題放棄接單;54%的騎手會選擇外出接單,其中一半是因為沒有休假、不得已必須送,另一半則是因為想要惡劣天氣下的高收入。
但現在,不少騎手都表示,不僅前兩年的“高溫補貼”沒有了,相比去年,今年單價還普遍下調了一兩塊。老虎3年前開始送外賣:
那時候碰上下暴雨,掙1000多都不費勁,一單能賺二三十塊。就是平常的高峰期,(平臺給的)一單起步價也是10塊錢,現在哪有那種好事了,才4塊6、4塊2;而且外賣員還多,也沒那多麼單子了。”
平臺與顧客的雙重壓力下,為了時間和收入,騎手和商家被夾在中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摩擦。小紅書某用戶的一條視頻裡,騎手跟店家著急,“如果出不了餐的話,你直接把外賣平臺關了可以吧!一直接、接、接,搞這麼多,我們過去晚了怎麼跟顧客解釋啊!”
視頻中,壽司店出單機吐出近1米長的未處理的訂單,將近10份,幾近垂到地上。店家沒有回嘴,但視頻標題裡寫著:“騎手一直催單,我能理解你,但誰能理解我?”
3
實際上,“惡劣天氣要不要點外賣”已經不是新鮮話題。
2018年《奇葩說》第四季第三期,主題就叫:“惡劣天氣叫外賣,我有罪嗎?”曾是一名民生調解記者的董婧在節目裡發言:
“在惡劣天氣點外賣,負罪感從何而來呢?我覺得就是我花錢給別人添麻煩了。我為什麼要在惡劣天氣點外賣,因為我擔心冷冷的風雨在我臉上狠狠地拍,地震泥石流海嘯直接把我帶走,我怕承受這些……而點外賣,我通過花錢把己所不欲施於了人,這就是我負罪感的來源。如果他們(外賣員)受了傷,沒有人給他們保障……當一個外賣員,穿過風雨,來到你門前,你可以說,對不起,我讓你受罪了。”
但此番言論也收到了不同的聲音:
花錢使別人受罪?
可我只是點了個外賣,怎麼還消費出了一個“天理不容”?
此後,#颱風天少點外賣#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北京交通大學的研究顯示,95.33%的人可以接受由於惡劣天氣導致的外賣配送超時。而在採訪中,騎手也都表示,大部分顧客一般都不會催單,也極少給差評,還會有不少顧客貼心地在留言裡寫道,“不著急,路上慢點”。
餘子平常點外賣不是特別多,但惡劣天氣也會優先選擇外賣,她從來沒催過單,“我覺得沒什麼用處,再催你也不能上他後面去推他的車。”她在惡劣天氣下點外賣多少會感到愧疚,“我會考慮天氣惡劣的程度,北京沙塵暴那樣的天氣時肯定不會點,其他時候都會備註,‘對不起,對不起,實在不好意思,麻煩您這種惡劣的天氣下還給我送外賣’。”
春的感受不太一樣,他覺得在惡劣天氣點外賣其實無可厚非,“畢竟在這種時候,人們買菜、就餐比較難,這也是人的需求嘛。”但他也理解騎手的多重困境,“給差評反而會成為加劇困境的一環,我覺得要給騎手更多的理解,更多地去考慮他們的感受,比如說可以備註一些溫馨的話。”
但很多人的“理解”過了頭,反而變成了憐憫,覺得騎手太辛苦,不想在惡劣天氣給騎手點單。可站在騎手方,他們似乎並不覺得需要這種“打抱不平”:
不要把我們寫得很可憐,我們並不可憐。”
極端天氣帶來更多的是特殊情況導致的緊張情緒,而憐憫沒有解決問題。
小飛哥曾試圖通過“鑽系統空子”緩解騎手和商家的“矛盾”。他在小紅書上出了一期視頻,分享自己“午高峰避免商家卡餐”的秘訣——“對商家熟悉,知道哪些出貨快、哪些出貨慢”,簡而言之,“先接便當、麵條,不接炒菜”。
不過對於惡劣天氣中顧客、商家、外賣員三者的緊繃關係而言,這似乎於事無補。小飛哥不接炒菜單,總有小李哥要接。這更像是“系統”有意與無意中塑造的一個部分,有時錯配或犯衝,便帶來一段不愉快的體驗。
所以,極端天氣下要不要點外賣,你們覺得呢?
撰文 阿毀
新媒體編輯 Sissi Hua
校對 Pomelo
排版 Sophie
製圖 新月 Sophie
先生推薦
租房“貴”族
我在北京月租兩萬的房子裡不敢洗澡
讀研悔族
花了幾十萬的碩士學位,讀了個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