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積寺之戰是安史之亂中唐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唐軍在此戰中對關中地區的燕軍造成毀滅性打擊,隨後收復了丟失一年多的首都長安。香積寺之戰中,李嗣業部陌刀兵的力挽狂瀾和回紇騎兵的橫掃千軍,更為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那麼,在這次決定了大唐命運的生死決戰中,雙方都有哪些軍隊參戰,這些軍隊在這次決戰前又有哪些輝煌戰績呢?

香積寺在今天西安的位置示意圖。底圖/百度地圖
唐朝在隴右、河西和朔方三鎮的軍隊堪稱整個唐朝軍隊的精華。《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了天寶年間各鎮的編制人數,河西節度使有士兵73000人,戰馬19400匹(《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士兵數相同,馬匹為18800匹) ;朔方節度使有士兵64700人,戰馬14300匹;隴右節度使有士兵70000人(《通鑑》作75000),戰馬11600匹。三鎮相加,共有略多於二十萬的士兵,四萬五千匹戰馬。這些都是脫產的職業軍人,常年在唐西部邊境與吐蕃人作戰,可謂身經百戰的精銳老兵。
唐時期形勢圖。作者/鄒逸麟,來源/《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河西節度使,顧名思義其主要轄區在河西走廊;隴右節度使管轄隴右也就是隴西地區,大約是今天甘肅省黃河以東、青海省青海湖以東至隴山的地區。河西、隴右二鎮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與吐蕃的爭霸戰爭。在唐玄宗統治中後期,這兩鎮取得了一系列代價高昂的勝利,把對吐蕃的前線推進到青海湖-日月山一線。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隴右二鎮精兵大約一半留守,另一半在哥舒翰帶領下回援,試圖在洛陽一帶與安祿山叛軍決戰。但由於封常清迅速丟失洛陽、高仙芝不戰棄守地形險要的陝郡,這些精兵只好在潼關消極防禦。半年後,背靠永豐倉的潼關駐軍出現了缺糧狀況,建立起燕政權的叛軍又圍困了唐朝臨時漕運路線的關鍵節點南陽,且唐朝高層內訌日益激烈。這部分精銳部隊在哥舒翰帶領下與另一部分唐軍新兵試圖東進洛陽,但在靈寶之戰中遭到慘敗。參戰的河西、隴右精兵一部分被殲滅,一部分被打散後陸續歸隊,另一部分則加入了安祿山的燕軍。唐朝隨後在陳濤斜之戰中再次慘敗,這些歸隊的殘軍與長安失陷後繼續從邊境上抽調的河西、隴右軍一部在此戰中再遭毀滅性打擊。到香積寺決戰時,河西、隴右殘部可能只有數千到上萬人,在王難得統帥下參戰,比起天寶末年兩鎮十四五萬精銳大軍兵強馬壯、全面壓制吐蕃的盛況來,實在讓人唏噓。
朔方節度使的轄區相當廣泛,幾乎包含了今日寧夏全境、內蒙古河套地區、陝西北部、甘肅一部。唐玄宗前中期創設朔方鎮,主要針對的是蒙古高原上的後突厥汗國。但後突厥汗國逐漸走向分裂和衰弱,最後在回紇等新興部落與唐軍的聯合打擊下徹底滅亡。從開元后期開始,朔方軍就把經營方向逐步轉往西邊的吐蕃王國,如曾派軍隊與河西、隴右軍隊一起參與了著名的石堡城之戰。此外,朔方鎮也是唐朝向西北的河西、隴右等軍鎮輸送糧食的重要環節。從河南、河北征收採購來的糧食,由位於山西的河東節度使負責把糧食從集散中心的太原運出,水陸並進運到河套地區朔方節度使下轄的振武軍,在這裡轉道黃河。接下來的環節則由朔方節度使兼任六城水運使,運糧船繼續溯黃河西進,沿水路可以一直走到蘭州甚至青海西寧,向沿岸的西北邊軍各部發放糧食。
在名將郭子儀統帥下,朔方軍在安史之亂初期先擊敗了跟隨安祿山叛亂的大同高秀巖部,接管了控制整個山西的河東節度使轄區,隨後經井陘道進入河北地界,在嘉山之戰中大敗史思明的河北叛軍主力。但隨後河西、隴右主力在靈寶之戰和陳濤斜之戰中遭到慘敗,朔方軍被迫放棄經營河北,以收復長安作為新的作戰目標。朔方軍收復了山西西南的河東地區,殲滅了靈寶之戰中堪稱燕軍主力的崔乾佑部,隨後從這裡南渡黃河收復潼關。但在隨後的永豐倉之戰中,朔方軍慘敗於關中燕軍。朔方軍選擇與關中西部的各路唐軍會師,沿途在三原之戰中還設伏殲滅了李歸仁所部五千精銳騎兵。
但在香積寺之戰前,朔方軍又經歷了一次慘敗。在長安城下的清渠之戰中,關中燕軍主將安守忠僅僅指揮九千騎兵,完美利用地形擊敗了朔方軍為主的唐軍收復長安的又一次嘗試。所以,此時的朔方軍雖然不像河西、隴右殘軍那麼慘,兩次重創之下仍然大不如前了。朔方軍的主帥郭子儀現在是所有唐軍的主帥,他在香積寺決戰前作了“此行不捷,臣必死之”的表態,不成功,便成仁!
萬里赴援的安西、北庭精兵
與新兵屢敗成老兵的關內行營
在西域方向,除了吐蕃屢屢侵襲南疆外,隨著唐軍逐步取得上風,還需要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地界與吐蕃的盟友作戰,並因此進入阿拉伯人勢力範圍的最東端。為此唐軍在西域設置了安西四鎮和北庭都護府,編制內共有士兵44000人,戰馬7700匹。
安史之亂爆發前四年,唐軍和剛建立的阿拔斯王朝(我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在中亞怛羅斯打了一仗。作為中國和佔據中亞的帝國在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直接衝突,這次戰役的規模和意義都經常被無限拔高。唐朝在中亞的附屬國之一的石國,據說因為“無蕃臣禮”遭到唐將高仙芝討伐。石國無法對抗唐軍,於是請降,但是已經出兵的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表面上同意請降,卻仍然繼續進軍,並縱兵大肆燒殺搶掠。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在東方的總督求助。公元751年,雙方在怛羅斯展開會戰,最初不分勝負,但隨著唐軍陣營中的葛邏祿人叛變倒戈,此戰以唐軍失敗告終。
怛羅斯之戰中,唐和阿拉伯雙方實際投入的本部兵力都很少,參戰人員中大部分都是中亞各國所提供的附庸軍。戰後雙方也都沒有繼續敵對,反而很快恢復了互通使節。這次戰役短期內也並沒有對中亞的局勢產生多大影響。怛羅斯之戰後兩年,封常清擊降極為偏遠(今日印巴克什米爾交界處)的吐蕃附庸國大勃律,意味著唐朝在西域的經營已經完全擺脫了怛羅斯之戰失利的陰影。
安史之亂初期,唐朝並沒有抽調這些過於遙遠的邊軍。到長安淪陷,唐廷分了兩次向安西四鎮徵兵。唐肅宗初到靈武,下詔讓李嗣業先帶五千安西鎮士兵前來入衛。不久後,唐肅宗再度徵兵,安西鎮行軍司馬李棲筠派出精兵七千人。安西鎮分兩次派出的一萬二千精銳邊軍,在香積寺之戰中由李嗣業統一率領。規模相近的北庭鎮也先後派出了一萬二千精銳,由馬璘率領入援。

唐肅宗先至靈武,後到鳳翔。圖為新帝唐肅宗與從長安而來的杜甫。來源/紀錄片《中國》第2季《驚變》截圖
除了這些西北和正北方向的精銳職業老兵外,唐軍有一個叫“關內行營”的作戰單位,由靈寶之戰敗將之一的王思禮統帥,這支軍隊本包含原禁軍和安史之亂爆發後招募的多批新兵。唐玄宗時期是唐歷史上最外重內輕的時期。唐玄宗將所有的精銳都分佈在邊疆,對於中央禁軍則基本是放任自流的態度。長安附近的飛騎、彍騎等部有著禁軍的名號,然而,這些部隊常年不經戰事,到安史之亂爆發時已經完全淪為儀仗隊,戰鬥力極為低下,比起在邊境久經戰陣的叛軍可謂不堪一擊。
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央禁軍和一部分新兵跟隨高仙芝駐守陝郡,封常清洛陽戰敗後帶數千殘部加入,隨後面對燕軍進攻不戰而退,在潼關與另一部分長安新募士兵會合,成為潼關守軍中河西、隴右兩鎮軍隊外另一系軍隊。這些掛著中央軍名頭的軍隊從戰鬥力和組織度來看就是標準雜牌軍,在靈寶之戰中率先潰逃,導致了唐軍精銳的慘敗。唐肅宗繼位後,宰相房琯在關中西部又徵募了一些新兵補充到這批軍隊中,與河西、隴右殘部一起發起了對長安的第一次反攻,但在陳濤斜之戰中再度慘敗,損失大半。總的來說,關內行營簡直是個垃圾桶,專門回收利用唐軍各路敗兵,其中唯一有戰鬥力的河西、隴右殘部在香積寺之戰中被剝離出來單獨由王難得統帥,剩下的主要是中央禁軍殘部和關隴地方民兵殘部。不過久病成醫,能經歷多次大敗而倖存下來的關內行營士兵,就算再弱現在也算是善於逃跑的老兵了,畢竟反應遲鈍的早就死光啦。
據粗略統計,這場歷時七年多的變亂中約有三千萬人流離失所,死於戰亂或饑荒。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盪,無人倖免。來源/紀錄片《中國》第2季《驚變》截圖
安祿山叛亂時的兩大主力,一個是唐東北邊軍。安祿山在叛亂前兼任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一共擔任范陽節度使十四年,他的老巢和核心部隊都來自范陽鎮,這裡的編制內共有91400士兵,6500匹戰馬。安祿山雖然擔任河東節度使,但包括太原在內的河東鎮絕大部分地盤,在他叛亂前都是楊國忠心腹楊光翽等人實際控制。整個河東節度使轄區追隨安祿山一併叛亂的,僅有高秀巖所轄大同軍一處,其能控制的唐軍共有20200士兵,9300匹戰馬。平盧鎮的編制內共有士兵37500人,5500匹戰馬。但安祿山在平盧鎮能控制的唐軍也不多,主要是營州城中1.6萬唐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內附後處於這三鎮羈縻之下的突厥、契丹、奚人部落也相當多,如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等突厥大貴族在回紇滅亡突厥後就率領大批部眾投奔唐朝,在安祿山羈縻之下成為叛軍主力之一;開元二十年(732)時奚酋李詩、瑣高率奚眾及契丹怒皆部共五千帳降唐玄宗,唐帝國為了安置他們設立了歸義州。這些塞外內附部族在唐設立的羈縻州郡之中,“長官世系、刑賞自專、賦稅自私”,唐朝廷委任的地方軍政長官很難把手伸進去,在安祿山叛亂後,這些部落中很大比例出於跟隨劫掠的動機,都會選擇加入叛軍。
《明皇幸蜀圖》反映了天子西逃路上的艱難險阻。作者/(明)吳彬(傳),來源/天津博物館
燕軍在靈寶之戰重創河西隴右兩軍主力、進佔長安之後,看似高歌猛進,但隨後在關中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能在野戰中擊敗十幾萬唐軍主力的精銳燕軍,在遍地豪強武裝的抵抗之下,竟然無法在關中地區站穩腳跟。就在長安以西兩百里的扶風郡,燕軍派出的部隊被當地豪強和陳倉縣令聯合殲滅,而燕軍卻無力派出新的部隊前去爭奪。在長安附近,燕帝國派出去的官員經常被殺不說,小股部隊也經常被豪強武裝所消滅。久而久之,出了長安城的西門就是親唐豪強的游擊區,燕軍被迫龜縮在少量堅城之中。
最初進入關中的燕軍是契丹大貴族、安祿山情婦之子孫孝哲統帥的兩萬精銳,包括在靈寶之戰中為燕軍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五六千突厥人和同羅人。燕軍攻佔長安後,又收編了大批在靈寶之戰中被打散河西、隴右潰兵和中央軍潰兵。但是隨著關中的燕軍在政治上完全陷入被動,許多人都開始有了想法。先是這些突厥人和同羅人在突厥貴族阿史那從禮的帶領下,選擇脫離燕帝國陣營,回到河套草原,想趁天下大亂復辟剛被回紇滅亡十多年的後突厥汗國。這支軍隊嚴重威脅到唐河套地區與新興回紇汗國的安全,在香積寺之戰前大半年就已經被兩者聯合剿滅。
陷入關中豪強游擊戰汪洋大海的燕軍,在喪失了這麼一支精銳後可謂雪上加霜,只能龜縮在長安附近的一小片地方,連剿滅周邊豪強武裝的能力都基本喪失了。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在唐玄宗拋棄長安時滯留,投降燕軍後被統戰封官的前唐朝高官,也紛紛找機會再次投奔唐朝。如唐京兆尹崔光遠,投降後繼續留任燕長安城的長官,此時感覺燕大勢已去,就謀劃綁架孫孝哲之後反正,事情洩露後也成功逃到唐肅宗處。
安慶緒弒父自立後,一方面把孫孝哲的軍權分解給了多位將領,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安守忠和李歸仁。安守忠在陳濤斜、永豐倉和清渠之戰中都以少勝多擊敗了優勢兵力的唐軍。尤其是在清渠之戰中,安守忠有效利用長安城周邊漕渠、清渠的地形,擊敗了郭子儀親自統領且兵力佔優勢的朔方、河西、隴右聯軍,奠定了一代名將的地位。李歸仁應該是塞外某些突厥、鐵勒部落的大貴族,很可能在阿史那從禮率部叛離燕帝國出塞後,奉安慶緒之命帶來一批援軍尤其是騎兵,補充關中燕軍的力量。李歸仁部一貫的風格就是利用騎兵優勢進行猛衝猛打,一旦殺紅了眼,就完全忘了自己的戰略任務是什麼,只求追殺個痛快。正因為如此,李歸仁在永豐倉之戰中曾大破朔方軍,但不久後在三原之戰中被朔方軍報了仇,損失了大批精銳騎兵。但此時李歸仁手上仍然擁有相當多的精銳騎兵。
也就是說,關中的燕軍要麼是河北南下的唐邊軍,要麼是被唐羈縻的草原遊牧部落武裝,要麼是收編的前河西、隴右邊軍或者中央軍。本質上,這支部隊與對面的平叛唐軍一樣,基本都脫胎於天寶年間唐邊鎮精銳。
燕軍的一大優勢便是其精銳的騎兵。得到大量突厥、契丹等部落貴族加盟的燕軍騎兵,在安守忠、安太清、李歸仁這樣優秀指揮官的率領下,可謂所向披靡。此時郭子儀所部唐軍主力與燕軍最大的差距,就是騎兵。唐軍想戰勝燕軍的關鍵,就是剋制他們的騎兵。
方法是現成的:燕軍中最精銳的騎兵基本都來自蒙古高原,來自後突厥汗國滅亡後流亡的突厥貴族,以及以同羅為代表、依附這些突厥貴族加入燕軍的部分鐵勒部族。這些部眾選擇加入燕國陣營,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在蒙古高原的逐鹿中戰敗了。而蒙古高原爭霸戰中的勝利者回紇,已經和唐在對付阿史那從禮的復辟勢力時合作過。擊破阿史那從禮是唐和回紇汗國的共同需求,但中原的局勢與回紇關係較小,要想出兵就得開高價。唐當時還希望依靠自身力量平叛,對回紇人出兵的高額要價並不願意接受。但隨著永豐倉之戰、清渠之戰唐軍連續慘敗,唐最終決定向回紇借兵。
唐此時窮得捉襟見肘,一度靠濫發爵位維持殘兵的士氣,怎麼能支付回紇騎兵的報酬呢?唐高層靈機一動,想出一條妙計:燕國控制區有的是錢,可以帶回紇人去搶啊。要是回紇大汗覺得搶錢還不過癮怎麼辦?燕國控制下的地區有的是人民,與其讓這些賤民為可惡的叛賊們納稅交糧,還不如讓他們去服侍友邦回紇的老爺們!於是,最終雙方達成協議,這個協議被完整的記載到史書裡: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只要幫助唐軍擊敗燕軍,就能在唐朝和唐軍的幫助下,合法搶掠中原的花花世界!這麼誘人的條件,回紇人最終動了心。回紇可汗派出四千回紇精騎趕赴前線。作為從蒙古高原爭霸戰勝利一方中選拔出來的騎兵隊,這支騎兵的戰鬥力毫無疑問冠絕所有塞外騎兵。這支王牌回紇騎兵隊的加盟,大大填補了唐軍目前在騎兵上的短板,給唐軍的整體戰鬥力帶來的飛躍性提升。
除此之外,于闐國王尉遲勝帶來了五千人,還有以拔汗那(費爾干納)為代表的一些中亞城邦小國派來的僱傭軍,其中一部分僱傭軍打著他們名義上的新宗主國阿拉伯人的旗號。但這批僱傭軍總數並不多,一般認為各國僱傭軍總共不過數千人,後來的實際戰局中幾乎沒什麼表現。甚至現在作為吐蕃附庸國的南詔,也象徵性派出一小支部隊示好,來支持唐朝平亂。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這支部隊人數恐怕比中亞傭兵更少,與其說是來打仗的,不如說是表達自己和唐朝改善外交關係願望的。
這些援軍中的回紇人可謂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只能說聊勝於無,後來的戰局中也沒有他們表現的任何描述。
在隨後爆發的香積寺決戰中,唐軍第一線的步兵主要是李嗣業所部安西、北庭的精銳,也包含了王難得統帥的河西、隴右殘部。這些軍隊英勇無敵,不但取得了對燕軍步兵的優勢,還配合騎兵成功打退了李歸仁部騎兵的衝擊,李嗣業所部中的精銳陌刀兵更是把對手砍得“人馬俱碎”。河西、隴右殘部也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扛了下來,為唐軍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成功為之前遭到的歷次慘敗復仇雪恥。
構成唐軍第二線的朔方軍步兵基本沒有參戰,僅僅與第三線的關內行營一起參與了後期的追剿,這是因為第一線的安西、北庭精銳和河西、隴右殘部發揮太出色了。朔方軍的騎兵與回紇人的精銳騎兵一起參與了戰場右翼的決勝。至於南詔或者中亞城邦國家的僱傭軍,只知道他們參戰了,在此戰中沒有任何他們表現的記錄,說明作用相當有限。
對於燕軍來說,他們的步兵和騎兵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處於絕對劣勢。燕軍的步兵甚至無法戰勝唐軍第一線的步兵,之前表現一度神勇的騎兵在對面回紇與朔方軍騎兵面前也完全不是對手。既然如此,他們的失敗也成為必然。
就這樣,天寶年間為大唐開疆拓土的各路精銳在香積寺戰場分屬兩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決戰。唐在此戰中的輝煌勝利,又為他們延長了多達一百五十年的國祚。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唐]杜佑編著:《通典》卷6,中華書局,1988年。
[北宋]樂史撰,王文楚點校:《太平寰宇記》卷58 ,中華書局,2008年。
[英]杜希德著,丁俊譯:《唐代財政》,中西書局,2016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你留意過故宮裡的“白噪音”嗎?
木門的開門聲、雨天的排水聲、自鳴鐘聲……
那些你閉上眼睛用心去聽的聲音
或者正巧在幾百年前的今天
也傳入了古人的耳朵
《聽見這座城》
讓我們和單霽翔一起
跟隨這些聲音
瞭解一個全新維度的故宮
點擊下方圖片,讓聲音入耳,歷史入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