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多喝3碗肉湯,身體好得不得了!養肝健脾胃、祛溼補虛是一絕,換著喝整年病不擾

中伏多喝3碗肉湯,身體好得不得了!養肝健脾胃、祛溼補虛是一絕,換著喝整年病不擾
湯,是中國人日常食譜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食補養生方式之一。

進入中伏後,很多人因天氣炎熱出現了食慾不振的情況,這時更是離不開湯湯水水。

那麼,中伏該喝什麼湯好呢?

中伏多喝3碗肉湯,身體好得不得了!


老鴨薏仁冬瓜湯


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而根據中醫理論,“虛則補之”。因而三伏天適當進補,時間把握得剛剛好。

不過,伏天進補,不能大補特補,而要平補清補,否則容易燥熱上火,傷及脾胃,過猶不及。

而說到平補清補,就不得不提鴨肉了。


鴨肉之補,為平補、清補、涼補。它既能補虛勞,又不至於進補過度,且清補不上火。

中醫認為,鴨肉味甘、鹹,性微寒,具有清熱滋陰、健脾養胃、養陰生津、和胃消食、補血益氣、利水消腫等功效。

最值得一提的是,鴨肉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凡體內有熱之人均可食用鴨肉,其中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人群食之更為有益。

鴨肉不僅是夏日時令補品,其做法也五花八門,如白切鴨、檸檬鴨、薑母鴨、烤鴨、百合鴨、酸蘿蔔老鴨煲等,多到根本吃不過來。


在這,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款湯品——老鴨冬瓜薏米湯

中伏天氣炎熱,且又多雨,暑熱夾溼,常使人脾胃受困,食慾不振、吃不下、心情煩躁,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消瘦。

這時,就該喝一喝老鴨冬瓜薏米湯,它既能健脾祛溼,又能清暑解毒、理氣和胃

養生推薦:老鴨冬瓜薏米湯
食材:老鴨肉半隻,炒薏米50克,冬瓜500克,生薑(帶皮)5片,陳皮5克,鹽適量,白胡椒粉少許。
做法:炒薏米提前用水浸泡半小時;冬瓜洗淨後切成塊;老鴨清洗乾淨後,剁成大塊並去除多餘油脂,焯水瀝乾備用;鍋中放少許油,鴨肉加薑片一同下鍋,將其水分炒幹;再將上述所有食材放入瓦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1~1.5小時,最後調入鹽和白胡椒粉即可飲用。
提醒:本湯品性稍寒涼,久病之人、脾胃虛寒、女性月經期及孕婦慎服。


豬橫脷雞骨草湯


雞骨草為廣東、廣西盛產的草藥,收載於《嶺南採藥錄》,又叫黃頭草、黃仔強、大黃草。

嶺南氣候多溫熱潮溼,因此兩廣人很喜歡用雞骨草煲湯。雞骨草煲豬橫脷,就是廣東最受歡迎的靚湯之一,清熱、利溼、護肝效果好


雞骨草“出道故事”

相傳,嶺南地區有一個王姓員外,他兒子因胃脘部脹痛、不思茶飯,面色萎黃,身如橘色,四處尋醫問藥。最後,一位老醫生用“雞骨草煲豬橫脷湯”救了他的性命。“雞骨草煲豬橫脷湯”也由此廣為流傳。


很多人看完可能會問,這個湯跟溼氣、肝臟有何關係呢?

中醫認為,平素喜愛肥甘厚膩、嗜酒的人群,脾胃運化失常,溼濁內生,溼蘊生熱,波及肝膽,疏洩不利,則發黃疸,如出現上文“面色萎黃、身如橘色”的情況。
此外,如果長期居住在潮溼悶熱的地方,外感溼熱亦可由表及裡,困阻中焦脾胃、肝膽氣機,溼熱燻蒸而發黃,表現為皮膚黃染、目黃、小便黃,並伴有脅肋不適、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

像這種情況,就適合用雞骨草。



雞骨草性涼,具有利溼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溼熱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乳癰腫痛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雞骨草裡的雞骨草總黃酮具有明顯的保肝、降血脂、抗炎抗菌、抗氧化、調節免疫等作用,對脂肪肝、病毒性肝病、肝損傷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雞骨草用於治療肝炎病人,其病程宜新不宜久。


肝炎新得,體質較為盛實,多與溼熱有關,尤其是急性黃疸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伴發黃疸者,最適合用雞骨草煲湯調理。



此外,雞骨草性涼,平素胃寒、虛寒體質的人應避免過多食用雞骨草。
養生推薦:雞骨草煲豬橫脷湯


食材:雞骨草20克,豬橫脷1條,豬排骨300克,生薑3片。

做法:雞骨草在清水中快速淘洗並取出備用;豬橫脷去白脂;豬排骨斬件,焯水;生薑切片;再將上述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再小火煮30分鐘,最後加適量鹽調味,就可以大口喝湯吃肉了。 

營養點評:雞骨草清熱利溼;豬橫脷健脾胃、消積滯;生薑性溫,能中和雞骨草的寒涼,還能去腥;諸物相合,能疏肝清熱、祛溼消滯。 



鯽魚赤小豆湯


俗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中伏天氣炎熱,暑邪當令,且不少地區多雨而潮溼,溼氣也重,因此人體同時遭受著暑邪、溼邪,很多人都不堪重負。

那麼,祛除暑溼,便成為當務之急。可具體該怎麼做?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道赤小豆鯽魚湯,具有健脾祛溼、清熱消的功效,是適合此節令需求的湯品。


中醫認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利水滋腎等功效,且常吃不易上火

《本草綱目》中載:“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故能養胃。”

此外,鯽魚補虛損的效果也很不錯。天熱人流過多,或長期處於脾虛狀態,都適合用鯽魚湯來調補。


養生推薦:鯽魚赤小豆湯

食材:鯽魚1條,赤小豆120克,陳皮9克,生薑3片,食鹽及油適量(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赤小豆提前洗淨、泡發一晚備用;陳皮洗淨;鯽魚處理好後沖洗乾淨,再用廚房紙擦乾淨表面水分;鍋中放適量油燒熱,將鯽魚煎至表面微黃後,將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內,加適量水,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1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即可食用。

營養點評:鯽魚能健脾補虛,能利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赤小豆消腫利溼;陳皮能理氣健脾;三者共煮成湯,有健脾去溼、利尿消腫的作用,尤其適合脾虛溼困、水腫、小便不利、脾胃虛弱胃口差的人群食用。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動腦時間到!

問號處應該填哪個手勢?

手勢選擇▽

編輯:李所當然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