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藏家買了什麼?上海這場大展你必須看!

30位藏家買了什麼?上海這場大展你必須看!

ART COLLECTING 

IN SHANGHAI

“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7月8日,“藝術的朋友”——中國新世代收藏家展覽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呈現了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30位收藏家的近期所獲之作,展期將持續至2024年1月28日。時至今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群體愈發多元,他們以不同的聲音講述不同的故事,協力譜寫藝術史的又一篇章。

01

疫情時期,

大家在買什麼?

 

縱觀歷史長河,藝術總與收藏相伴。倘若將藝術家比作共舞的群星,那麼藏家便是這點點星光的收集者。他們為市場注入活力,推動藝術生態的迭代更新,也給公眾帶來了觀察藝術的更多切面。

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然而,聚焦收藏家的大規模展覽寥寥,當代藝術收藏趨於私人化、交流匱乏。為此,油罐藝術中心新展“藝術的朋友”召集了30位新世代收藏家,旨在展現最新鮮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貌。


展覽圍繞一道“命題作文”展開,邀請諸位藏家呈現疫情時代購入的最新作品,滿足了人們對於疫情階段收藏品的好奇心——他們在買什麼?喜好如何,又有多少預算?

圖一:張恩利《郊區女孩》,布面油畫,198×180cm,2020-2021年

圖二:西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大裂谷穿越項目》,硒調銀明膠印刷品,2015-2016年

儘管展覽並沒有給藏家任何主題性的指示,但當觀眾漫步於現場時,依舊能發現藏品的許多共性。例如,女性形象的集中展示原本不在計劃中,但很多作品皆有關女性力量。


美國藝術家瑪麗蓮·敏特(Marilyn Minter)將寫實繪畫與繪畫照片並置,關注女性身體及其在藝術史中的描繪。藝術家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的影像作品《喬安妮》(Joanne)則聚焦於自己的美術老師,她深陷醜聞與流言之中,因部分學生髮現並傳播了她私下拍攝的裸體照片。藝術家希望藉此幫助其恢復聲譽,並討論社交媒體中女性形象。


圖一藤原西芒《喬安妮》,獨立式燈箱,視頻投影,12分6秒,2016

圖二:瑪麗蓮 敏特《粉色眼眸》,瓷漆、金屬,152.4×274.3cm,2005年

圖三楊福東《國際飯店No.8》,黑白噴墨打印,120×180cm,2010年

參展的藏家中,“90後”佔有相當的比例,最年輕一位甚至是“00後”,這些新晉藏家對於作品的風格和媒介具有更廣的理解力與接受度。此次展出的32件作品包含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和聲音等各類表現形式,且其中不乏個性鮮明之作。


圖一段建宇《遺落在人間的珍寶 No.2》,素瓷、雞蛋、玻璃鋼底座,54.5×60×140cm,2014

圖二張移北《鎖在山崗裡的銀白色的花》,青銅,158×23×10cm,2022年

裝置《華蓋》(Marquee)因酷似燈箱⼴告牌般的造型而備受關注,它被放置於門頭位置,似乎在為觀展的人們指引路向。墨西哥藝術家加百列·里科(Gabriel Rico)的雕塑作品是另一引人注目之作——香腸姿態輕鬆地坐在椅子上,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對生產和消費等問題的批判。


圖一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華蓋》,乳白色丙烯酸玻璃、霓虹燈、燈泡、調光器、dmx播放器,120×182.8×101.4cm,2011年

圖二加百列·里科《將事實轉換成另一個也滿足規則的對象》,陶瓷、硬幣、木頭,113×96.5×31.8cm,2021年

此外,無論是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以頭髮為材料的球形雕塑,還是毛利悠子將電極插入水果的“分解”系列,無疑都是對傳統創作形式的顛覆,挑戰著人們對於藝術藏品的固有概念。

圖一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的作品《銅色的球》

圖二毛利悠子《分解》,蘋果、當季水果、電腦、聲音放大器、音響、盤子,複合媒材聲音裝置,尺寸可變,2022年

圖三維維恩·蘇特(Vivian Suter)的作品



02

誰才是“藝術的朋友”?

藏家與藝術的關係如何,取決於他們對待收藏的態度。一些藏家將之視為某種貴价愛好,用於自我身份或階級的塑造;一些藏家是務實的生意人,在不斷的買與賣之中自得其樂;一些藏家全然為藝術痴迷,不計精力地投入其中。


圖一肖江《好時光》,布面油畫,170×240cm,2021年
圖二:“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功利導向的收藏行為不必受批判,但不變的熱忱之心值得被讚揚。買內心所愛、再談升值,或是理想的收藏之道。時尚芭莎藝術專訪油罐藝術中心創始人喬志兵,與之就當下藝術收藏面貌及其作為藏家的切身感受展開對話。


圖一恩佐·古奇(Enzo Cucchi)《無題》,薄木、油畫木板,30×34.5cm,2019年
圖二大衛·阿爾特米德(David Altmejd)《雅各布的梯子》,80.5×51×59cm,2019年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的領軍者,喬志兵在採訪中顯得過分“隨緣”。他並未緊緊追趨,或是進行任何深入調研,而是“感性”地選擇作品,“感性”地與藝術家交友——在荷蘭,路過埃因霍夫(Friedrich Einhoff)的展覽,覺得很喜歡,就決定收藏;到了瑞士,遇見帕梅拉(Pamela Rosenkranz),便與之立即聊聊未來的個展安排。


圖一孫一鈿 《蓋亞》,布面丙烯,80cm×80cm×2,2018年
圖二何翔宇《小男孩》,不鏽鋼,140×40×45cm,2019-2020年


BAZAAR:這次展覽關注疫情之後其他藏家的收藏面貌,那你自己的呢?

喬志兵:我關注和收藏了很多疫情期間的創作,比如秦觀偉使用易拉罐創作的一組作品,掛了一百多個。還有張鼎的作品,Luc Tuymans的作品等等。無關名氣,無關表現形式,僅僅因為我看到了,感受到了。

BAZAAR:疫情期間收了多少?


喬志兵:有幾十件,因為在歐洲待了五個月,跑了挺多地方。都是現場看作品,很少通過PDF,因為還是希望能直接去感受


圖一陳彧君《生·長一物美術館 001》,304不鏽鋼、綜合材料、拼貼、木料、亞克力,1015×60×52cm,2021年
圖二:“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BAZAAR大部分在一級市場?


喬志兵:大部分時候,我都在畫廊買,二級市場如果遇到特別喜歡的藝術家也會去。我在拍賣場上買過幾次,當時有一口價,甚至低於低估價買到的。過了一兩年,作品才被廣泛認可。

BAZAAR:或許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撿漏,是價值的“漏”,不是價格的“漏”。


喬志兵:對,還是因為太瞭解藝術家了。


圖一王音《加油站 No.2》,布面油畫,130×162cm,2011年
圖二坎迪達·霍費爾(Candida Höfer)《那不勒斯二世國立圖書館》,有色印刷,270×200cm,2009年


BAZAAR:在這麼多年和藝術家的交往中,你比較欣賞什麼,又不能接受什麼?


喬志兵:我比較感性,彼此只是看接觸時的感覺。很多藝術家和我走得近也是看感覺,他們覺得你懂藝術,聊藝術時眼睛亮了。對我而言,藝術家的脾氣不重要,但對待藝術的真誠態度很重要。


圖一奧斯卡·穆裡略(Oscar Murillo)《多邊行動中的鳥群》,布面油畫,231×231cm,2016-2018年
圖二啾小組《白雪公主》,模塊LED顯示屏噴墨印刷,110×168cm,2022年

對於收藏市場的敏銳見解並非出自商業技巧,而是源於其長期以來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深耕與沉澱。一直以來,喬志兵不遺餘力地支持當代藝術展覽,為具有潛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提供資金支持與曝光機遇。在這條道路上,這位“隨緣”的藏家似乎也有必須堅守的“固執”一面。

圖一:“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圖二山下紘加(Hiroka Yamashita)《蒲黃》,布面油畫,145.4×97.2cm,2021年

BAZAAR從經營藝術中心的角度,現在有沒有新想法?


喬志兵:關於運營,還是要做有意義的展覽。多培養年輕人,為這個生態多培養人才。自己也在親力親為在做很多事情,減少成本。保持對藝術的熱情,做藝術的朋友

“藝術的朋友”展覽現場

談及“藝術的朋友”,喬志兵透露該展覽將分以兩期呈現並希望藉此構建一個聯繫更為緊密的藝術生態,讓志同道合的收藏家彼此交流11希望展覽規模擴展至50人,為觀眾展示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領域半壁江山”,也幫助更多人瞭解藝術收藏。


收藏家群體是藝術行業多樣性的推動力量,對於藝術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從展覽“藝術的朋友”開始,未來的當代藝術收藏會走向何處?值得你我共同期許。

精彩回顧:

徐渠:做藝術得壞一點!

《芭比》熱映,你粉了嗎?

大學問!如何掛一幅畫?

編輯、文  何羽青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