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2023年第1期目錄與摘要

《歷史研究》為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刊,創刊於1954年,是黨中央決定創辦的全國性史學刊物。毛澤東同志親自確定“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屆編委會召集人。創刊60餘年來,《歷史研究》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百強報刊”等榮譽和稱號,為推動中國史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史學界的一面旗幟。

目    錄

·筆    談·
新論斷·新闡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邏輯
孫代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從近代歷史進程看中國式現代化
郭若平(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教授)
·專題研究·
華夏共同祖先意識的萌生髮展——以“祝融八姓”為中心
羅新慧(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教授)
漢魏六朝地理書的演進
徐   成  楊計國(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唐前期散官番上制度考論
李錦繡(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華中”區域概念的建構
李雷波(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
法律編纂視域下的7—8世紀拜占庭帝國轉型
龐國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重農學派與18世紀法國舊制度改革
張   慧(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後)
·理論與方法·
博物學與Natural History:東西方知識傳統的構造
餘   欣 周金泰(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
·讀史札記·
唐朝藩屬政權的“華夏時間”——以南詔、渤海年號改元為線索
方   冬(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明興甲辰紀元考實
張   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青年副研究員)

內容摘要

·筆    談·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党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思想新論斷,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本刊約請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邏輯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撰文,以期深刻認識蘊含其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專題研究·
華夏共同祖先意識的萌生髮展——以“祝融八姓”為中心
羅新慧
摘  要:華夏共同祖先的確立,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春秋時期興起的局部共同祖先意識,為華夏同源共祖觀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春秋時期,以“祝融八姓”為代表,出現了諸多尊奉共同祖先的族群、邦國。這些族群或邦國跨越地域和文化藩籬,形成基於“共同起源信念”的團體。共同祖先的醞釀,與春秋時人喜好自述家世、追溯遠祖、神化祖先的風尚有關。局部共祖的出現,開啟了戰國時期以黃帝為標識的華夏共同祖先形成的先河,是當時諸族大交往、大融匯的反映。
漢魏六朝地理書的演進
徐  成  楊計國
摘  要:漢魏六朝時期,郡國除按年度呈報包含地理信息的上計簿外,還不定期呈報圖文並存的郡國地誌(郡國圖書),征戍官員也呈報四夷圖書,中央據此修撰輿地圖、全域性地誌,構成地誌系統。自東漢後期風俗傳演變而來、由地方長官主導修撰的州郡地記,以及私撰專項地記如山記、異物志等,構成地記系統。南北朝時期,兩大系統逐漸合流,形成圖文並存的圖記。北朝率先由中央主導編撰全域性圖記,進而在隋唐時期形成圖經修撰制度。這一變化是中央強化地方社會治理在地理學上的反映。
唐前期散官番上制度考論
李錦繡
摘  要:唐代散官番上制度確立於貞觀十一年,番上的散官限六品以下。高宗龍朔二年新增封爵等獲散途徑,散官番上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前期文武散官番第、番期有五品以上和六品以下之別。散官番上一方面起到培訓候補官員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選官人數膨脹帶來的銓選壓力。唐前期散官番上制度在保障國家政令傳遞、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緩解政務運作壓力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華中”區域概念的建構
李雷波
摘  要:“華中”是在近代中西學術互動中出現的新區域概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沿用傳統“長江”名義指代華中地區,並分立長江局與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戰爆發後,因長江局的名義及建制難以適應日益紛繁的戰局,“華中”概念被廣泛運用到對戰場形勢的分析中。隨著“發展華中”戰略出臺,中共抗戰軍事行動及話語對“華中”語義作了深度重塑。“華中”區域概念在戰爭中不斷得到運用和發展,逐步開啟其建制化進程。在皖南事變前江南新四軍整體北移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正式以華中局名義統攝長江南北敵後作戰區,標誌著“華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華中”逐漸從概念融入建制,成為中國現代區域建構的重要一環。
法律編纂視域下的7—8世紀拜占庭帝國轉型
龐國慶
摘  要:7—8世紀是晚期羅馬帝國向中古拜占庭帝國轉型的最後階段。法律編纂呈現了帝國統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轉型過程。《民法大全》在適用中面臨法學傳承、語言等難題,是轉型前“羅馬困境”的縮影。7—8世紀的法律編纂,弱化羅馬法的部分原則,吸納希臘法和不成文法,同時實現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為立法精神、法律淵源和法條內容等。該時期拜占庭統治者在堅守羅馬帝國名號和威權的前提下,放棄或淡化了傳統理念中的拉丁區域和文化,尋求政治理念與帝國疆域的統一,以契合帝國鮮明的東地中海特徵。由此,傳統的“普世羅馬帝國”轉型為“東方基督教羅馬帝國”。
重農學派與18世紀法國舊制度改革
張  慧
摘  要:17、18世紀之交,法國政治經濟困境加劇,以費內隆和布朗維利埃為代表的思想家,從宗教和歷史中尋找政治改革合法性,回顧和珍視舊制度下的等級—團體制度,維護等級制王權國家。隨著重農學派的興起,傳統改革觀念被反思和顛覆。重農學派從反歷史的、普遍主義的自然權利理論出發,用訴諸自然理性的政治話語突破了舊式等級觀,通過社會契約論解釋國家形成,將財富生產方式與國民身分相聯繫,由此設計出以財產為標準界定公民身分的政治方案。這一新形式促進了傳統王權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但具有明顯的歷史侷限性,無形中塑造了另外一個特權階層。
博物學與Natural History:東西方知識傳統的構造
餘  欣   周金泰
摘  要:以“博物學”對譯 natural history 始自清季民初,是近世中西學術會通之一環,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把握了中西曆史共性,並用現代學科概念清理整合了本土知識資源,但存在忽視固有博物觀念的問題。梳理中國古代重要博物知識人及博物典籍,可以發現中國博物學既遵循了人類共有經驗,又體現出鮮明的本土文化特色;自成獨立知識體系,又與經典義理、神仙方術、食貨民生等深度交涉;是融天道、人事、物象於一體,面向自身生存世界的理解方式、人生實踐及情感體驗之集合。人文與史志傳統,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徵。

《歷史研究》在線投稿系統已於2021年9月15日啟用,網址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研究》《歷史評論》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
編輯: 
校審:小 韋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