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腔調 | 老官山漢簡十二或十一脈的關鍵

本期腔調 | 老官山漢簡十二或十一脈的關鍵

《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老官山漢墓醫學文物文獻初識》中雲“經穴髹漆人像上標記的紅色粗線共22條,均在身體兩側,呈左右對稱縱向分佈,每側各11條。單側11條紅線中,正面5條,背面4條,側面2條。”這不正好是十一經脈嗎?

(圖片:老關山醫簡,與本文無關。來源:網絡)

老師們之所以會認為心主是第十二,而且是默認,有兩個錨點。其一,臂少陰(即手少陰)與心主脈的循行是否一致,是一脈還是二脈,很顯然上段論述,將其默認為二,是站不住腳的。沒有任何文獻能說明二者非同一脈,同時有很多文獻反例說明二者是同一脈。

其二,“老官山漢墓出土醫簡《十二脈》……多記載1條‘心主之脈’與現行《靈樞·經脈》十二脈一致,既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心主之脈’循行和病症的文獻,也是迄今發現最早用文字完整記載‘十二正經’的經脈循行和病症的文獻。”第二個錨點,是《靈樞》十二經脈,等於默認初始就是十二,並在不證明手少陰與心主脈為二脈同時默認為二脈,而排除了其他可能。例如:

《靈樞本輸》:“心出中衝……手少陰也”,《太素本輸》“手少陰也”作“手心主經也”,蕭延平按:“手心主”《靈樞》作“手少陰”,“手少陰”即“手心主”。

《脈經》《千金》“刺手心主治陰”與“刺手太陽治陽”對舉,意味著“手少陰與手太陽相表裡”,手心主即手少陰。

《脈經》卷六共論十一脈,題為“心手少陰經病證第三”雲心病“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皆為手心主經穴,明文手心主即手少陰。

《靈樞邪客》:“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心脈。”這說明少陰脈與心主脈同樣循行於“兩骨之間”。

《素問繆刺論》:“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動如故,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大指次指(此段依次為足太陰、足少陰、足陽明)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注衍),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立已,不已,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甲乙繆刺》:“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一作陽)、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爪甲上端如韭葉,後刺手少陰(兌骨之端。註文)各一痏,立已(《素問》又云後刺手心主者,非也)。不已,以竹筒吹其兩耳中,剔其左角之發方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五絡,為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素問》依次刺足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之後“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為手太陰,“後刺手心主少陰”為明言第五絡是“手心主少陰”與《甲乙》“後刺手少陰”同義,後被無知者注“銳骨之端”竄入正文,而“銳骨之端”(即神門穴)並不是絡穴而是“原穴”,爪甲旁才是絡穴。彼時手心主已非手少陰,變為二脈,這樣就超出了“五絡”之數,多了一個“心主絡”。

因此,“後刺手心主少陰”,新校正雲“《甲乙》不刺手心主。詳此五絡之數,亦不及手心主”,與《太素》合。《甲乙》注云“《素問》又云後刺手心主者,非也”。是因為該校注已不知舊手心主即手少陰,不知刺手少陰,即刺手心主,例如《脈經》卷六“心手少陰經病”皆手心主穴,且南北朝到唐代,均有心主與手太陽為表裡經脈的記錄,意味著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以上文獻均說明,宋以前手少陰即手心主,直到新校正時期,才把手少陰與手心主認為是二脈,在此之前無任何依據認定二者非同一脈,而是恰恰相反。

因此,“默認”《靈樞經脈篇》的十二經脈為初始狀態,是宋以後改十一為十二脈的觀念錨定點。同時,《靈樞經脈篇》的十二經脈理論,是晚出明代以後的改書理論,根本不能解釋唐宋,甚至連《銅人針灸經》三卷,也與之大相徑庭。因此盲目錨定《靈樞經脈篇》,將其作為考古依據,是毫無說服力的。

因此“臂少陰脈”與“心主之脈”的關係,是確定到底是十一脈還是十二脈的關鍵。而《靈樞經脈》絲毫不足為憑,將偽書當真倒果為因的考古典型。

當然還有另一個關鍵,默認十二脈,還需要解釋六朝到唐代,三焦孤府無表裡關係。這也是無法繞過的。

有老師說“編《內經》的也糊塗,有時是十二經脈,有時又是十一經脈”。這是事實,十一與十二,是並存還是有先後,就不交代,要大家猜。

出土文獻的確是最好的證據,但無法錨定《靈樞》。首先是出土文獻根本沒有“十二經脈”的明文,而是專家們腦補先入為主倒果為因。

其次是不證明臂少陰與心主脈循行不同而默認其不同,這明顯就是被偽黃帝內經洗腦,並自欺欺人。最後,是不證明三焦孤府如何與十二經脈同時存在。

自古以來的中醫專家們就不注意概念之間的關係,例如三焦孤府意味著什麼,四大家說包絡是右腎命門而非心包,又意味著什麼。

唯一核心,是證明心主脈不是臂少陰,但並沒有,實際也無法證明,而是默認,這是鴕鳥行為。核心是默認靈樞能代表漢代,實際並不能,尤其是經脈篇。本質上就是為了維護明代以後偽理論冒充黃帝內經的地位問題。何況《靈樞》兩宋無人稱其為“內經”。這不奇怪嗎,為什麼行騙這麼容易?

新校正說 :針經三卷,最出遠古。靈樞的地位在哪?不外就是一代代的鴕鳥與欺騙,並無視任何不利證據。

十一經脈與十二經脈是並存,還是有先後,是有文獻記錄的。目前並沒有證明六朝及之前有十二。

其次,是《難經》交代了十一到十二的過程,即所謂別脈。如非衍生,則無所謂“別”。

所謂以應經數,經數即所謂常數。如五臟有五輸,同樣是以應經數。十二變十一,必須有個條件,即證明手厥陰名稱在漢代存在,然後證明手厥陰被改為少陰。在此之前,任何人宣稱漢代存在十二經脈,都是臆想。

從“以應經數”到“代心行令”,是文化的掩蓋,並且很容易從斷代中發現是晚出偽說,因為心包概念晚出,核心還有三焦孤府,及其與包絡概念關係問題。

心之原出大陵,而不是心包之原。所謂心獨無腧,與之牴牾,僅僅是為了解釋小指手少陰無穴位。而手少陰在漢代是在中指,例如帛書十一脈,臂少陰行“兩骨間”。手小指有了穴位就違背了五五二十五,而成了五六三十。這必然是連帶關係,而非並存關係。

所以要證明十一、十二經脈並存,或者先十二,都缺乏依據,並且有眾多反例。先十二,不會到了唐代還在“心獨無腧”同時又“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心獨無輸、代心行令,不過是虛偽掩蓋原本心有腧,心之原出大陵。

更不會有人提問,五臟六腑十一耳(意味著經脈同構、以應經數),來質疑十二經脈,其一經(第十二經)為何等(由來)。

《難經》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別者,分也。手少陰與心主,如何“別脈”?說明本為一脈,才能“別”“分”為二脈。然後才能實現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而事實上,唐代文獻還在說,手心主與手太陽為表裡。

從而涉及到另一個概念,即心包絡、心主、右腎命門、心包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持續到四大家,認為心包絡是右腎命門,主火,這又與運氣學說密切關聯。下焦決瀆,於是變成水+火。三焦概念因此更為混亂,因為三焦本為水道,從此變成“相火”。

更為混亂的是,三焦包絡府也,本為異名同物,結果變成了叮叮貓咬尾巴,自己與自己“對稱”。然後包絡的膜原泛指變成了心包絡、右腎命門,替代了“心主”,再變成心包-心外包膜。因此就出現了新的問題,心包絡、右腎命門與心主脈有何關係?何時才會有“心包”“代心行令”?

這顯然是連帶遞變,而非舊有十二脈。

舊有十二脈,三焦就不可能成為孤府,必須有其對稱存在。同時就無法解釋五五二十五,是以應經數的結果。更無法解釋,難經會提問第十二經脈如何發生,若本來就是十二,何來此問?

於是第十二脈的發生,與三焦孤府摘帽而與心主“為表裡”,存在連帶關係,同時“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不僅否定了“三焦孤府”,還否定了《脈經》《千金》引用《刪繁》的心主與手太陽為表裡經脈。這意味著十二經脈出現時間,不早於唐代。

《脈經》卷二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經,治陰。心主在掌後橫理中。(即太陵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痺(一作急痛)。小腸有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經,治陽(一作手少陽者,非)。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即後溪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經,治陰。

(圖為經穴漆人,成都博物館藏。來源:網絡)

這裡最有意思的,不是手心主與手太陽陰陽對稱,與陰陽對稱可“代”的聯繫,而是“一作手少陽者,非”這個校注是新校正的還是誰的,目前存疑。這意味著否定三焦與心主為表裡,否定難經二十五難所說,意味著二十五難經這篇,是晚出偽書。否則如何解釋?注家沒讀過《難經》?注家不知道十二經脈?還是當下的專家們,一味鴕鳥?

而且“一作手少陽者,非”是有對應的,指的是宋改《千金》,將這一對稱,手太陽改成了手少陽,從而形成心主與三焦為表裡。而事實上原文出自《刪繁》與《脈經》同,而在《千金》另一處,依然是心主與手太陽為表裡經。

無論是無視十一脈從漢代持續到唐代文獻,還是唐代文獻呈現出十一脈與十二脈的“並存”,均無法交代,臂少陰或手少陰曾經循行“兩骨間”、在中指,以及五臟有五腧心之原出大陵、心主與手太陽為表裡、同時三焦孤府無表裡關係,從而指向《黃帝內經》有關經脈理論為十二經脈的理論,是不折不扣的晚出偽書。

盲目相信晚出偽書,這就是專家們集體失誤的根源。■

——2023.07.30

專欄

腔調專欄搜索,品讀精彩文章

《腔調中醫》系列文章及視頻來源均為授權原創,相關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處,且不可用於商業用途。視頻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均作為學術交流探討與學習參考之用,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學習、使用,本公眾號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使用時引發的任何不良後果負責。

點個在看你最有腔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