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面癱是一種常見疾病,可見於任何年齡階段,並且無明顯的季節性。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面部感受風寒有關,也可能是由於局部氣血經脈不充。趙百孝教授創制的無煙灸法——百笑灸治療本病很有效,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了解。
面癱是以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症的病症,又稱為“口眼歪斜”。
多表現為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墜及面部歪斜更為明顯。病側不能做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正常引流而外溢。
因受損部位不同,還可出現病側舌前三分之一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的季節性,發病急,多見一側面部發病。
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等。
面癱的發生,主要由於患者平素氣血虧虛,經脈空虛,臟腑陰陽失調,加之情志不暢、憂思惱怒,過食生冷、飲酒失度或房事不節、勞作過度等因素,導致風寒、風熱之邪趁機侵襲陽明、少陽之脈,導致經氣阻滯不通,氣血不調,經脈失去濡養,肌肉縱緩不收,發為面癱。
治則:祛風通絡,疏調經筋。
主穴:陽白、頰車、地倉、翳風、合谷。
來源:《趙氏百笑灸療法》
來源:《趙氏百笑灸療法》
配穴:
若伴有面部受涼病史等風寒證的表現,加灸風池、列缺;
若伴有肢體倦怠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氣血不足的表現,加灸足三里、氣海。
若人中溝歪斜,加灸水溝;
若鼻唇溝淺,加灸迎香;
若頦唇溝歪斜,加灸承漿;
若舌麻、味覺減退,加灸廉泉;
若目合困難,加灸攢竹、崑崙;
若流淚,加灸承泣;
若聽覺過敏,加灸聽宮、中渚。
來源:《趙氏百笑灸療法》
施灸方法、時間及選擇灸具:
陽白、頰車、地倉、翳風、合谷選用2號標準百笑灸筒,風池、列缺、足三里、氣海、水溝、迎香、承漿、廉泉、攢竹、崑崙、承泣、聽宮、中渚等配穴也選用2號標準百笑灸筒,均採用溫和灸的施灸方法,施灸溫度以患者舒適為度,每穴施灸一炷,隔日1次,10天一療程。
陽白、頰車、地倉、翳風可疏調面部經筋,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部選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與近部穴翳風相配,可祛風通絡。
更實用的艾灸方法
《趙氏百笑灸療法》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主要介紹了趙百孝教授所創的百笑灸療法治療臨床各科疾病的具體應用,以及如何運用百笑灸法進行養生保健。為了讓艾灸能為更多人服務,趙百孝教授克服傳統灸法操作繁雜、易致燙傷、濃煙瀰漫等缺陷,並進一步結合熱療、磁療、芳香療法、藥物滲透、穴位刺激等,開創了新的艾灸療法——百笑灸法。該療法應用其發明的新灸具“百笑灸”筒,具有“綠色、環保、安全、方便、高效”五大特點,適用於日常生活中許多急、慢性疾病的治療、預防及亞健康狀態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