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創工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團隊”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聯合學術研討會暨首屆SSTP優秀學生暑期訓練計劃第二輪通知
(Student Summer Training Program of ACE-TCM-BKL)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團隊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將於2023年8月26-27日召開2023團隊年度聯合學術研討會。屆時,將同期舉辦首期優秀“學生暑期訓練計劃”(Student Summer Training Program,簡稱SSTP),增進同學對中醫藥研究領域中涉及的藥學、化學、生命科學、現代生物學交叉實驗學科研究的瞭解與興趣;對於立志從事中醫藥基礎實驗研究的同學,幫助他們對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期間,暑期學生將參與2023年度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團隊與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舉行的各項學術活動,包括,年會總結、實驗室青年學者報告和交流活動等。
2023年“首屆優秀學生暑期訓練計劃”面向全國各高校招收約15名本科生,5-10名碩士研究生。
一、申請者條件
對中醫藥研究感興趣的大學本科三年級學生、碩士研究生三年級學生(9月開學)優先;
藥學、化學、生物學、材料、計算機、中藥等相關細分專業;
具有推免碩士研究生資格、推免審核制博士資格的學生優先;
申請者被錄取報道時,需出示學生證和身份證原件;
二、申請辦法
通過掃描註冊二維碼(後附),註冊後填寫相關信息;並通過郵箱發送報名材料([email protected]),隨時關注個人郵箱,以方便接收擬錄取郵件。
三、報名材料要求
所需報名表(需由所在學院加蓋公章確認);成績單原件需加蓋教務處或學院公章;我們同時也接收推免生,如推免資料已準備好,也可一併帶來(請瀏覽中國中醫科學院本年度的招生簡章);
被錄取的學生,我們會通過回覆郵件確認,併發送訓練營二維碼入群;
四、報名時間
2023年8月11日-8月21日(報名截至時間以註冊二維碼的時間為準)
五、SSTP計劃其他
錄取學生參加本次訓練計劃全免費;
會務組將提供食宿和路費(二等及以下火車票);
培訓地點將在學員被邀請加入訓練營後,在營微信群裡公佈;
六、SSTP計劃研究方向(可選)
1. 中藥複雜作用解析;
2. 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
3. 系統生物學、代謝組學及蛋白質組學;
4. 中藥新藥設計及整合中藥藥理
5. 計算生物學;
七、聯繫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郵編:100700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李老師、顧老師;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4089518、18513850886
附:學生提交的紙質版:
1. 報名系統中形成的報名信息打印後,加蓋學院公章;
2. 個人陳述部分不夠可加頁;
3. 加蓋院系或教務處公章的“本科期間專業課程及成績單”;
4. 其它材料(如有已發表論文,僅需提供論文首頁複印件);
5.上述材料可一併掃描發郵箱,待錄取後,現場攜帶原件核查。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簡介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11年,是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方針和國家中醫藥發展規劃,針對中醫藥科技發展前沿和醫療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建立的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擁有7000平方米的實驗空間和原值超1億的研究設備,是涵蓋生物、醫學、分析、中醫藥等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綜合性實驗平臺。曾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超200餘項,橫向課題總額近千萬;曾在中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中藥複雜作用解析研究方面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金獎1項;在中醫四診及脈診儀研發方面曾獲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獎和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各1項;近年來,實驗室相繼與“步長製藥、片仔癀藥業、湖南時代陽光”等多家龍頭中藥企業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並建立了國內首家“中醫藥機器人智能實驗室”;未來,重點實驗室將努力打造中醫藥科學實驗“創新技術應用高地、核心技術策源地、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
首屆SSTP優秀學生暑期訓練計劃報名二維碼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學科簡介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學科及創新團隊從2021年實施以來,對特色方向進行凝練,初步形成了五個重點研究方向:①中醫藥作用效應測量新技術新方法;②中醫藥效應靶標發現與確證新技術新方法;③中醫藥效應網絡調控模式研究新技術新方法;④中醫藥效應預測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及⑤中醫藥交叉整合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體概括為:獲國自然課題資助16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文章30餘篇,SCI IF>10的文章3篇;參編專著5部;獲批和授權專利10項;2名骨幹入選中組部、科技部的人才項目;學科團隊成員相繼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獲中華中醫藥藥學會一等獎1項,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第一屆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組金獎1項;總成果數為26項,學科整體發展趨勢良好。
圍繞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科建設,學科團隊積極承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前沿技術論壇”,將本學科在建設過程中取得的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關鍵技術、特色成果進行傳播推廣,同時將國際視野專家學者請進來,通過交流,提升本學科整體實力。迄今已承辦約30場,累計觀看達15萬人/次,逐步形成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品牌。
科創工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團隊導師簡介
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基於整合藥理學策略的中藥複雜作用解析、中藥新藥設計的研究工作。曾獲得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健委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等榮譽。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等課題多項;曾獲省部級多個獎項,其中: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1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論文80餘篇,主要著作5部;主持開發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獲得軟件著作權3項,發明專利10項。
工學博士(生物醫學工程),中藥學博士後,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研究員,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秘書。主要從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質譜、蛋白質組學、中藥分子藥理方法整合及中藥複雜作用的解析研究工作。近三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人社部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中醫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等10項課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國中醫科學院重大科創團隊項目等9項課題。在Pharmacol Res 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項,授權2項,入選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青年人才項目並達標出庫。2021年帶隊參加了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大賽的“金獎”(北京市僅獲4項)、200萬經費資助及“全國創新創業優秀博士後的”榮譽稱號。
理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方劑複雜藥理機制解析,包括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潰瘍及腦顱損傷等。獲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腦青年學者稱號(2020年),入選202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級課題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Free Radical Bio Med、Clinical Science等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SCI論文24篇,獲得獎勵多項,包括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排第3)、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二等獎(排第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排第12)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2020年度抗疫優秀獎,獲發明專利授權3項,參編專著3部,多次受邀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上以英文作報告。
中藥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主持國家青年自然基金(No. 81403210)、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No.81973711)、重大新藥創制分課題(2019ZX09201005-001-001)、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2018CXGC1305)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並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二),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代謝組學的中藥複雜體系解析、中藥新藥開發研究。基於中藥複雜體系整合研究策略,建立了“非靶向分析篩選–靶向分析確證–關鍵代謝調節酶核驗”、“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質譜成像靶向分析“的代謝組學整合研究方法,並應用於腦心通膠囊、益心舒膠囊等中藥大品種的作用機制解析研究,國內外累計發表論文40餘篇。在中藥新藥研發方面,圍繞中醫藥優勢病種,進行中藥複方製劑創新藥、經典名方、醫院製劑新藥開發,作為主要人員申報新藥6項,3項已獲得臨床批件,1項獲得生產批件。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藥物分析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研究員,CMA實驗室技術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及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質譜技術的中醫藥代謝組學分析方法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及面上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子課題等課題多項;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參與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發表文章60餘篇,其中SCI收錄文章30餘篇,以第一完成人申請並獲批5項發明方法專利,參與著作2部。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博士後。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國中醫科學院等課題多項,在The FASEB Journal,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蛋白質組學整合策略的中藥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研究。
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心相關及複方干預機制研究、名醫經驗與中藥新藥處方篩選研究。研發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並構建方藥數據庫,創建數據挖掘方法,應用整合策略對複方進行挖掘和現代解析。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10餘項,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著作獎2項等。除了中醫藥學研究之外,始終堅持中醫臨床一線,為北京“四大名醫”孔伯華醫學第四代傳人,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孔令詡主任醫師學術繼承人,立足臨床開展相關實驗研究。
藥學博士,研究員,廣安門醫院院長特聘助理,中西醫結合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基礎與臨床研究、中藥新藥研發與轉化研究。入選第三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人才,山東省優秀畢業生,廣安門醫院第四屆青年科技標兵,廣安門醫院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博士後國際學術交流、科創工程等項目10餘項。發表代表性論文110餘篇,SCI期刊收錄41篇(IF最高12.83),包括Engineering、Phytomedicine、CCL等期刊,單篇最高被引210次,1篇入選高被引論文。參編著作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7項,已授權8項。作為重點起草人參與《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等6項團體標準的制定。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
理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副研究員,通過中藥交叉科學技術解決中藥靶點和有效成分篩選的問題。發明了藥物靶點芯片、蛋白質熱穩定性芯片等新技術,建立機器人驅動的中藥篩選平臺等新方法。擔任 AMM 雜誌青年編委,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委員,近 5 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麵上、青年基金 2 項,其他各級縱向課題 8 項, 橫向課題 3 項,發表第一/通訊作者文章 20 篇(第一/通訊 IF>120 分)。申請國家專利 7 項,授權 4 項。
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學位,曾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Milton S. Hershey醫學中心訪學交流。研究方向主要為中藥複方抗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藥效篩選和藥理機制闡釋、中藥複方的有效成分辨識等。作為第一或子任務負責人主持國家級課題4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和重大新藥創制3項。共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28篇,第一和通訊作者25篇。獲部局級獎勵四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和軟件著作權3項。
理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中藥信息學相關研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雜誌發表多篇SCI論文。單篇文章(BATMAN-TCM)最高被引用500多次。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大新藥創制子課題等項目,獲得軟件著作權多項,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一等獎1項。此外還入選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
副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機能實驗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藥心血管藥理學、中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開發和中藥產業化開發相關研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創工程項目1項,醫學實驗中心自主選題4項。同時作為合作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參與其他國家級課題2項。發表論文25篇,軟件著作權1項。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http://www.yjstcm.ac.cn/detail_level_teacher.php?id=320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本文來源於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轉載請標註作者及出處。文章、圖片、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