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經典方巧治夜間盜汗

汪劍博士年門診量在一萬五千人次以上,以其療效卓著的臨床成功經驗成書。其上課引經據典,循循善誘,深受學生擁戴,課堂上每每聽者盈室、座無虛席,有時連過道上都站滿了旁聽者。其學術研究則成果累累,被評為第九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優秀青年。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盜汗

宋某,女,61歲,雲南省昆明市人,2017年6月26日診。
盜汗、腹脹4個月。
患者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盜汗。每天晚上睡著即全身出汗,盜汗嚴重,汗出如洗,可溼透睡衣及被褥。同時,每天下午3點以後便出現腹脹,一直持續到夜間,腹脹重則盜汗加重。另伴有口苦。
4個月來,求治於中西醫,並無效果。經他人介紹,來筆者門診求治。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細,右手寸關之間略浮滑。
辨證:脾陽虛夾溼,肝脾不調,溼鬱化熱,寒熱錯雜。
治法:調和肝脾,補脾化溼,寒熱平調。
處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方藥如下:

法半夏12g,黃連6g,黃芩8g,乾薑15g,大棗10g,炙甘草6g,太子參30g,柴胡12g,黃芪30g,炒白朮15g,蒼朮15g,鬱金15g,枳殼12g,厚朴15g,廣木香15g,藿香12g,夜交藤30g。

3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7月3日複診:患者訴盜汗已經停止,每日下午腹脹症狀亦已消失。以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蠣鞏固治療。

按 語

盜汗一般多以陰虛論治,甚至不加辨證,形成“盜汗屬陰虛,自汗屬氣虛”的偏頗認識,而臨床實際並非如此。
本案患者盜汗已有4個月,汗出如洗,可溼透睡衣及被褥,症狀不可謂不重。而同時伴有每天下午發作腹脹,說明脾胃不和。其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細,右寸關間浮滑,可見脾陽虛夾溼、肝脾不調徵象。
脾陽虛夾溼,溼鬱化熱,寒熱錯雜。氣虛不固,鬱熱蒸迫,故見盜汗。寒熱錯雜,脾虛夾溼,肝脾不和,故見腹脹。下午腹脹發作,為溼邪內鬱、陽氣不升所致。故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傷寒論》第149條論半夏瀉心湯證雲:“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傳統上,半夏瀉心湯是治療痞證名方,本非治療汗證主方。但筆者選用此方,一是患者有寒熱錯雜、肝脾不調之病機,二是有腹滿腹脹的症狀。
方中以半夏瀉心湯調和肝脾、平調寒熱。
其中,半夏交通陰陽表裡,調和樞機;黃芩、黃連清解鬱熱;乾薑、太子參、大棗、炙甘草溫中健脾。加黃芪、炒白朮加強補脾益氣之功,蒼朮、厚朴、枳殼、藿香、廣木香理氣和中化溼,鬱金解鬱,夜交藤交通陰陽而斂汗。加柴胡而隱含小柴胡湯之義,調和樞機,清解鬱熱。

本文選自《蜀山醫案——經方臨證知行錄》,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汪劍。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