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原來還叫“鼻衄”?
流鼻血又稱“鼻衄”,是常見的一種病證,又可稱為“鼻紅”“紅汗”“倒經”等,嚴重者稱為“鼻大衄”或“腦衄”。
該症多發生於單側,少數情況下可出現雙側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為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覆鼻出血可導致貧血。
古代醫書對“鼻衄”的解釋
發生鼻衄的原因有很多。熱邪、寒邪、經絡不暢、傷寒、肺氣過熱、陰虛火旺、陽虛、嗜酒、情志等均有可能引發鼻衄。
-
熱邪、寒邪
《黃帝內經》提及,“火淫所勝”“寒淫所勝”均可致鼻衄。
-
經絡不暢
《黃帝內經》曰,“太陽厥逆”或“陽明厥逆”可致衄血。
-
傷寒
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認為,傷寒可致衄,值得臨床重視。
-
肺氣過熱
隋代《諸病源候論》中的“鼻衄十一候”論述了鼻衄的病因病機,傷寒、溫病、熱病、時氣、勞傷、臟腑內熱皆可致衄;其中特別指出鼻衄與肺氣之關聯,“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而氣,肺之所生也。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血,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
陰虛火旺
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指出,“衄血之由內熱者,多在陽明經,治當以清降為主”;並補充強調陰虛火旺也為鼻衄之因,“衄血雖多由火,而惟以陰虛者為尤多……當以甘平之劑溫養真陰,務令陰氣完固,乃可拔本塞源”。
-
陽虛
清代對衄血認識更有提高,如《類證治裁》指出,“症多火迫血逆,亦有因陽虛致衄者。火亢則治宜清降,陽虛則治宜溫攝”。
-
嗜酒
《臨證指南醫案》認為,“酒熱戕(qiāng,音同‘腔’)胃之類,皆能助火動血”。
-
情志
《瘍科心得集》則從情志立論,“有因七情所傷,內動其血,隨氣上溢而致者”。
古代醫書如何治療“鼻衄”
《靈樞·雜病》指出治鼻衄的針刺法,“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陽”。
晉代葛洪的《補輯肘後方》和陳延之的《小品方》都載有治鼻衄秘方多則,兼括內、外治法。
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及宋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皆載有多種習用傳世方。
金代朱丹溪從火熱致病立論,“陽熱佛鬱,幹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朗也”“衄血,涼血止血為主”。
針灸治鼻衄,始見於《黃帝內經》,有“血溢鼻口,取天府”的記載。
《針灸甲乙經》有“鼻鼽(qiú,音同‘求’,指鼻子堵塞不通)衄,上星主之”的條文。《幹金翼方》以灸湧泉穴治鼻衄不止。《針灸大成》提出“鼽衄,風府、二間、迎香”為治。
《集效方》中獨取上星灸之,邪熱瀉盡而衄自止矣。上星穴,督脈腧穴,別名神堂、明堂、思堂、鬼堂。
-
定位
上星穴位於人體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一寸。
-
主治
前頭頂痛、眩暈、鼻淵、鼻衄、癲狂、中風不語、熱病等。《類經圖翼》即曰,上星穴“主治頭風頭痛,頭皮腫,面虛惡寒,疾瘧,寒熱汗不出,鼻血臭涕,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睛痛,不能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