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驢馬方”是一位已故的老中醫(第一屆國醫大師)曾經對他徒弟處方的點評,意思是藥味多、用量大、缺乏章法,一副藥幾十味甚至上百味。張建榮老師對經方情有獨鍾,6年前他的著作《經方觀止》出版後備受廣大中醫及經方愛好者的好評。他將《傷寒論》中的處方分類整理,突出了“方證論治辨析”和“用方思路”,旨在將經方為什麼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奧妙展現給我們,“醫案舉例”部分則選取了近現代的中醫大家們活用經方的案例,給我們以啟發和借鑑。從下面一段書中的節選可窺一二。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白虎湯
【功效配伍】
白虎湯辛寒清熱。方中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清實熱,知母苦甘寒質潤清熱養陰,二藥合用,清陽明經邪熱,且清熱而不傷津,養陰而不戀邪;炙甘草、粳米益氣生津,和中養胃,並能防石膏、知母寒涼傷胃。四藥配伍,清熱除煩,生津止渴。方名白虎湯者,吳崑《醫方考》曰:“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將來者進,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肅之令而除熱也。”
上四味藥,水煮,待粳米熟透,藥即煎成,去滓溫服,一日服三次。
【方證論治辨析】
白虎湯治陽明病,表裡俱熱證。見傷寒,脈浮滑,發熱,汗出,口渴。
傷寒,非太陽傷寒,乃指廣義傷寒病,這裡是指陽明病。陽明病脈浮滑,為無形邪熱瀰漫表裡,充斥內外。脈浮為熱盛於外,即所謂“表有熱”,實際是裡熱蒸騰外達之象;脈滑為熱熾於裡,裡熱致氣血沸湧之徵。如此表裡俱熱,一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心煩、口舌乾燥、渴喜冷飲等症。治用白虎湯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用方思路】
白虎湯清陽明經實熱,臨證應注意與太陽、少陽病熱型鑑別。
陽明病熱型,發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脈洪大。太陽病熱型,太陽傷寒者,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脈浮緊;太陽中風者,發熱惡風,身疼痛,汗出,脈浮緩。
少陽病熱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據此比較,白虎湯證突出特徵是汗出,口渴,即熱盛傷津及熱邪迫津外洩所致。雖言發熱不惡寒為陽明病熱型,但也有脈滑而厥、時時惡風、背惡寒等假象,應予以鑑別。
《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於內,苦以發之”。白虎湯的石膏用量獨重,並配以甘苦寒之知母,其清熱作用最強,經方凡有石膏而無知母的清熱方,其功皆居其下。石膏、知母也是清陽明經邪熱,或胃邪熱的常用對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白虎湯有四禁:“白虎湯本為達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虎湯臨床用於治感冒發熱、肺炎、傷寒及副傷寒、乙型腦炎、腦型鉤端螺病、流行性出血熱、風溼熱、糖尿病、夏季皮炎等疾病。
醫案舉例
(1)溫載之醫案:餘因公晉省,資州蓮池鋪,在彼暫憩。因茶社人滿,即在藥店少坐。見一老媼來店診脈。氣喘吁吁,須臾飲茶數次,面赤氣粗。某醫處以溫散之刀,攜藥而去。餘曰:“此媼之病,此方恐非所宜。”其人訝,曰:“閣下必能知醫。”餘曰:“略知皮毛。”其人虛心,即求指示。餘曰:“雖未診脈,觀其外象,乃屬風溫之證。此病最忌溫散。”渠曰:“其媼系我舍親,已服表藥兩劑,其熱渴俱不能退。既屬知醫,敢求賜以良方。”餘曰:“此白虎湯證也,外加玄參、麥冬、生地、花粉、連翹等味,可服二劑。”其人即照方揀藥,將前方立即換回。餘即前進。嗣後折回,問及此事,渠雲:“即服足下之藥而癒。”並雲:“從此知治溫之法矣。”感甚!
(2)劉渡舟醫案:呂某,男,48歲,農民。初秋患外感,發熱不止,體溫39.8℃,到本村醫務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熱劑,旋退旋升。四五日後,發熱增至40℃,大渴引飲,時有汗出,而手足卻反厥冷,舌絳苔黃,脈滑而大。此乃陽明熱盛於內,格陰於外,陰陽不相順接的“熱厥”之證。治當辛寒清熱,生津止渴,以使陰陽之氣互相順接而不發生格拒。急疏白虎湯: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僅服2劑,即熱退厥回而病癒。
好書推薦
《經方觀止·傷寒篇》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按經方功效分類歸屬方藥,採用先觀方理,再究方證論治的撰寫模式,以凸顯經方方證合一精神,重在挖掘經方功效,以使臨證能今古相通,繼往開來。本書撰寫以古為今用為宗旨,運用公允平直之語,輯經方研究之共識,直陳大家之灼見,間以筆者之拙論,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對中醫發展、繼承、普及產生了良好效果;尤其在挖掘整理經方分類、經方功效與配伍特點、經方與病證聯繫與辨析、經方應用思路等做了比較客觀的準確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