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點擊上圖有福利
眼前人頭攢動,遠眺滿目青山。
9月8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火炬傳遞在湧金公園廣場啟動,火炬手們沿著西湖湖畔奔跑,四周皆是大美湖山環抱,一靜一動間,宛若一幅天人合一的水墨畫卷徐徐鋪陳開來,富有江南韻味的生態之美與亞運之城,渾然一體。

生態興則文明興。一直以來,杭州始終將生態文明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做生態文明的實踐者、推動者,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杭州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市”,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美麗山水城市”等稱號;連續8年獲美麗浙江考核優秀、連續7年獲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青山行不盡。今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週年,也是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10週年。放眼杭州,“西湖繁星、錢塘碧水、天目疊翠、江南淨土”,滿眼都是綠水青山間的幸福,逐漸凝聚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生動的縮影。杭州不斷厚植生態文明之都特色優勢,高水平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樣本。
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供圖
構建“十心、三環、兩廊、兩鏈、八楔”的城鄉綠地系統
遵循“八八戰略”指引,過去20年,杭州城市規劃在注重城市高效率發展的基礎之上,更加關注發展質量,生態理念貫穿始終。
在杭州市第五輪城市總規(2001—2020年)的城市佈局上,杭州確立並形成了“一主三副、雙心雙軸、六大組團、六條生態帶”開放式空間結構,以錢塘江為軸,跨江、沿江開發,組團之間保留必要的綠色生態開敞空間。在綠地系統和水系方面,杭州以創建生態城市為目標,以“江、河、湖、海、山、田、城”城市生態基礎網架為依託,構建“一圈、兩軸(錢塘江、運河)、六條生態帶”的生態景觀綠地系統,形成融山、水、林、園、城為一體,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滿城皆綠,滿目青山。從2003年到2016年,全市平均每年擴綠量從新世紀初的20萬平方米猛增到500萬平方米。2016年至今,通過杭州全域實施美麗杭州行動,擴綠力度又進一步加大,近兩年,全市每年增綠面積都超過了1000萬平方米。
出門即是公園,已經逐漸成為了杭州人的生活日常。“還沒去小河公園嗎?這是工業遺存改造的公園,最近還在舉辦藝術展!”小河公園自去年建成亮相以來,就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市民前去“打卡”。市公園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小河公園由關停已久的小河油庫“變身”而來,設計融入了小河文化、油庫文化、運河文化,是市民放空休閒、慢享生活的絕佳去處。

“這樣的城市公園,杭州近3年將建成200個,不斷做大市民藍綠空間‘蛋糕’。”
未來,杭州將以建設全民共享的公園城市為目標,逐漸形成“十心、三環、兩廊、兩鏈、八楔”的城鄉綠地系統結構,力爭到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
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美麗河道評價標準》 市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
“你看,這就是西湖的‘水下森林’,也是西湖生物們的‘水下樂園’。”坐著船,記者跟隨西湖水域管理處的饒利華來到了西湖中,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見清澈的湖水下是一片綠意。“西湖以自然規律為遵循,通過工程優化措施,將大量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種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區域。目前西湖沉水植物的總面積已經達到31.7萬平方米,它們為優化西湖水質做出很大的貢獻。”

如今,西湖全年水質穩定維持在Ⅲ類以上,部分區域達到Ⅱ類標準,湖區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提高。徜徉在西湖邊,無數水鳥來到湖上嬉戲,碧波映照著樹木的倒影,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近年來,杭州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切實加強溼地保護、修復、利用和管理,以“溼地水城”展現“杭州之美”。
“杭州之美”,美在治理。近年來,通過綜合施策、落實責任、健全機制、系統治理、全民參與,杭州市城市河道水質不斷提升,2016年前全面消除了黑臭水體,2018年開始創建美麗幸福河湖,至2022年累計創建市級美麗河道192條443公里,其中省級美麗河湖23片區105條248公里。
“杭州之美”,美在提升。截至目前,杭州市城市河道Ⅳ類水的比例由2013年底的27.74%提升至80.91%。不僅如此,通過深化“五水共治”,實現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為全國提供了治水樣板。2022年杭州溼地總面積達13.43萬公頃,溼地率為8.0%,位於內陸山區城市前列。
“杭州之美”,美在創新。杭州在全國率先形成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發展的“千島湖模式”,千島湖水質穩中向好;積極創建國際溼地城市,出臺《杭州市溼地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美麗河道評價標準》,探索“河(湖)長制”,為美麗河湖建設提供了制度路徑和範例。
出臺管控雙“20條措施” 修訂汙染天氣應對工作機制
近年來,杭州持續推進汙染防治攻堅,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工業廢氣治理項目132個,開展大氣汙染集中攻堅行動,制定應急管控雙“20條措施”,並修訂汙染天氣應對工作機制。
與此同時,杭州堅決打好淨土保衛戰與清廢攻堅戰,加強全市32個2461畝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和風險管控,在全國率先開展“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改革試點。開展國家級“無廢城市”創建,累計建成“無廢細胞”1800餘個,率先實現全省危廢“趨零”填埋,2022年度“無廢指數”居全省第一。

不僅要治氣治廢,更要把生態治理深入城市運行中。
作為全國首批綠色出行示範城市,近年來,杭州構建由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車構成的具有杭州特色的“四位一體”的大公交出行網絡,全面推進綠色交通設施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守護“一老一小”出行。截至目前,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車700輛、出租車(含網約車)36332輛,主城區公交車和出租車(含網約車)新能源化比例分別為100%、88.4%。綠色出行的理念獲得市民的廣泛認同,杭州的綠色出行服務滿意度達到九成以上,綠色出行成為新風尚,城市交通逐步實現更低碳、更綠色、更高質量發展。
通過找尋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中的平衡點,杭州的人居環境更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更加便捷幸福。
“杭州的綠道都非常有特色,我認為湘湖三期環湖綠道最適合騎行,除了環境好,道路還實行機非隔離,親子騎行、慢騎尤為適合。”湘湖驛·越風騎行社負責人張勇對杭州的綠道讚不絕口。在他看來,綠道串聯城鄉風景的同時,也勾勒出了民生福祉。目前,杭州累計已建成八種類型綠道(環湖、沿山、沿江、沿路、沿河、溼地、公園、鄉村綠道)共4700餘公里,實現全市綠道網互聯互通,基本形成“5分鐘可達綠道網”。

環境整治,讓城鎮也變美了。如今,杭州149個小城鎮已經實現舊貌換新顏,城鎮“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治理美”“數智美”全面提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先後實施、迭代推進小城鎮綜合整治、美麗城鎮建設和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行動,已創建省級樣板鄉鎮(街道)55個,市級樣板99個。全面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年度目標任務。建成省級特色精品村35個,美麗鄉村達標創建村282個,“美麗庭院”示範村20個。

生態提升,讓城市也變靚了。杭州創全國之先將月季搬到高架上,目前“空中花廊”建設已實現全市域高架月季總量達215萬株。2021年5月,杭州入選首批國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後,截至目前,三年示範期間計劃實施的537個項目,已完工434個。不僅如此,隨著運河亞運公園、桃花湖公園、銅鑑湖防洪排澇調蓄工程等一批示範項目的建成,一座“會喝水”、有韌性的生態城市正不斷形成。
本報評論員
綠色,是杭州城市發展的底色;人間天堂,是杭州城市形象的鮮明標識;生態文明之都,是杭州新時代最耀眼的金名片之一。
三面雲山、湖城合璧,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如果說山明水秀、晴好雨奇來自大自然的先天稟賦,那麼“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則是數千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斷奮鬥的結晶。
新時代的杭州人民,踏著先賢的足跡,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咬定青山不放鬆,始終把保護生態、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放眼杭州大地,一幅“一川如畫、兩岸詩和、三美天下”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漸次展開,“西湖繁星、錢塘碧水、天目疊翠、江南淨土”的現實圖景令人心曠神怡。
江山如此多嬌,風景杭州獨好。江山如畫,恰是人間天堂。
我們深知,生態環境之於杭州,就像眼睛與生命一樣寶貴,我們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深知,生態環境之於人民美好生活,是水之源、樹之根,壞的生態環境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生活放心、身心愉悅;我們深知,鄉村振興的目標不僅是讓廣大農村居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更要讓他們擁有美麗、整潔、衛生的人居環境,讓美麗融入生活,將美麗變成經濟增長點;我們深知,生態文明是精神文明的應有之義,熱愛自然、保護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會淨化人的心靈,讓人間有愛、有溫暖;我們深知,生態環境是城市創新活力的重要前提,杭州強大的人才吸引力與杭州“生態文明之都”的金名片密不可分,這張金名片對應的是宜居、宜業、宜商、宜學、宜養、宜遊……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才如萬川歸海。
幾天後,杭州亞運會將閃亮登場,它必將是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文化盛會。使命與機遇為何選擇了杭州?“生態文明之都”在其中功不可沒;以打造“美麗中國”樣本為使命的杭州,也將向世界全面展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杭州實踐,讓四海賓朋盡情領略人間新天堂的生動畫卷。
記者 俞倩 劉園園 吳佳妮 熊豔 王昭奕 任彥
圖片 李忠 張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