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首以盼的大事件來了!“浙”裡的精彩超乎想象

翹首以盼的大事件來了!“浙”裡的精彩超乎想象

每年9月,都是科普氛圍最濃厚的時分。莘莘學子回到校園,各地的《開學第一課》啟動了科普列車,而全國科普日也會在每年的9月來臨。

今年的科普日比較特別,它不僅是全國科普日二十週年,也是《浙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正式落地後的第一個科普日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科學普及一直在路上。今年科普日的主題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浙”里科技創新潮湧,科學薪火不息。浙江省依然用豐富多彩的科普新模式、服務新場景,切實推進科普活動走深走實,示範引導全省共同“烹飪”一場群眾廣泛參與的科普“饕餮大餐”。

院士做科普 科學+咖啡

浙里科普的精彩超乎想象


今年的浙江主場活動由“1+4+1”組成。“1”即一場啟動儀式;“4”是充分利用省科技館場館優勢,把科普展與主題體驗結合,設置“中華問天”“叩問蒼穹”“科學實驗秀”“社會大課堂”四大活動專區;後面一個“1”是舉辦一系列航空航天主題科普報告會。



為了進一步發揮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基層科普能力,中國科協開展了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工作,其中,我省蕭山區、餘杭區、淳安縣等15家申報單位全部創建成功。活動現場舉行了“全國科普示範縣”授牌儀式,表彰了這些在科普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地方。


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是城市的一張金名片,它不僅是一份國家級榮譽,更是一份使命和責任。加上此次第二批創建成功的地方,以及第一批入選的寧波市鄞州區、嘉興市海鹽縣,至此浙江共有17個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這些地方如同一顆顆耀眼的明珠,串聯起了浙江科普事業的錦繡畫卷。


縣域科普是提升科普基層能力的有效抓手,校園科普則是加強青少年科普水平的重要陣地。在之江大地上,有一群院士,他們走進校園,走上講臺,講述科學故事,播撒科學種子。


行穩致遠,蔚然成風,今年,省科協根據各地申請認定了19家第二批“浙江院士科普基地名單”。在這裡,院士這個科學界的金字招牌,不再只在實驗室中默默耕耘,而是走出象牙塔,來到校園的大舞臺上,與青少年們面對面交流。他們不僅是科學家的身份,更是孩子們的榜樣和引路人。我們相信隨著“浙江院士科普基地”的逐漸壯大,這些基地將會種下一顆顆科學的種子,“院士做科普,孩子學科學”將在之江大地上變成日常,越來越多的孩子也能夠成長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後備力量。



當科學與咖啡相遇,會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前沿、開放、協同,這是科學咖啡館的三個關鍵詞,在這裡,科學與文化、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的交流模式。活動現場啟動了“科學咖啡館共建”項目,相信科學咖啡館將成為一個讓科學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的橋樑,讓科學變得更加親民和生活化,成為“城市創新的引擎”。



如果說“科學+咖啡”是拓展了創新的空間。那麼“科學+數字”則是全方位地拓寬了科普的時空和時效。數字賦能發展,數字推動創新,在浙江數字化改革的浪潮中,科普工作碩果累累,而現在又結出了一個嶄新的果實——“浙里科普地圖”。通過“浙裡辦”app、“支付寶”app和微信“浙裡辦”小程序,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搜索“浙里科普”,點擊“浙里科普地圖”,一起跟著科學去旅行。


我們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科普基地的信息,而是可以通過“浙里科普地圖”一站式獲取所有需要的資訊。這種數字化的科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科普的時效性和便捷性,讓科普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科普離不開科學家以及科學家精神的引領,更離不開廣大一線科普人日復一日的堅守。為了致敬這些科普領路人,杭州市已經舉辦了兩屆“最美科普人”活動,將鏡頭對準科普路上的奉獻者。昨天,前兩屆“最美科普人”的代表也來到了活動現場,顧江萍、俞富根、唐建軍分享了自己在科普領域的經驗和故事。杭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孫雍容上臺,與三位科普人共同啟動了第三屆“最美科普人”選樹活動。相信通過這樣的活動,會有更多的優秀科普人物走進我們的視野,為科普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科學火炬薪火傳承

致敬飛天路上的浙江力量

飛天是人類永恆的夢想,2300年前,屈原以長詩《問天》叩問蒼穹,如今,在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追尋路上,也有無數的浙江力量。


8月10日,中國首顆人工智能衛星“地衛智能應急一號”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活動現場大家共同欣賞了它向地面傳回的最新一組地球全景藝術作品——《太空之弦》。這段由500公里近地軌道拍攝的地球全景影像,來自於浙江企業“地衛二”,通過“地衛智能應急一號”衛星驅動多組空間相機完成。它展示了浙江航空航天的硬核實力和創新能力。



浩瀚宇宙,探夢蒼穹,在一代代航天人追夢的身影背後,還活躍著一批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浙江民間航天科普人。


時空情景劇《我的未來我做主》把時光倒回到90年代初,在浙江平湖的黃姑山中學,年輕的姚愛英老師正鼓勵她的學生追逐自己的航天夢想。她用激情洋溢的語言告訴學生們,只要擁有夢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飛向更遠的天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姚愛英也來到了活動現場。



中國科學院徐世烺院士點亮科學火炬,傳遞給姚愛英老師,這個充滿意義的時刻,見證了科學精神的傳承和接力。接著,兩位又將火炬交給了三位年輕的科學接班人,他們代表著未來的科學力量,將繼續傳承和發揚科學的探索精神。

“中華問天”科普展正式亮相

歡迎大家來浙江省科技館打卡

2023年對於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20年前的10月15日,楊利偉“首飛”成功,中國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奮進之旅。這20年,突破“首飛”、“太空漫步”等一項項技術,創造一個個閃亮的中國紀錄。天問探火、嫦娥奔月、北斗組成……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一代代航天員不斷接棒,薪火傳承,女航天員也加入了探索宇宙的隊伍,還進行了一堂堂精彩的“天宮課堂”地空對話,再過幾年,2030前,我國也將實現首次登陸月球的宏偉目標。

想致敬航天、觸摸太空,現在機會來了!


“中華問天”科普展將正式亮相浙江省科技館。2300年以前,屈原以長詩“問天”叩問了蒼穹,中華民族對真理和宇宙奧秘的求索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中華問天”科普展覽正是以“回望中國載人航天三十載飛天路”為故事主線,通過展示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向公眾展示中國航天科技的壯麗成就。


在這裡,觀眾可以親眼看到神舟飛船返回艙實物、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實物,甚至可以在中國空間站體驗區裡體驗航天員的衣食住行。此外,科普展還邀請了航天科普專家鄭永春博士(“火星叔叔”)、浙江航天科普名人姚愛英老師出席活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科普知識。


除了科普展,浙江省科技館還設立了“叩問蒼穹”活動專區和科學表演臺,為觀眾提供更多的科普體驗。此外,還有面向公眾的科普課堂,如“遇見色彩”公益科普課堂和科普共建應急救護微課堂等,為大家提供了更多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


薪火不息,探索不停,在中國航天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的科普人也將敢於做夢、敢於拼搏,敢於創新,以強健有力的“科普之翼”更好地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為推進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兩個先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貢獻科普力量。

橙柿互動 記者 翁丹妮、韓曉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