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間溼咳多食積

小兒夜間溼咳多食積

小兒夜間溼咳多食積

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院/袁檢仔

     當今小康社會,人們的生活及飲食方式改變,餐桌肥甘厚味之品盛行,以致飲食積滯成為眾多病證的發病根源,小兒食積咳嗽即為典型病證之一。

1

何為食積咳嗽?

      食積咳嗽是“咳嗽、食積證”的簡稱,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因飲食積滯導致的咳嗽病,咳嗽是病名,食積為病機(發病根源)。然而,飲食入胃,咳嗽屬肺,胃中食糜何以禍及到肺?臨床上,若飲食過多,極易導致食滯腸胃,壅塞中焦,損傷脾胃。而脾胃五行中屬土,肺臟五行中屬金,脾土乃肺金之母,母髒脾土受損,常可累及子髒肺金。脾失健運,則胃中水谷不能化作精微,反聚而成痰;胃不腐熟,則積滯日久鬱而化熱,導致煉津為痰。痰出於胃而藏於肺,阻滯氣機,令肺之宣降功能失常,引發咳嗽。誠如明朝秦景明《脈因證治》所云:“食滯中焦,不能運化,成痰成飲……則咳嗽之症作矣。”

2

食積咳嗽有哪些臨床症狀及特徵?

      中醫辨別任何一種臨床病證,都應四診合參,從其主要臨床症狀及典型臨床特徵著手。食積咳嗽主要症狀是:咳嗽痰多,喉中痰鳴,夜間或黎明咳嗽頻發且重,並伴隨飲食積滯症狀如納呆腹脹、噯腐吞酸、口中異味或口臭、手足心熱、睡覺磨牙、大便酸臭或秘結,舌質偏紅、舌苔白厚或黃膩、脈滑或指紋沉滯。古語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故食積咳嗽可兼見夜寐不寧;《黃帝內經》雲“衛出於中焦”,中焦失守則衛氣不足,腠理不固,易遭外風襲擾而出現鼻塞、流涕等表證。由於夜間頻發溼性咳嗽是本病證最典型的特徵,故云“夜間溼咳多食積”。

3

小兒為何常患食積咳嗽?

     小兒常患食積咳嗽病證,是由小兒特有的生理特點和飲食調護不當導致。中醫認為,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肺脾兩髒皆為不足。脾常不足表現在脾胃運化功能未能健全,但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物質需求卻比成人多,因此容易出現食積病證;肺常不足表現在小兒肺臟嬌嫩,衛外機能未固,易遭各種邪氣侵襲,故而常患咳喘類疾病。然而,小兒心智發育未全,飲食不懂節制,多數家長更不守“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一育嬰之道,甚至唯恐自家小兒營養不足而強迫其過多進食高蛋白、高營養食品;而部分家長因對子女過分嬌慣,任其貪食零食而坐視不管。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不合理的餵養及飲食方式導致生理特性本不足的脾胃更傷,脾胃傷則運化功能失常,繼而引起痰濁內生。而脾胃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壅於肺則引起溼性咳嗽。故而,小兒常患食積咳嗽病證。

4

食積咳嗽該如何防治?

     中醫是個體化治療醫學體系,防治重點是“辨證”而非“辨病”,辨證的過程就是抓病機、抓主要矛盾的過程,是根治和預防復發的核心。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食積咳嗽病變在肺,但發病根源卻是脾胃。咳嗽在肺屬標,而脾胃飲食積滯為發病根本,故治當健脾消積、化痰止咳,脾肺同調,標本兼治。臨床治療以中醫辨證選方加減為主,亦可根據患兒臨床症狀選取保和丸、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小兒化積口服液、午時茶顆粒、二陳顆粒等中成藥施治。待咳嗽向愈後,更當加強飲食調護,避免暴飲暴食及過量進食不易消化的高營養食物,同時服用一段時間中藥調和脾胃,以求固本。

驗案分享

李某,男,2歲3個月,2020年5月28日初診。

主訴:間斷咳嗽半月,加重3天。

病史:半月前飲食不節後出現夜晚為主的咳嗽痰多,於當地診所口服“止咳化痰類”中西藥治療後好轉,但易反覆。3天前無明顯誘因咳嗽較前頻繁,以半夜及黎明前咳嗽為主,喉中痰鳴聲明顯,伴流黃濃鼻涕,口中臭穢,睡覺磨牙,夜寐不安,大便幹,2~3天1次,小便色黃,無發熱、喘息症狀。家長代訴患兒平素偏食,喜食肉食,不吃蔬菜。

查體: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未聞及細溼羅音及喘鳴音,腹脹、叩診鼓音,舌紅苔黃膩,指紋沉滯。

中醫診斷:咳嗽,食積證。

治法:消積健脾,化痰止咳。

方藥:二陳湯合保和丸加減。陳皮6克,茯苓6克,法半夏6克,焦麥芽6克,焦山楂6克,炒萊菔子6克,連翹6克,蜜紫菀6克,款冬花6克,炒檳榔3克,炒枳殼6克,甘草3克。3劑,每日1劑,濃煎後少量多次頻服。

療效:服藥當晚咳嗽明顯好轉,3劑後複診時納眠及二便大致正常,偶發咳嗽,雙肺聽診未聞及乾溼性羅音,繼以中成藥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口服3天以善後,同時囑加強調護,飲食勿偏,葷素搭配,食量勿過。

     按:本案患兒偏食,喜貪肉食,蔬菜不沾,發病前有飲食不節史,故初步推測其咳嗽可能與飲食積滯有關。刻診見患兒咳嗽痰多,屬“溼性咳嗽”,夜半及黎明前後咳嗽明顯,又與食積咳嗽發作或加重的時間一致,臨床更兼見口中臭穢、睡覺磨牙、夜寐不安、腹脹便幹、舌紅苔黃膩、指紋沉滯等眾多飲食積滯證表現,故診為“食積咳嗽”,治以消積健脾、化痰止咳。由於緊握病機,抓住“飲食積滯”這一發病的主要矛盾辨證擬方,遣藥施治,故見療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