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大量時令蔬果上市,讓人眼花繚亂。而其中有一種食物,雖然外表黑黑醜醜不起眼,卻格外適合現在這個時節,經常吃一些,能幫助我們滋潤過秋天。
它就是大家熟悉的荸薺,也叫馬蹄,清脆又多汁,有“地下雪梨”、“江南人參”的美譽。

荸薺性味甘寒,富含水分,具有清熱、養陰生津的作用。現在很多地區仍有高溫天氣,吃點荸薺,有助於預防上火。

荸薺入肺、胃經,可以清肺化痰,緩解秋燥引起的咳嗽、痰多,保護呼吸道。
荸薺中富含粗蛋白、澱粉,能促進腸道蠕動,消食積,緩解上火便秘。

荸薺的外皮和果肉之間的那層黃色部位,叫做荸薺英,纖維素含量很高,還有較強的消炎作用,是天然的抗菌素。
荸薺生吃熟吃都可以,但它偏於寒涼,建議脾胃健康、上火的人可以生吃或榨汁,清熱降火;脾胃虛寒的人最好還是煮熟後再食用,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給大家推薦幾個養生吃法,可以根據個人體質和需要選擇。
《溫病條辨》中有個名方“五汁飲”,以日常果蔬入藥,具有很好的清熱、養陰生津的作用,尤其適合口乾、咽乾、上火的人,其中一味就是荸薺。
做法:雪梨、生藕、甘蔗、荸薺去皮,加上麥冬,5種食材等分量一起榨汁即可。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的人不建議直接榨汁,可以用破壁機的加熱功能做成熱飲,或者把榨好的五汁飲加水煮開後再飲用。
苦瓜、黃瓜洗淨後去瓤去籽,荸薺去皮,熬成湯即可。

苦瓜清心清熱,黃瓜生吃養陰清心、荸薺養肺、清肺化痰,搭配食用,有清心、除煩、養陰的作用。
荸薺也常被加入餡料、丸子中,既能增加爽脆的口感,又和肉食中和了寒性。
秋天進補吃肉時,就可以搭配一些荸薺,比如小廚要推薦給您的這個餡料,薑汁和蝦仁都是溫性的,和荸薺搭配起來,性味更加平和,味道也更好。

做法:豬肉和蝦仁切碎,1:1混合,加入1/3份的荸薺碎,攪打上勁,攪拌的同時加入適量醬油、薑汁、鹽調味,最後放入蔥花,餡料就調好了。根據個人喜好包成餃子、餛飩等食用即可。
荸薺生長在沼澤或水田裡,表皮很容易附著寄生蟲和細菌,尤其是荸薺的蒂,這個部位更容易長寄生蟲。
如果我們直接用牙啃著吃,寄生蟲就可能進入體內。

放入水中煮1分鐘,蟲卵就很難存活了。用刀削皮,然後用沸水燙一下再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