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蘋果秋季新品上手:“堆料”的勝利,這次思路對了

視頻|蘋果秋季新品上手:“堆料”的勝利,這次思路對了
  • 前言:近距離體驗蘋果此次的秋季新品,如今正是好時節

上週,我們三易生活在報道蘋果剛剛舉行的秋季新品發佈會時曾指出,“要真正合理地判斷產品的價值,就必須要進行技術分析,並客觀地將其各個部分與行業平均水平進行對比”。

其實當時我們在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多少是帶了一點個人情緒。因為近期互聯網上對於蘋果今年秋季新品的態度,普遍呈現出了一些並不太科學、甚至是“兩極分化”的趨勢。

但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一方面在我們這個觀點發出後,意外地得到了大量讀者的點贊。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越來越多相關資料的公開,網絡上對於蘋果此次新品的聲音很快變得理性、客觀起來。

這樣一來,對於近日得以提前把玩蘋果此次秋季新品的我們三易生活來說,也意味著可以迴歸到純粹的技術和產品設計角度,來與大家一起聊聊它們的變化了。

  • 不止全系靈動島,屏幕這次也不簡單

首先,我們來看看iPhone 15系列。可能許多朋友都知道,它這一次相比於前幾代產品最明顯的特徵,是全系配備了“靈動島”。

但實際上“靈動島”只是表象,真正值得關注的變化在於,隨著屏幕造型的改變,整個iPhone 15系列機型全系都升級了新的屏幕面板材質。

對比前兩代機型,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屏幕典型亮度和HDR峰值亮度,分別增加到了1000nit和1600nit,同時還新增了2000nit的戶外高亮模式。

其實對於如今的智能手機來說,提升分辨率所帶來的視覺增益已經很小,增加色域在沒有相應內容(生態)的情況下也無法體現,甚至拉高刷新率所帶來的流暢度改善,也可能會被糟糕的軟件優化和簡陋的過渡動畫給“坑”沒。

但提升屏幕亮度,無論是從日常使用的觀感“通透度”、還是室外能看清的角度來說,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都是極其明顯的。說得更直白點,就是哪怕不關心參數的普通消費者,在看到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後,都會明顯覺得“它的屏幕比之前好了不少”。

縱觀整個行業大家就會發現,現在好像也就只有蘋果能做到在同一代產品中,全系機型從入門款到最頂配,屏幕的材質和峰值亮度都完全保持一致。至少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可能會很看重這種屏幕觀感的“一致性”。

  • 從“超瓷晶”到“融色玻璃”,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除了機身正面全系“靈動島”之外,在整個iPhone 15系列中,機背的“融色玻璃”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眾所周知,如今很多智能手機的機背蓋板顏色本質上都只是在玻璃下方貼的貼紙、或者是噴塗的顏料,玻璃本身其實還是透明的。

但是“融色玻璃”則不然,根據蘋果方面透露的信息顯示,它採用了離子注入工藝,將帶有顏色的金屬離子直接“融入”到了玻璃材質本身。這樣一來,與基於噴塗或者貼紙的玻璃背板相比,iPhone 15系列的“融色玻璃”就會呈現出兩個明顯的不同點。

其一,是在從側面觀察玻璃面板時會發現,哪怕從近乎平行的角度看過去,“融色玻璃”也是有顏色的,而不會出現特定角度“穿幫”的問題。

其二,因為“融色玻璃”的色彩在玻璃本身、而不是下方的貼紙或塗裝,這就會使得iPhone 15系列機型全系都呈現出一種特別的漸變色效果。其背板玻璃越厚的地方(比如後攝飾圈)色彩就會越明顯,而接近中框的曲面區域,則會因為玻璃越來越薄,看起來就更接近透明。而這,也正是塗裝工藝所做不到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眾所周知,蘋果前幾年的“超瓷晶”屏幕保護材質,就曾引發了行業內高端特種玻璃的“內卷”。那麼如今的“融色玻璃”是否也會引領手機造型、設計理念上的新風潮呢?

  • 鈦金屬質感不一般,但細節改變更值得關注

接下來,讓我們將視線移到定位更高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眾所周知,它們這次換用了新的鈦金屬中框,並有望引領一輪“鈦金屬”概念在高端機型上的走紅。

那麼鈦金屬中框到底好在哪呢?首先從觀感上來看,換用了拉絲表面處理的鈦金屬中框,看起來其實沒有前兩代機型的高亮不鏽鋼中框那麼“顯眼”。而且客觀來說,鈦金屬材質的產品畢竟不算多見,所以這就使得可能很多人未必就能夠一眼看出“鈦金屬中框”的獨特質感。

但是比起視覺上的顯眼度,鈦金屬中框帶來的一大實際好處,就是它更輕、強度更高,而且觸感比起不鏽鋼也更“柔和”。特別是配上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這次的曲面中框倒角設計後,這種觸感上的溫潤度改進,可以讓人很容易就通過握持,就感受到新機在手感上的提升。

對了,既然說到了手感,就不得不再提到幾個細節。第一是因為鈦金屬比不鏽鋼要輕得多,所以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重量比起前兩代機型都有明顯的降低。

其次,雖然名義上iPhone 15系列的屏幕尺寸沒有改變,但在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屏幕邊框其實有顯著的收窄。所以這不僅使得它們視覺上的屏佔比變得更高,還讓機身的高度和寬度都有所縮小,因此也營造出了觸覺上的區分度。

最後,由於iPhone 15系列的兩款Pro版機型這次換用了接近1英寸(1/1.12英寸)的新款超大底主攝CMOS,iPhone 15 Pro Max還首次用上了潛望式長焦,但是除了鏡頭開口變得更大了一點點外,在它們身上並不會看到像其他“超大底”機型那樣笨重的後攝模組。那麼蘋果是通過哪些黑科技,讓超大底和潛望式長焦實現“瘦身”的呢?後續我們也會對這個課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 “蘋果表”上新,屏幕是最大亮點、芯片的潛力更大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Apple Watch Series 9和Apple Watch Ultra 2這兩款新的智能手錶產品。

如果此前有看過我們關於這次新品發佈會相關解析,可能還記得,此次新款“蘋果表”的一個很重要改進,是換用了全新的S9 SiP芯片方案。與之前的S6到S8相比,S9 SiP對CPU架構進行了巨大的升級,同時將內置神經網絡算力更是直接進行了翻倍的提升。

以結果而言,這就使得Apple Watch Series 9和Apple Watch Ultra 2能夠在沒有手機輔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某些精細動作的感應。比如在此次發佈會上被反覆提及的、新的手指捏合手勢,就只有在配備了這一新款芯片的手錶上才能被識別。而這,就是實打實硬件算力帶來的體驗提升了。

而且從理論上來說,新一代的“蘋果表”將能夠運行比過去複雜得多的健康監測算法,可以收集、判斷更多的傳感器數據,以及提供更準確的運動姿態監測,並且在卡路里計算、睡眠監控方面更加的精確。

甚至更進一步地說,我們還能排除,S9 SiP或將會成為“蘋果表”歷史上的一個新分水嶺,未來新算法、新功能的適配,可能都會以它作為新的基準。

不過至少在現階段,僅依靠短時間的體驗,我們還不能對新芯片的性能改進,以及它到底會對用戶體驗帶來多大的影響做出判斷。相比之下,Apple Watch Series 9此次高達2000nit亮度的屏幕,以及Apple Watch Ultra 2更“恐怖”的、高達3000nit亮度的屏幕,反而使得它們與新iPhone一樣,一眼就可以被普通用戶看出體驗上的提升。

  • 總結:蘋果找準了自身的長處,但好戲或許才剛剛開始

過去有些朋友總是會說,蘋果的產品不如競爭對手“堆料”,他們靠的是更好的優化和封閉且強制更新的軟件生態,才能維持產品本身在執行層面的高效。

但這話在如今看來,其實已經不再正確了。無論是從iPhone 15系列、Apple Watch此次全面換用業內頂級的超高亮屏幕,還是從A17 Pro、A16、S9 SiP相比競爭對手的製程、性能領先幅度,乃至於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相機設計來看,蘋果現在不僅“堆料”,而很懂得利用他們的供應鏈優勢,將料“堆”在消費者最看得到,同時也是競爭對手最難追趕的地方。

既然如此,那麼從技術指標、或者說從產品宣傳的角度而言,現在的蘋果其實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消弭了那些可能會被“挑刺”的短板。而當他們的產品在客觀參數上與競爭對手打平,甚至可能還更好的情況下,大家顯然也就不能再以“蘋果只靠優化”作為藉口,來掩蓋自身在硬件、軟件等方面的落後了。

推薦閱讀:

詳解國內第一款自主操作系統,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雖然是時代催生的驕傲,但同時也在時代中掙扎。

用微軟的AI工具卻陷入侵權指控,以後不用擔心了

微軟此舉,或將會解決B端對AI工具最大的擔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