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的 5 張經典自擬方,治療“癱、癢、痛、洩、癲”五種病

王清任的 5 張經典自擬方,治療“癱、癢、痛、洩、癲”五種病

中醫書友會
第364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這篇文章講了中風偏癱、皮膚瘙癢、真心痛、洩瀉、癲狂五個病證,都可以從瘀血論治,而活血化瘀的集大成者非王清任莫屬。本文案例都是在王清任的方子上做了加減,除了耳熟能詳的補陽還五、逐瘀湯,還有助陽止癢湯、止瀉調中湯、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雖然在解剖上“越改越錯”,但是理法方藥的臨床價值是非常高的。(導讀/依伊)

—本文約2600字,預計閱讀7鍾—

王清任化瘀理論的臨床運用
作者/辜小恆

王清任(1786-1831年),河北省玉田縣人,是清代著名醫學家。著有《醫林改錯》。王清任自創32個方劑,修改古方2個。其中通竅活血湯、少腹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方劑至今仍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所習用。


筆者在臨床中常以王清任的化瘀理論,治療諸多病證,取得了較好療效。下面結合5則病例談談體會。


1、益氣化瘀以治癱


羅某某,男,51歲。


突然口齒不清,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半天。入院時神志尚清,右上下肢癱瘓,患肢不能屈伸,不能站行,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心肺聽診正常,血壓18/11KPa。中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西醫診斷為腦血栓形成。


始用大秦艽湯化裁治療:

秦艽10g,防風10g,白芷10g,鉤藤10g,川芎5g,當歸10g。


每日1劑。

5d後口齒完全清楚,口角流涎消失,但偏癱依然。


遂用《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化裁:

黃芪60g,當歸10g,川芎5g,桃仁12g,地龍10g,川牛膝10g,桑枝10g。


每日1劑,並鼓勵患者進行患肢功能鍛鍊。

2個月後,癱瘓痊癒,患肢功能活動自如而出院。


  • 按:


近5a來我科共收治各類中風病證192例,對中風後半身不遂證屬氣虛血瘀者,我們選用補陽還五湯進行綜合調理,大都取得了較好效果,益氣化瘀則能改善患者“內結血瘀”之病理狀態,促使氣血流暢,改善腦的血液循環,促進患肢的康復。


2、固表化瘀以止癢

萬某某,女,52歲,幹部。


全身皮膚瘙癢15d,晚間更甚,局部皮膚可見搔抓之痕跡,但無風疹塊,舌淡紅、邊見少量紫斑,苔薄白,脈弦澀。西藥用撲爾敏、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等治療後短時可以止癢,停藥後諸症如故。


辨證為氣虛血瘀之瘙癢症。選用《醫林改錯》中的助陽止癢湯:

生黃芪30g,桃仁6g,紅花6g,皂角刺10g,赤芍10g,鱉甲10g,穿山甲10g。

服1劑瘙癢減輕,連服5劑,症狀完全消失。


  • 按:


“癢為痛之漸”氣陽虛損,鼓動無力,血行瘀滯,肌膚失養,故見皮膚瘙癢,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以衛外,桃仁、紅花等活血祛瘀。藥後氣行血暢,肌膚得以充養,瘙癢等症痊癒。


3、補氣化瘀治心痛

孫某某,男,58歲。


糖尿病史3a近日心前區陣發性疼痛、胸悶,輕微活動後症狀明顯加劇。因家事生氣而致劇烈心前區疼痛,頭冒汗,呼吸氣喘。


入院時心率94次/min,節律齊,兩肺底有少量溼性羅音,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澀。心電圖提示:V₁-V₃呈QS型,ST段抬高Q0.05mv,aVL、V₁、V₂的T波倒置,診斷前間壁心肌梗塞。


中醫診斷為真心痛。用《醫林改錯》中的血府逐瘀湯化裁:

黃芪30g,當歸10g,丹參10g,桃仁12g,紅花6g,桔梗10g,瓜蔞10g,枳實6g。每日1劑。


另0.9%NS250ml,加複方丹參注射液20ml,靜滴,1次/d。

治療3d後胸痛、胸悶逐漸減輕,呼吸逐漸平穩,心肺(-)。


用上方稍作化裁治療半年後,諸症消失,安全渡過急性心梗期,並恢復正常上班。後多次複查心電圖示:抬高的ST逐漸恢復正常,倒置的T波逐漸變成先負後正。


  • 按:


心主血脈,脈為血養,血循脈道,循環全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此患者氣虛氣滯而血瘀,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影響到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正如《醫林改錯》所說:

“元氣既虛而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方中黃芪補氣治虛,枳實、桔梗理氣,當歸、丹參養血活血,桃仁、紅花化瘀,補氣之中有行氣,使補氣不氣壅,養血之中又化瘀,使化瘀不傷正;攝氣於脈中,血載氣以行,所以服藥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調中化瘀治洩瀉

楊某某,女,36歲。


大便溏瀉,日4-5次已10餘年,伴左下腹部陣發性隱痛,神疲乏力。平時服土黴素後大便次數減少,停藥後病情依然如故。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病機分析:病程日久,正氣已虛。患者左下腹部隱痛,痛雖不甚,但痛有定處,此乃血瘀所致。選用《醫林改錯》中的止瀉調中湯化裁:

黃芪15g,黨參15g,白朮10g,當歸10g,白芍10g,甘草10g,紅花10g,乾薑10g。


每日1劑,煎2次,各取汁150ml,分2次早晚點滴灌腸。

治療15d,溏瀉、腹痛消失,大便成形,隨訪10餘年未發。


  • 按:


止瀉調中湯是《醫林改錯》中治療痙後洩瀉的方劑,此方有補氣、溫中、化瘀止瀉的功效。方中重用黃芪、黨參,意在增強益氣調中的作用,當歸、紅花活血化瘀,乾薑溫中。


筆者改變習慣給藥途徑,用點滴灌腸的方法,使藥力直達病所,充分發揮藥效,所以治療15d後竟獲痊癒。


5、疏肝化瘀以治癲

胡某某,女,25歲。


情場失意之後,整天關窗閉戶,悶悶不樂,羞於見人,納差,形體消瘦,表情淡漠,問之不答,與家人亦無言語,歷時半年,曾服用疏肝解鬱等方藥30餘劑無效,經精神病醫院診斷為精神憂鬱症


因患者拒服西藥而返回本院治療。入院時症狀如上述,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證屬肝鬱血瘀之癲證。


選用《醫林改錯》中的癲狂夢醒湯化裁:

柴胡6g,香附10g,赤芍10g,法半夏6g,黃連10g,桃仁30g,當歸10g,朱茯神10g,陳皮5g,木通10g。

日1劑,連服3d,患者精神面貌明顯好轉,開始與家人說話,回答醫生提問,繼服10劑,諸症狀明顯好轉,再用逍遙散化裁善後1個月,即能夠正常上班工作。隨訪1a未發。


  • 按:


此患者入院時無明顯血瘀症狀,而是一派肝鬱表現,但服疏肝劑無效,究其原因是肝鬱太甚,瘀血內生,加上發病已有半年,瘀期深長


所以選用此方時,重用桃仁30g,意在疏肝化瘀,鬱瘀同治以抗癲,如果再一味地去疏肝解鬱,而忽視其瘀血的情況,則不會有如此之奇效。王清任在原方中桃仁劑量也重達24g,足以說明他化瘀理論的深厚功底和實用價值。



版權聲明
•文章摘自《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97年丨作者/辜小恆薦稿、責編/居業丨排版/十三丨校對/小賈。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