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脅滿悶、懊惱不舒,服“小柴胡合梔子豉湯”後大吐痰涏酸水

胸脅滿悶、懊惱不舒,服“小柴胡合梔子豉湯”後大吐痰涏酸水

中醫書友會
第364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則醫案有兩個值得學習的點。一是開方應該按經方方證相應還是顧及體質?“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本案可以理解為痰溼體質是痼疾,柴胡證是新病,所以應先解柴胡證。二是梔子豉湯的運用體會,這個柴胡證誤治後出現了典型的“反覆顛倒,心中懊惱”,平常不容易見到,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理解邪陷胸膈,而梔子豉湯又是如何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導讀/依伊)

—本文約1400字,預計閱讀3鍾—

梔子豉湯類的臨床運用之案例一則

作者/俞長榮

簡介:俞長榮,1919-2003,福建永泰人,教授,中醫內科專家。祖輩五代行醫,父親俞曉峰擅長內、婦科,精通《傷寒論》。俞幼承庭訓,13歲起隨父習醫,25歲獨立開業。


1957年起,先後擔任福建省中醫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中醫師、主任中醫師、編輯室主任、文獻研究室主任、《福建中醫藥》雜誌主編、福建中醫學院教師、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醫學院院長。對《傷寒論》頗有研究,著有《傷寒論匯要分析》(修訂新版)《俞長榮論醫集》等著作,撰有《傷寒論精華在於診治大法》等多篇學術論文。


梔子豉湯方後有“得吐者,止後服”記載。從前注家有認為本方是湧吐劑者(如柯韻伯),亦有認為汗吐下後豈有復吐之理,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乃傳誤(此方)為湧吐方云云(如張錫駒、張隱庵)。

按理論而言,二張等之見甚合,但從臨床所見,本湯有時確有湧吐作用,但並非必然現象而已。設病人邪陷胸隔,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服本湯得吐者,往往能使邪隨吐而出,病競因之獲意。

  • 病案

一九五二年六月,赤錫鄉方×,患病二三日,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脈弦,少陽證畢呈。我擬小柴胡湯與服。方某原籍福州,受“柴胡發散”俗說影向頗深,一見此方,顧慮重重。謂我是經方派,用藥不適合福州人體質,遂另請他醫診治。


醫斷為暑邪挾溼症,用苓、夏、蔻、青蒿、果仁、樸花、竹茹、苡米、蘆根…之類加減。服藥三劑,寒熱雖有稍減,但心煩更甚,而至欲吐又不得吐,錘胸揭衣,坐臥非是。《傷寒論》所謂“反覆顛倒”在他身上表現十分典型。


至第四日(即服用前醫第三劑藥後,此時醫已辭去),又請我診治:但又怕我用傷寒方,故一再叮嚀,他素有痰溼症,前醫診斷尚合,惜用藥較輕,要我照前方略予加減。


診其脈仍弦且稍大,寒熱往來尚未解除,而最難忍受者是胸脅滿悶,膈間懊惱不舒,難以名狀。我以此病乃梔子豉與小柴胡湯證合併證。非小柴胡湯不能解其半表半里之邪,非梔子豉不能除其心中懊惱(病人自稱膈間);但病者卻不願服傷寒湯方。


為更快解除病者疾苦,我不得不施“瞞天過海”之計(因系至交,故敢如此放肆)。我擬溫膽湯加荷葉、白蔻、扁豆花一方,而實際給藥是小柴胡湯去參、夏、大棗合梔子豉湯(因我開設診所,自行配藥)。


處方

香豉三錢,生梔子二錢,北柴胡二錢,黃芩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去人參、大棗,為恐其戀邪;去半夏,因此證非降逆所能解決,去之,還可發揮梔子豉輕宣作用。


並囑咐家屬,病者服藥後若引吐,可讓其吐盡勿懼。

病者服藥只十幾分鍾,果然大吐。吐出物除食物殘渣外,大半是痰涎酸水,吐後胸中覺舒。且因大吐之際兼發微汗,寒熱症狀也因而解除。次日,我才對其道明真相。

推薦閱讀

每天背1首方歌:解虛煩的梔子豉湯
每天背1首方歌:治療“勞復”的枳實梔子豉湯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傷寒論匯要分析 修訂本作者/俞長榮薦稿、責編/居業丨排版/十三丨校對/於洋。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