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某,女,48歲,2009年3月19日初診。
主訴:反酸伴胃中痞滿1年餘。
患者1年多前出現反酸,飲食稍有不適則出現嚴重反酸,食管至胃脘部胸骨後燒灼難耐,曾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多處求診無效。平日食用生冷、油膩食物則腹瀉。
現反酸,納呆,飯後胃脘痞脹,有時噯氣,胸骨後燒灼痛,手腳冰涼,腰痠痛,眠差,多夢,醒後難入睡。舌淡微胖有齒痕,苔白膩,脈偏沉細弦。
診斷:吐酸。
辨證:脾陽不足,痰濁壅滯。
治法:益氣溫中,健脾降逆,燥溼化痰。
處方:黃芪20g,桂枝20g,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浙貝母10g,海螵蛸15g,煅瓦楞子30g(先煎),陳皮12g,木香6g,厚朴9g,生薑3片,紅棗3枚。
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偶有反酸,肢體怕涼好轉,納食增加,腹脹痞滿緩解,仍睡眠欠安夢多,舌暗淡苔厚。上方加夜交藤30g,合歡皮10g,改生薑為乾薑6g。繼服7劑。
三診:諸症好轉,自覺有時頭重、頭昏,加石菖蒲6g。繼服7劑。
四診:諸症均明顯改善,繼服7劑,鞏固療效。
患者以胃中痞滿反酸為主訴,既有胃怕涼、腹瀉症狀,又有腰背痠痛、手足涼、眠差等症狀。考慮為中焦虛寒,氣血化生不足,四末不得濡養而手足涼,病久脾腎陽虛而致腰背怕冷痠痛,脾氣虛弱不任穀物而致進食生冷、油膩則腹瀉。
患者適值更年期階段,半百而陽氣自衰,七七則天癸絕而陰血內虧,肝氣不得約束,上衝腦髓則眩暈、失眠、多夢。
治以溫中健脾,柔肝緩急,制酸止痛。方選黃芪建中湯健脾胃,溫分肉,散寒而厚腸胃,柔肝而平衝逆,在脾胃虛寒之消化道疾病中常用。烏貝散配煅瓦楞子味甘、鹹,性平,能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為治療胃痛吐酸之要藥。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能中和胃酸,起到制酸止痛作用,為治標之用。
張某,女,61歲,2008年1月12日初診。
主訴:吐酸伴胸骨後燒灼痛兩個月。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陣發胃脘部脹滿、堵悶感。患者兩個月前因飲食不規律,生氣後出現吐酸,可以忍受,未曾治療,後症狀逐漸加重,且伴胸骨後燒灼痛。
現患者吐酸,胸骨後燒灼痛,食後及夜間加重,胃脘脹滿、堵悶,噯氣頻作,伴口苦,納呆,大便偏幹、日行1次。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診斷:吐酸(胃食管反流病)。
辨證:肝胃不和,溼熱中阻。
治法:疏肝和胃,清熱化溼。
處方:柴胡10g,鬱金20g,川芎9g,白芍30g,茯苓15g,白朮6g,浙貝母10g,煅瓦楞子20g(先煎),黃連10g,瓜蔞皮10g,法半夏12g,枳實15g,川厚朴12g,紫蘇梗15g,萊菔子15g。
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後患者胸骨後燒灼痛、胃脘痞悶減輕,納食增加,仍有時口苦、吐酸,大便可、一日一行,小便調,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上方加丹參15g,陳皮6g,竹茹9g,檳榔15g,茵陳15g。繼服7劑。
三診:患者吐酸、胸骨後燒灼痛、胃脘痞悶、噯氣等症狀均明顯減輕,口苦亦減輕,納增,寐安,大便稀、一日一行,小便調,舌紅,苔薄膩,脈弦細。上方繼服7劑。
四診:症狀基本消失。舌淡,苔薄白。去茵陳,繼用14劑。
囑按時服藥,清淡飲食,忌辛辣、生冷、刺激之品,忌濃茶、咖啡,暢情志。減少持重、彎腰等動作,勿穿緊身衣褲。必要時,睡眠抬高床頭15cm,睡前3小時勿進食。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現為反酸、胸骨後燒灼感,屬中醫學“吐酸”“燒心”等範疇。《靈樞·四時氣》記載:“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由此而知,本病病位在食管、胃,並與肝、膽、脾密切相關。
臨床當中辨證多屬膽胃痰熱互結證,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之品,或菸酒無度助溼生熱,情志不暢致氣機鬱結,痰結氣阻,食管不利,胃氣不降,甚至上逆而發。本病病程長,纏綿難愈且容易反覆。在治療過程中要注重生活、飲食習慣,正所謂“三分治,七分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