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漂亮裙子出門,我媽罵我像妓女”

“穿漂亮裙子出門,我媽罵我像妓女”

來源 | 她刊(ID:iiiher)


“有一對不掃興的父母,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最近,她姐的社交平臺快被這個話題刷屏了。

這個話題下,有個女孩的視頻格外引人注意。

大晚上和媽媽去買冰棍,媽媽不會挑剔,而是會小聲說揹著你爸爸吃;和父母分享好喝的奶茶,爸爸會笑眯眯說一句好喝;化了奇奇怪怪的妝,他們會說真好看;擠在小桌子上吃飯,也可以開開心心。

圖源:網絡

明明只是最普通不過的日常,但卻獲得了三百多萬的點贊。

三十多萬條評論裡,大部分網友都說,沒體驗過不掃興的父母,只聽過父母說掃興的話。最讓人難過的一條評論是:“對不起,這裡面的每一幕換做我媽我都會捱罵。”

大到學習考試,小到吃飯旅遊,中國式爸媽,似乎天然習得了一套給孩子掃興的話術,把潑冷水這件事寫進DNA。

於是,許許多多的成年人們,開始去別人的幸福裡尋找救贖。

從視頻裡可以看到女孩家境算不得優越,一家人擠在小出租屋裡。

但她擁有完全不掃興、陪她一起快樂的父母,再普通的日常也能品出滿滿的幸福,打地鋪也樂樂呵呵。

沒體驗過不掃興父母的廣大網友們在評論區酸成了檸檬精。

“假的假的,我要鬧了!”

“刷著刷著手機,眼淚落下來……”

“我像陰溝裡的老鼠在窺探你的幸福。”

“這就是科幻般的親情嗎?”

“快說這是什麼電影的宣傳片?好羨慕的世界觀啊。”


有人表示這題我會:

大晚上買冰棍,爸媽加入是不可能加入的,他們只會瓢潑一盆冷水:

“別老吃這些冰的,對胃不好!你自己吃吧,我不要。”

化了奇奇怪怪的妝不會想著給爸媽看,他們不僅不會被逗笑,反而覺得丟臉:

“臉上畫的什麼鬼畫符,快去洗掉!”

奶茶是喝不慣的,“裡面全是色素,喝多了致癌,別老吃垃圾食品,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下館子吃飯更是要命,“外面洗不乾淨,全是味精味,又亂花錢,不如在家做飯來得健康又實惠……”

評論下面網友紛紛附和:“快別說了,報我身份證得了唄”“代了代了,已經在窒息了”“全國統一話術的爸媽”。
是啊,父母們彷彿學過同一本《掃興回應大全》,總能輕描淡寫找到最打擊你的語言,37度的嘴說出零下五十度的話。
“吃頓火鍋開開心心給媽媽分享,結果親媽發來自己中午吃的辣椒醬拌飯的照片說,三塊錢吃的飽飽的。”
“跟朋友去吃韓式烤肉,我爸說,你真會享受我都沒吃過,後來請他去吃,他吃了幾口說,還不如去吃一碗麵。。。”
“出去旅遊給他們分享好天氣和上飛機時候的激動心情,他們回覆道,你過的富人生活,爹孃過的地獄生活。”
同款分享旅行的快樂:“去青島玩給爸媽發美景,他們冷不丁來句,你覺得你在外面旅遊很牛嗎?”
“618我給媽咪買了件新衣服,她說我亂買,花這個錢還不如給她找一個女婿。端午三天都在催我怎麼還不結婚。”
“去矯正牙齒,挨痛的是我,出錢的是我,花時間的也是我,結果還被罵浪費錢,浪費時間,已經被咽得不想說話了。”
“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不吃苦,孩子開心的時候最會掃興了……我花4塊5吃個早餐,我爸說,嗯,比我花得多。”
“成績不好出去散心,我爸說,養你不如養條狗。”
“孩子:媽,我學不下去了,感覺要跳樓了。媽媽:你帶手機去學校了?”
“閨蜜興致勃勃安排假期,她親媽說,你把我拉黑吧,我不想看你們開開心心過年。”
“發朋友圈曬春日,爸爸辣評,你還有時間浪??”
“無論我想做什麼事情,他們首先就是否定我,最後等到我不高興了,他們才來肯定。彷彿鬧這出全是我戲精。”
“美美化個妝出門,我爸說我妖精妖怪。”
“穿個漂亮裙子,我媽說我穿得像是去做雞。”

“洗完臉沒擦乾被罵水性楊花,關鍵是我是男的,被爸媽罵水性楊花?”
《還不如》《不好玩》《不健康》《太幼稚》《太脆弱》《特意為了你》《高考完幹啥都行》《大學白讀了》《我不是不讓你去》《你工資很高嗎》……
這些名言隨便一句都令人窒息,隨時隨地喜提傷心事,於是這群失望了太多次的小孩決定:
“所以我已經不在家裡住了。”
“後來我都不愛跟他們分享了。”
“索性什麼都不跟他們講,不抱希望就不會受傷。”
其實我們也能理解父母的心態,他們經歷過真實的匱乏,那種刻骨銘心的不安全依舊籠罩著他們接下來的生活。
無法體會簡單的快樂,而是要“居安思危”。
所以享受開心是罪惡的,應時刻告誡孩子拾起“吃苦耐勞”的品質;而且感到滿足是不道德,要隨時記得“保持謙遜,不要飄了”。
“開心的時候警告你還有問題12345,難過的時候提醒你不要忘了問題678910……”
這樣彆扭的心態世代相傳,於是乎,東亞小孩的成長充滿了緊張與小心翼翼。
鬆弛感是我們一輩子都羨慕不來的東西,“長大後才知道一個碗不過幾塊錢”“原來摔壞東西是可以不被責罵的”。
當然我們也有對付掃興父母的方式,譬如忍無可忍發一場大瘋,譬如每次指出他們的掃興,提前預防。
確實有很多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掃興體質,只是“知道錯了,下次還來”。
最可怕的是有的父母掃興卻不自知,被指出後還要死死捍衛長輩的權力與尊嚴,要用更加正確的話術讓小孩繼續臣服。
之前上熱搜的一個短視頻就看得人心驚。
是母親自己拍的視頻,在今年母親節,兒子買回來一大束花祝媽媽節日快樂,結果這位母親反而生了一場大氣。
“一點都不實用的東西,過兩天就要扔掉”,媽媽不但不領兒子的心意,還逼著他去把花退掉。兒子真的乖乖去退了花,回來時委屈地抹眼淚。
媽媽沒有作罷,更過分的是她把正在抹眼淚的兒子拍成視頻放在網上尋求認同,她繼續輸出“我做得真的不對嗎?”“接受的人開心才是真真正正的好禮物”。
從頭到尾小孩沒有為自己說話的餘地。
他已經服從媽媽的旨意退了花,心情已然很不好受了,媽媽沒有意識自己傷了孩子的心,還要繼續羞辱小孩,將鏡頭對準他。
這從來沒有平等的對話,而是權力的展演。
還有一個14歲小女孩在暑假期間為母親做一頓飯,她精心準備了四菜一湯,還貼心附上餐後水果。

結果媽媽沒給個好臉色,反而帶著訓斥拍視頻發到網上:“怎麼,你是要我表揚你嗎?”“中午做這麼多,我們怎麼吃得完?”
她完全無法承接女兒的心意,同時還充滿惡意地把女兒的禮物曲解為女兒邀功。
視頻引發了全網的憤怒,媽媽非但不反思自己,而是繼續在直播中還擊,倒不敢直接回擊網友,而是繼續指著女兒幾連問:
“昨天中午的菜做多了,你有意見嗎?網友意見很大,說我不配做媽媽,你說我配不配做你媽媽?從小帶著兩個女兒拉扯大,卻被罵不配當媽媽,憑什麼?”
圖源:新浪微博
我想這兩個分享視頻的媽媽其實內心底裡是有一絲小驕傲的,不然也不會發視頻炫耀孩子的心意,但她們從未學會如何用正向的情感表達愛意。
反而“打是親罵是愛”,很多父母只會用負面的責備、否定的態度對待小孩,最後就呈現出這代父母特有的“對內嫌棄,對外炫耀”的扭曲狀態。
還有個媽媽在小紅書上分享十幾歲女兒的現狀,他們已經移民去了國外,女兒想當演員,媽媽本來以為女兒是說著玩兒的,沒想到她認真地在美劇裡跑龍套。
孩子能去演美劇,無論角色大小都是令人感到驕傲的事,但這個媽媽分享完之後還得潑一句冷水“看了下美劇評分很低,沒想到這麼爛的劇還要拍第二季”。
網友評論,東亞父母走到哪兒都一樣,又要嫌棄(對內)又要炫耀(對外)。
華裔脫口秀演員梁嬌穎,把自己的媽媽請到播客上就是想告訴她,“媽媽你知道嗎,我這樣的膚色和厚嘴唇在國外其實被認為是美的!”
結果這位慈眉善目、舉止優雅的媽媽全程反駁、不斷重複:“不可能,你覺得你還是美女啦?我覺得你長得很醜啊,那個豬拱嘴……”
這個視頻引起外網無數人震驚,他們不能想象親生父母怎麼能夠對孩子說出如此狠毒的話。
其實中國小孩還蠻熟悉類似話術的,這個視頻標題就叫做《給外國人來一點東亞震撼》。

在掃興中長大的孩子們,曾以為這種狀態是正常的,是所有人都這樣的。但隨著他們長大成人,見到了那些真正的愛,才陡然醒悟:
原來我們一直缺乏被愛的事實認知,我們總是在有代價的愛裡彼此為難。
前段時間,有條帖子讓不少網友破防了。
一個女孩寫下自己和男友不同的成長軌跡,她說:“原來真的有人是能夠快樂的。”
一條條細碎的生活小記與微小的情緒差距,照應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男友不會覺得虧欠父母,父母也不會干涉他的生活,彼此都很獨立,很有界限。而她每個月給父母打錢,買很貴重的禮物,一遍遍向父母求一個肯定。
最令她姐印象深刻的,是兩個人接收到的不同的死亡教育。
男友的外公去世時,他和媽媽通話,媽媽在最後說:“這都是人生很正常的事,你要自己好好的,不用掛念我。”
女孩的爸爸生病做手術時瞞著她,卻又在某次爭吵時擺出自己身上的疤:“你只知道自私地過好你自己的生活,我們就算死在街上你也不會在乎。”
這些話,像極了每一個擰巴的父母。
他們的確拼盡全力給了孩子愛,也在內心深處希望孩子幸福,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是在期待回報。
每一個掃興的父母,大概都有這樣的心理活動:“我對你這麼好/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能不孝順我呢?”
東亞教育總是把孝順與馴服擺在第一位,要感恩,要回報,要吃苦。
圖源:網絡
但這些愛統統都有代價,也因為被愛得苦大仇深,所以我們總是戰戰兢兢,每過得舒服一點,就擔心是不是自己太自私。
熬到最後,付出變成了計量單位,愛與被愛成了需要證明的命題,“掃興”也成了人生常態。
女孩在最後寫:

「從前我以為世界上的人都很苦,苦是常態,快樂是虛妄的,短暫的,安逸的,享樂的,可恥的。愛就算是刺痛我,但只要那本質是愛,如何表達並不重要,好像一段關係裡必須有傷害才是羈絆,才是愛。……世界上真的有人被很輕盈地愛著,沒有什麼很沉重的負擔,不需要有什麼很深的羈絆,不需要有什麼一旦回憶起來無論過了多少年還是會忍不住想要落淚的事情,不需要一直努力地去證明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互聯網上關於東亞家庭教育議題的討論已經翻過幾個版本,但這似乎是第一次對人們造成如此大的衝擊。
原來,好好相處可以是這麼簡單的事啊,原來我們可以被輕盈地愛,不必掃興,不必負累。
好在,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年輕人們,正在自己改變原生家庭的氛圍。
前段時間,有個打翻奶茶的孩子,成了廣大網友的羨慕對象。
面對“闖禍”的孩子,媽媽沒有責怪,第一句話說的是:“那你要少喝很多哦。”
圖源:網絡
後來,媽媽說:自己小時候就常常因為小事而被冷臉對待,她不希望孩子再在這種氛圍中長大。
圖源:網絡
媽媽安慰了她的孩子,也像是回過頭,安慰了曾經的自己。
我們無意指責那些掃興的爸媽,因為在那個人人奉行吃苦教育的年代,他們也度過了被打壓、被掃興的青春時代。他們也許不懂怎樣和孩子友好相處,也許還不擅長接受孩子的愛。
在那些漫長的壓抑裡,他們淋過了雨,卻還沒學會怎麼撐傘。
但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學會,我們可以讓“掃興”在這一代終止。
圖源:網絡
我們可以更愛自己一點,重新養育自己,重新滿足自己,花自己的錢買自己的快樂。我們也可以更愛孩子一點,剔除那些情緒化的尖刺,摒棄掉陰陽怪氣的表達,真誠而自然地講述愛,理解愛。
如果可以,再回過頭愛一愛曾經掃興的父母。
認真地告訴他們,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更快樂地活著,我們彼此誇獎彼此包容,不是因為孝順的規訓,不是因為功利的計算,更不是因為愧疚的不安。
只是因為我愛你們,我希望,我們好好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她刊(ID:iiiher)。轉載請聯繫她刊(ID:iiiher)授權。

獅子生活合作微信:yojiu0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