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作畫工具,你會想到什麼?是平頭刷、圓頭筆還是刮刀?是炭筆、馬克筆還是蠟筆?答案是“是,也不是”。都說藝術家的腦洞是世界上最不可控的力量,厭倦了傳統繪畫方式,他們會怎麼玩兒?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打開格局”,看看十種“特殊”的作畫工具。
煙霧
吉米·丁吉利安《Highboy and Ladder Back, Halfway Buried》,2011年
一聽到在煙燻瓶中作畫,你是不是立馬想起鼻菸壺?美國藝術家吉米·丁吉利安(Jim Dingilian)利用燃燒的蠟燭在瓶子中燻出富有層次感的黑色煙霧,然後用細小的鵝毛在瓶中繪製景物。煙燻配上玻璃瓶子使得刻畫物體變得細緻,並且空間感十足。
吉米在介紹一系列作品時提到,“空瓶中描繪的小型場景像某些神秘的郊區,裡面隱含著一些故事,或喜悅,或恐懼。作為藝術品,它們更像是各種各樣的沙漏,居住著暗淡的記憶。”
吉米·丁吉利安《Provisional Nighttime Approach》,2010年
克萊格·阿蘭《Prince》,2018年
原來人也可以被用來作畫嗎?美國藝術家克萊格·阿蘭(Craig Alan)在一棟大樓向下拍照時,發現樓下的人群似乎呈現出某種圖案,由此受到“以人為畫”的啟發。藝術家利用各種身穿不同顏色的人物拼湊出了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經典小丑形象,甚至還原到現實場景,組織人群並完成巨幅名人肖像。
克萊格·阿蘭《Why So Serious》,2019年
克萊格·阿蘭《David Bowie》,2019年
《LIFE》雜誌攝影師Gjon Mili拜訪畢加索,記錄下其用光作畫,1949年
後人經常會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來形容他多變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善於運用各種形式與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油畫、素描、版畫、雕塑、陶藝等。1949年,《LIFE》雜誌的攝影師讓畢加索觀看一組光繪畫作品:在黑暗的環境中拍攝光的運行軌跡。於是,畢加索立即被這種攝影形式所吸引,並激發出靈感,想到用這種技術把空氣作為畫布來創作。
正在作畫的畢加索
約安·洛塞爾《Les Jardins De Nuit》,2020年
法國傳統藝術家約安·洛塞爾(Yoann LosseI)經常會在其素描作品中加入金箔,他會在紙上畫好素描再貼金,並用刻刀雕刻圖案和紋理,最後再用水彩潤色。不同時段,金箔的反光會對畫面產生不同效果,金箔作畫不僅僅是奢侈,也產生美輪美奐的效果。
約安·洛塞爾《The Rise》,2018年
鹽
羅伯·費雷爾《Selena Quintanilla Perez》,2016年。
想不到鹽除了調味還能用來作畫吧?來自美國聖安東尼奧市的藝術家羅伯·費雷爾(Rob Ferrel)用鹽創造逼真的肖像畫,他把鹽倒在桌上,然後用刷子把鹽堆攤刷開,並根據想要的作品在桌上掃刷,最後用卡片紙清理多餘的鹽並修整線條。
羅伯繪製的Denise Matthews
掃把
漢斯·哈同《Vinylique on canvas》,130×81cm,1965年
抽象藝術帶給大眾的印象無非是線條、色塊與噴濺。那麼簡單的油畫筆就夠了嗎?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告訴我們,這遠遠不夠,而且無數想不到的工具也可以用來作畫——包括掃把。漢斯·哈同曾參軍上前線抗擊過納粹德國,但不幸負傷,被迫截肢。他前期的作品大多表達著戰爭的苦難與反抗,畫面上雜亂無章、奇特的、相互糾纏的線條,就是用掃把繪製而成。
漢斯·哈同《Vinilyque on canvas》,180×111cm,1964年
圖釘
韓國藝術家Ran Hwang與其作品《Buddha Camp》,2006年
在藝術家眼裡,一切皆藝術,他們總能為平凡的事物注入無限生命力。韓國藝術家Ran Hwang的創作工具是我們日常所見的圖釘。她會拿著一把沉甸甸的小錘,把圖釘一枚一枚地敲進牆壁裡,以圖釘為點陣在牆上作出雋永畫卷。近看,每一枚圖釘都是獨立的生命,傲立於畫卷的每個角落,就像我們每個人獨立行走於人世間一樣。遠觀每幅作品,都錯落有致、獨具匠心,凝聚成它特有的生命力。
Ran Hwang《First Wind》,210×360cm,2015年
Ran Hwang《East Palace》,150×300cm,2011年
嘴唇
艾利克斯·弗雷澤用嘴唇繪製她最喜歡的藝術家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
艾利克斯·弗雷澤的畫作以及其五顏六色的口紅
以唇作畫,要耗費大概兩隻口紅,創作時間大概兩週左右,這樣相對漫長的創作時間經常會使艾利克斯的唇部受損。因此,其作畫方式也曾遭遇批評,但她認為藝術是主觀的,也不期望自己的作品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歡。最重要的是,她認為自己找到了最適合的表達方式,並能夠快樂地享受藝術創作。
觀者細看能看到嘴唇的紋理以及反覆疊加而成的虛化感
馬爾克·哈伊斯曼《愛因斯坦》(Einstein),2013年
即便普通平常如膠帶,只要花心思,也能成為美不勝收的藝術。烏克蘭藝術家馬爾克·哈伊斯曼(Mark Khaisman)利用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凡的材料——棕色包裝膠帶,創造了膠帶藝術。他在創作這些作品前通常會先將畫布固定在燈箱上,然後通過膠帶的半透明這一特性來“重疊”出層次,並以改變膠帶的層數來變換色調。哈伊斯曼曾在採訪中提到,他一直在追求作品的迷濛美感,棕色膠帶本身的色調又使整個作品帶著天然的朦朧復古風,高貴而典雅。
馬爾克·哈伊斯曼《Bond Kiss》,2013年
激光
羅伯特·塞德爾《Magnitude》,2015年
激光,使人首先想到科學,因為它是科學高速發展的產物。激光與繪畫的結合,則像是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格格不入卻又往往使人為它所展現的美和藝術感染力所傾倒。
德國藝術家羅伯特·塞德爾(Robert Seidel)擅長刻畫細節,他經常將抽象的幾何圖形與有機形象結合,並不斷注入新的元素以重新詮釋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和思考。他在2015年參加Epicenter Projects時創作了以激光完成的系列繪畫《Magnitude》,描繪了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山地(San Andreas Fault)的地形。通過激光將光、空間和藝術融合為一,該斷層被重新定義為一個藝術視覺奇觀。
羅伯特·塞德爾《Magnitude》,2015年
“腦洞”可謂促使人類進步的一大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不知道以上十種層出不窮的作畫方式會不會引起你的興趣?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妨發揮想象力,發掘出更多的“作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