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並不是理由,淺析智能手錶的無線充電難題

“貴”並不是理由,淺析智能手錶的無線充電難題

眾所周知,如今在智能手機行業裡,除了極少數格外注重“超輕薄”的產品外,無線充電幾乎已經成為了所有旗艦機型的標配功能。

在行業規範早已限制了無線充電最高功率的背景下,這種“標配”很顯然沒有多少炫技的成分,而更像是一種迎合目標消費群體“大而全”需求,基於“其他品牌都有了、我也不能落後”思想的市場競爭結果。

當然,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無線充電或許並沒有有線充電那麼快,但它確實用起來更“優雅”,在實際使用中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線纜的牽絆。但也正因如此,這就不禁會令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對於那些同樣代表著各品牌頂級技術和形象、最貴的智能手錶產品來說,為什麼它們之中不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比例,往往就要高得多呢?

首先,既然已經說了前提是“各品牌最貴的智能手錶”,那麼基本上就已經排除了成本方面的原因。畢竟智能手錶的體積和電池容量就那麼大,它不需要很大的無線充電線圈、也用不上很高的充電功率。所以再好的智能手錶所對應的無線充電功能成本,顯然幾乎是一定要低於手機的。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當前哪怕是隨便一款支持無線充電功能、較為新款的手機,其“無線充電”部分的硬件成本,都一定會比同期高端智能手錶裡的無線充電模塊成本高得多。

但也正因為智能手錶的體積小、內部空間更緊湊,所以就帶來了一種可能性,即部分廠商可能單純是為了讓手錶中能塞進更大一點點(可能就大那麼50到100mAh)的電池,而選擇不搭載無線充電功能。畢竟無線充電必須要在內部增加線圈進行能量感應,所以它就會顯著佔用手錶的內部空間,從而可能擠佔電池容量。

其次從智能手錶本身的功能設計來說,也存在為了實現某些其他功能,而不得不取消無線充電的可能性。這裡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主打高度三防特性的“航空表”、“航海表”,它們為了實現表體更優秀的耐久度,而使用了全金屬的錶殼設計。但很顯然,金屬外殼本就與無線充電功能“互斥”,所以當看到這些售價甚至高達五位數的智能手錶還在通過觸點來充電,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造成功能互斥的因素也並不一定源自錶殼本身的材質,還可能是源自手錶底部的一些特殊功能模塊,比如尺寸過大的心電圖電極。請注意,我們並不是說ECG心電測量功能在智能手錶上,就一定就會造成表體不兼容無線充電,因為有的產品會採用取巧的設計來規避。比如將ECG電極的面積縮小、集中在表底的中心部分,然後將無線充電線圈中間做出較大的“鏤空”,從而避開電極區域,讓無線充電感應位置位於手錶底部的外圈,這樣其實就能實現兩者的共存。

但如此一來就會帶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中間存在巨大“鏤空”的線圈,實際的感應面積會變小,從而直接降低了充電的能量轉換效率。以結果來說,這樣的智能手錶雖然看似功能“全面”了,但是充電速度可能會大打折扣。

而且由於無線充電線圈比常規產品要“窄”,也提高了充電時位置擺放精確度的要求。有時候如果只是隨手一放,那麼手錶就可能看似進入了充電模式,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對準充電器裡的線圈位置。最終造成“充了很長時間,電量卻不見漲”的情況,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困惑和麻煩。

正因如此,大家會發現在那些帶有心電圖功能的高端智能手錶裡,選擇放棄無線充電的反而並不在少數。畢竟採用磁吸固定的有線觸點充電雖然存在著不能廣泛兼容第三方充電器、不能直接用手機無線反充等問題,但它可以讓充電器與手錶的接觸更牢固、有效避免充電失敗的尷尬。

而且觸點式充電不存在電-磁-電的能量感應轉換過程,轉化率要高得多,這也就意味著,採用有線觸點充電不僅可以讓手錶充電速度更快,還有望顯著降低充電過程中表殼背部的熱量積累。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就算手錶用無線充電看起來再怎麼“炫酷”,但當你拿起剛充完電的手錶往手腕上一戴的時候,那顯著到發燙的錶殼顯然還是會經常提醒你,它似乎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般“貼心”、那麼高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Redmi Note13 Pro+首發評測:高端體驗大眾化

體驗進步巨大的這款新機,或將引發新一輪行業競爭。

造芯、自研系統和手機,蔚來交出年度“科技答卷”

NIOPhone的底層邏輯,並不只是一款智能手機那麼簡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