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目眩暈、經常耳鳴,這些難纏的症狀給不少人帶來了困擾,若是遇到工作、學習緊張繁忙的時期,症狀就更容易加重。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為治療本病提供了新思路,他重視補益脾胃元氣,兼以祛風逐痰,並創制經典名方——半夏白朮天麻湯,臨床療效頗佳。
半夏白朮天麻湯
李東垣的半夏白朮天麻湯證,以脾胃元氣虛為本,故以人參、黃芪、白朮補益元氣,健脾升清。中土培固,則痰飲不生,肝風不起。全方標本兼顧,降痰飲、消積滯、平肝風以治標,兼用補中氣、升清陽以固根本,故為治療太陰痰厥頭痛的代表方。
辨證要點
1.脾胃元氣虛:病程長,面色萎黃,納差,疲倦乏力,嗜睡,氣短喘促,不欲言等。
2.痰飲停聚:痰多黏稠,噁心嘔吐,嘔吐痰涎或清水,胸悶心悸,舌苔膩等。
3.肝風內動:陣發性的眩暈,口眼喎斜,頭重腳輕,肢體震顫,顛頂痛,言語謇澀,手足震顫等。
醫案一
王某,男,45歲。2016年7月7日初診。
問診:長期眩暈,嘔吐食物、痰涎,右耳耳鳴,每年七八月份發作頻繁,勞累後易發作,喝糖水後可緩解。急躁易怒,容易出汗。頸後及兩肩脹痛不適,頭沉重而悶。眠差,夢多早醒。腹脹,矢氣後緩解。高血壓,診室血壓未記錄。
脈診:右關弦細,重取無力。左關沉弦細,重取無力。
望診:舌淡紅、胖大,苔薄膩。面紅明潤。
辨證分析:
1.患者右關弦細無力,長期眩暈,嘔吐痰涎,頭沉重而悶,此為脾胃氣弱、痰溼內生,風痰上擾之證(半夏白朮天麻湯證,清震湯證)。
2.左關沉細弦無力,面紅易怒,肩頸脹痛,眠差早醒,腹脹、矢氣較多,為肝失所養、肝氣不舒,木來克土之象,當疏肝開鬱,養血健脾(逍遙散證)。
3.目前既有脾虛風痰上擾,又有血虛肝鬱乘脾,肝脾兩經俱病,恐過用補氣藥而助肝火,故選程氏半夏白朮天麻湯,療效不佳再改東垣方出入。
擬方:逍遙散合半夏白朮天麻湯合清震湯加味。
柴胡6g,薄荷6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0g,蒼朮10g,澤瀉10g,姜半夏15g,天麻10g,陳皮5g,荷葉10g,升麻6g,梔子10g,淡豆豉15g,生薑10g,炙甘草6g
7劑,顆粒劑,日1劑,分兩次服。
結果:服完7劑,自覺眩暈明顯緩解,耳鳴未作,家庭血壓控制在120/80mmHg左右,便以此方加減治療一個月。
2016年8月23日就診:近期因勞累而右耳鳴加重,夜寐不佳、夢多,時有口乾口苦,服前方始覺頭昏腦漲。
脈診:
左關細弦偏沉偏緩較有力、寸沉偏澀弱、尺沉細弦較有力。
右脈寸細滑、關滑、尺沉較有力。
望診:舌淡紅胖大,苔薄白邊有齒印,舌下稍瘀。
辨證分析:尺脈沉弦,勞累後耳鳴,夜寐不佳,為肝腎虧虛而陽浮。右關脈滑,耳鳴,頭昏腦漲為風痰上擾。肝腎陰虛為本,風痰上擾為標,前方逍遙散中之柴、姜總歸性燥傷陰,故改用杞、菊、二至,增補益肝腎之功。
擬方:杞菊地黃湯、半夏白朮天麻湯、二至丸。
熟地黃30g,山萸肉15g,山藥15g,枸杞子30g,菊花15g,天麻15g,白蒺藜15g,女貞子20g,旱蓮草15g,姜半夏10g,陳皮5g,茯苓15g,炙甘草6g,生白朮10g,生白芍15g,川芎10g
14劑,顆粒劑,日1劑,分2次服。
結果:服藥後,患者頭昏明顯緩解,精神改善,家庭自測血壓控制在120/80mmHg以下,便繼續在我處治療。
醫案二
於某,女,48歲。2019年1月2日就診。
病史:①高血壓;②耳鳴;③甲狀腺結節;④過敏性鼻炎;⑤蕁麻疹。
問診:口渴欲飲,身癢,鼻癢多噴嚏,大便可,小便無力,尿頻量少,頭暈,偶爾天旋地轉,甚則暈厥,右耳鳴聲大,口乾苦,偶有心慌,月經量可,色黑有血塊,前幾次予春澤湯、益氣聰明湯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的症狀緩解,餘症同前。追訴病史,2012年左右因教育孩子生氣後出現右耳耳鳴,似血流衝擊聲,晝夜均有,晨起為重,按壓右側頸動脈則耳鳴消失,頸動脈超聲檢查未見異常。
脈診:左脈小弦沉有力,按之芤。右脈弦滑小有力,偏沉。
望診:舌淡紅,邊齒印,苔白膩潤;頭髮白。
腹診:陰性。
辨證分析:
1.患者耳鳴多年,左脈小弦沉有力,按之芤,血壓高,頭髮白,為肝腎陰虛,陰虛於下,陽亢於上(杞菊地黃丸證)。
2.右脈弦滑小有力,舌淡紅,苔白膩潤,邊有齒印,頭暈,偶爾天旋地轉,甚則暈厥,提示痰飲內生,風痰上擾(半夏白朮天麻湯證)。
擬方:杞菊地黃丸合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枸杞子30g,菊花15g,熟地黃30g,山萸肉15g,山藥15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朮10g,茯苓10g,澤瀉10g,姜半夏15g,天麻15g,葛根30g,生牡蠣20g,炒杜仲15g
7劑,顆粒劑,日1劑,分2次服。
結果:患者自述頭暈、耳鳴自服藥起逐日緩解,服完後耳鳴聲音已很微弱。繼續守前方治療一段時間,耳鳴基本消失,頭暈緩解,隨訪未復發。
條分縷析學傷寒
《條分縷析太陰病:餘秋平講<傷寒論>之太陰病篇》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為經方臨床家餘秋平教授所著,餘教授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研究,尤其精於仲景之學,深入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30餘年。主張研究經典應迴歸本源,從原文出發,以古人視角來闡釋經典原義。本書系其所著“經方原創書系”之三:餘秋平教授以憑脈辯證、中西醫理合參為特色,根據內傷外感之異,形成“經緯相合”的辨證體系:外感病以六經辨證為經,衛氣營血辯證、三焦辨證為緯;內傷病以六經辨證為經,臟腑辨證為緯。本書完整地揭示了仲景太陰病的原風原貌,並融匯古今,拓展出以陽虛為主和氣虛為主的兩類太陰病,力求羽翼傷寒,貼合臨床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