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悠悠,流淌千年,何以創造新生?
大運河臨平段先行先試,啟動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建設,開啟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打造“承古開今、融匯創新”的中國大運河南源精彩段,講好新時代的運河故事,從而呈現出鏈接千年的“運河盛世”。
生態、文化、健康、共富
一條綠道已完工
家住塘棲鎮西河村的王大伯,一有時間一有空就會去家附近的運河邊走走。
“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散散步走走路,很愜意,而且一路還有好幾個大公園,綠道景觀、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有花草怡情,有樹木遮陰,我們鄉下一點也不比城裡差呢。”
王大伯所說的就是臨平大運河郊野綠道,從崇賢繞城高速拱墅交接開始,一直到到河二通道邊界,一路串聯崇賢、塘棲、東湖、運河四個鎮街。
這條長達29公里的綠道,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的一大建設重點。在亞運會來臨之際,這條綠色生態廊道已經全線貫通。在打造綠道景觀時,還充分考慮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融入沿岸三家村藕文化、鴨蘭村紅色文化、運河水鄉文化、魚羊美食文化等在地文化,打造了四維公園、藕遇公園、塘涇漾公園等六大節點公園,使大運河的河畔景色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我們的綠道很郊野很原生態,這是與主城區綠道最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保留了運河邊上原有的狀態,比如那些幾十年的大樹、林道及保護區範圍內最小干預。”大運河(臨平段)工作人員說,在運河街道雙橋村,這裡有成片的水稻田;在塘棲鎮,這裡有大片大片的枇杷林;在崇賢街道,更有成片的水生作物慈姑……處處都是江南水鄉秀美風光。
另一大特色是健康。結合“10分鐘健身圈”目標,在綠道沿途健全便民服務基礎設施,打造嵌入式體育場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休閒生態綠道帶來的便利。其中崇賢疏港體育公園,內含一個五人制足球場、一個籃球場、五個羽毛球場及四個培訓教室;塘棲運動活力園設兩個羽毛球場、兒童輪滑場地、兩個網球場、一個五人制足球場;運河休閒活力園有一個籃球場、四個網球場、三個羽毛球場、一個兒童健身活動場地等。
這條綠道上,處處滲透著智慧,通過落水智能監測、VR互動觀景、智慧停車場、自行車停放點智慧導引、體育公園智慧分佈圖、智慧亮燈工程等數字化手段,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這條綠道還串起一條共富路——在雙橋村體驗稻作文化,在新宇村體驗荷塘文化,在姚家埭村體驗枇杷採摘,在三家村體驗水生作物文化,在五杭村體驗魚羊美食……“將不同的農文旅線路串珠成鏈,促進農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
“還綠於民,也是還健康於民,這才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項目設計負責人馬利看來,大運河綠道建設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項目,要充分保留原有機理,合理完善綠道體系,同時喚醒商業、生產與文化活力,賦予周邊地塊更好的人居價值。
與周邊城市綠道相串聯
一條環山遊步道建設中
臨平大運河畔的精彩,正伴隨著工程機械的轟鳴聲日漸清晰。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三條運河的交匯地,臨平自古繁華。超山是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一,唐宋以來,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絡繹不絕。與超山相鄰的丁山湖,有著“小洞庭”的美稱,也是江南“魚米之鄉”的典型縮影。坐擁丁山湖溼地和塘棲古鎮,這裡對於定位“數智臨平·品質城區”的臨平來說,是打造優沃環境的重要節點。
這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寶地,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隨著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超山-丁山湖需要進一步挖掘資源、提升產業能級。今年3月,超山-丁山湖綜合保護工程建設正式啟動實施。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超山風景名勝區6.01平方公里、風貌控制區範圍(約3.05平方公里)及丁山湖溼地為主的約20平方公里範圍。以打造“2023年休閒超山、2024年健康超山、2025年底蘊超山”為導向,按照核心景區提升工程、水上游線及水域環境整治工程、景區美麗鄉村整治工程、景區周邊路網及環境提升工程等4大工程實施。
今年將重點實施核心景區提升工程,主要包含東園片區、北園片區、南園片區、西入口、環山電瓶車道及掌山芳菲建設。
目前超山風景區內,東園、北園、環山電瓶車道均已開工建設。“通過超山-丁山湖綜合保護工程,未來將整體提升小白線、龍超路、超梅路等主要景區通道,通過提升環山道路,串聯超山景區主要入口和景點,與周邊臨平區城市級綠道相串聯,形成完整的綠道網絡。”大運河科創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串聯塘棲古鎮丁山湖和超山
一條水上游線籌備中
另外,超丁水上游線項目,結合大運河(臨平段)及塘棲水上客運中心項目,將串聯起塘棲古鎮、丁山湖旅遊區、超山風景旅遊區和崇賢整個遊線。
“塘棲古鎮、丁山湖、超山各自發展,勢單力薄,那麼通過一條水上游線可以串聯三大片區的旅遊資源,以水為緣,以船為媒,聯動‘水上’‘船上’‘陸上’三大空間,構建‘運河引領,山鎮湖聯動,全域發展’的塘丁超全域文化和旅遊空間格局,再現江南水鄉‘船說塘棲 千帆盛景’。”大運河科創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這也將成為區域聯動發展的新引擎,帶動塘丁超片區的發展,輻射周邊。
“我們將圍繞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目標,持續做優生態環境,深入挖掘山水、人文資源,以‘文化+’賦能,進一步擦亮‘名山名湖名鎮’特色文旅地標,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記者 王夏琴 通訊員 張建
圖片由臨平大運河科創城提供
我們大杭州新媒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