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保護能力,為何會成為iPhone的殺手鐧

隱私保護能力,為何會成為iPhone的殺手鐧

眾所周知,在如今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對用戶數據的收集、行為的跟蹤,早已成為各大互聯網企業以及開發者的重要“財富密碼”。

平心而論,這些對於用戶數據和行為的記錄及分析,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它確實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更智能的商品推薦、比如外賣和打車時根據位置進行精確匹配等等。

但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的確存在著一些企業和App過分收集用戶數據、過多跟蹤用戶行為,甚至為了各方面的利益有意“刺探”用戶隱私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如今大家每天都離不開的智能手機來說,它們的隱私保護功能做得好不好,其實對於用戶的使用體驗影響是相當巨大的。

那麼在當前所有的智能手機品牌裡,哪家的隱私保護做得最好呢?可能許多朋友很快會想到iPhone,以及各種關於iPhone隱私保護的傳言。但是iPhone為什麼隱私保護做得好,蘋果方面究竟在它的細節功能設計上又花了哪些工夫呢?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三易生活今天就來與大家簡單聊聊。

  • 數據最小化,蘋果始終站在用戶、而非App這邊

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講到的那樣,互聯網企業、網站,以及App對用戶數據的收集與使用並不全是惡意的。它們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必要的部分(比如網站登錄信息的存留、比如購物車和收貨地址的保存等)。所以完全拒絕“數據收集”既不可能,也不能給用戶帶來便利。

那麼如何確保用戶數據被合理地進行收集、使用,只給用戶帶來方便、而不會困擾到他們的隱私安全呢?

這就要提到蘋果的“數據最小化”原則了。所謂的數據最小化,就是將用戶數據的收集範圍壓縮到最小的程度,讓所有網站、App都能且僅能訪問它們“應該”訪問的那一部分數據,而完全無法接觸到其他與正常功能無關的數據。

所以大家會看到,在iPhone上當你通過聊天軟件發送最近拍攝的照片時,iOS會讓你選擇是不是隻允許這些App“看到”特定的幾張照片、而不是整個圖片庫。

在iPhone上,當App需要在日曆裡建立日程提醒時,iOS系統會自動禁止其“窺探”其他日程信息。這樣一來,用戶的日程安排就避免了被洩露。

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他人通過分享、發送給你一些網頁鏈接時,這些網址的後面往往會跟著一長串的“不明字符串”。這些其實就是所謂的“跟蹤代碼”,它們記錄了整個分享的流程,也就是你是從誰那裡得到了這個鏈接,而它最早又是通過哪個App生成的。

對於網站來說,跟蹤代碼或許涉及到廣告分成的計算,但對於用戶來說,它顯然會暴露我們的社交關係、App喜好等個人信息。所以當你在iPhone上打開類似鏈接時,Safari瀏覽器會自動刪除這些跟蹤代碼,只留下“乾淨”的、不帶跟蹤信息的網址發送給對方(網站)的服務器。如此一來,用戶的隱私自然也就得到了又一次保障。

  • 本地處理,讓AI為用戶、而非廣告商服務

除了極其嚴格地限制App、網頁對於用戶數據、行為的“跟蹤”,蘋果方面更是在端側AI領域早早的走在了行業前列。

所謂端側AI,也就是說當手機在運行圖像識別、語音辨識、影像處理,甚至識別手寫筆跡時,攝像頭拍攝到的內容、麥克風錄製下來的語音、手寫筆寫下來的文字筆觸,這些信息都不會被上傳到服務器,而是直接在手機、平板上就完成處理。

很顯然,與依賴於服務器進行處理的雲端AI相比,端側AI不僅僅能夠保護用戶隱私,而且由於它不依賴於網絡連接,所以“沒網也能用”,而且更容易獲得低延遲的反應速度,更不會因為網絡卡頓而出現需要等待的情況。

不過關於智能手機上的AI技術和端側AI應用的進展,你可能會意識到一些弔詭的事情。

一方面,如果只從內置NPU(或者說AI加速器、神經元處理單元)的算力上看,其實蘋果近年的自研AP在“數字”上並不領先。要知道,其他廠商的SoC一兩代之前就已經自稱實現了高達50TOPs以上的總算力。相比之下,搭載A17 Pro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AI算力才不過35TOPs。

但即便是在“理論算力”不佔優的前提下,iPhone卻早在兩三代之前就已經實裝了端側AI功能,並主動逐步用它來替代掉需要上傳數據的那些AI應用。相比之下,安卓機型雖然一直在高喊“AI”口號,但在純端側AI應用方面卻顯得並不那麼積極。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安卓系統的AI本地算力優化不好做,還是相關廠商不願放棄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上傳呢。

  • 將控制權交給用戶,並確保他們會主動保護自己

最後,蘋果與iPhone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還有一個與其他廠商和產品至關重要的差異點,就是他們在很多時候都不會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來替用戶做決定,而是會將功能選擇權充分交給用戶。

比如當你在iPhone上安裝一個新的App後,系統並不會自作主張地“替你”決定該授予或不該授予哪些權限,而是會在第一次打開App,或者第一次用到某些可能與隱私相關的功能時,主動向用戶徵求意見。

又比如說,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iPhone長期以來都具備極高強度的內置加密體系,甚至於一旦用戶為其設定了密碼,在不小心將其遺忘之後,它甚至都沒有任何被破解、竊取數據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或許是因為聽取了用戶對這一功能的抱怨,在最新的iOS 17系統中,蘋果方面也提供了修改密碼後的“防遺忘”功能。也就是新修改過密碼後的72小時之內,如果想起了之前的舊密碼,那麼就還可以用它來重新解鎖手機,並獲得多一次重設密碼的機會。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種類似的、讓用戶自行設定應用權限,並給予用戶密碼最高級別加密保護的特性,其他機型上也有。但如果有用過iPhone、或者哪怕是看過蘋果官網上“隱私保護”的相關內容就會意識到,蘋果從來都將隱私保護的各種功能提示,放在了十分顯眼的位置,並通過各種機會告訴用戶應該重視自己的隱私權,以及應該如何用好iPhone裡的各種功能和技術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相比之下,那些儘管名義上同樣提供了“隱私保護”特性,但到了實際執行層面卻遮遮掩掩,似乎生怕用戶找到相關選項的產品,又如何能相提並論呢?

推薦閱讀:

深扒第二代驍龍7s:有些“混血”,但代次沒毛病

第二代驍龍7s的真相,與傳言或許並不一樣。

文心一言有了新工作,百度輸入法轉型AI創作工具

除了價格,百度輸入法的“超會寫”似乎很有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