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用上鈦合金,手機的材質、工藝探索從未停滯

iPhone用上鈦合金,手機的材質、工藝探索從未停滯

日前,有博主對iPhone 15 Pro進行了耐用性測試,根據其所聲稱的結果來看,換用了鈦合金中框的iPhone 15 Pro在耐用性方面似乎不如前代。對此有觀點認為,iPhone 15系列的Pro版機型由於換用了中框材質,並且在結構方面有所調整,因此在面臨摔落可能會導致衝擊擴散到前後背板玻璃,使得其更容易震碎。

此外有博主在經過對iPhone 15 Pro的中框進行防刮測試後,認為其所使用的鈦合金中框更輕、更光滑,但可能也更容易被劃傷。

iPhone 15 Pro的中框結構和設計略有調整,但變化並不大

在上述博主的測試中主要進行了跌落測試,他模擬了14次由低到高的跌落過程,最終iPhone 15 Pro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損壞,但作為對比的iPhone 14 Pro則僅有少量損壞,因此得出了iPhone 15 Pro耐用性不如前代的結論。

對於這一測試結果有觀點認為,iPhone 15 Pro由於換用了鈦合金中框、並採用了較前代機型略微圓潤的弧形過度中框設計,因此衝擊力可能被擴散到前後玻璃中,進而導致造成了較大的損壞,而iPhone 14 Pro的不鏽鋼中框由於材料特性,在而許多情況下可以充當減震器,在應變的情況下發生彎曲、從而減少衝擊。

簡單粗暴的跌落並不能稱之為測試,標準化和全面性才是得到科學數據的關鍵

從公正的角度來說,這位博主的測試明顯缺乏標準化的流程,例如並未說明跌落的高度分佈,同時由於測試樣本數量極少(僅一臺),所以也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因此最終結果和結論在科學性和嚴謹性上都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參考價值也極為有限。

手機廠商在進行跌落測試前,甚至會在軟件上先進行模擬跌落測試

其實對於手機廠商而言,跌落測試是非常嚴謹和苛刻的測試,通常會進行大量的循環測試,採用包括定向跌落、自由跌落、重複跌落、滾筒跌落、微跌落等多種方式和不同的跌落高度,對手機的每個面和每個角度來進行測試。除了每進行一定數量的測試循環,對外觀、功能,以及結構進行檢測之外,在完成測試後,還會對手機進行拆解,對結構、功能再次進行測試。

只有在經歷瞭如此嚴苛的測試後,手機才符合出廠檢驗標準。將這兩種測試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上述博主的測試顯然就有些片面、且不夠嚴謹了。

華為Mate60系列玄武架構提升了手機的耐用性

事實上,各大手機廠商對於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和應用,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例如在機身背殼材質上,智能手機這些年來就經歷了從工程塑料到鋁合金,再到不鏽鋼、玻璃等材質的演進過程。而不斷換用新材質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提升結構強度和手感等方面服務。例如華為在Mate60系列上所採用的玄武架構,就是通過應用第二代崑崙玻璃、背板及中框一體化設計、金屬+錦纖拼接工藝等組合,為用戶帶來更堅固耐用的手機。

而對於蘋果來說,之所以會在iPhone15系列的Pro版機型上換用鈦合金中框,除了其擁有更高的強度外,顯然還有鈦合金較不鏽鋼材料更輕的因素,而這一點可以從iPhone 15 Pro較前代輕了至少18克就能證明。同時相對“亮晶晶”的不鏽鋼中框,經過陽極氧化處理的鈦合金中框在視覺上也相對更加柔和,再配合圓潤化的微調,無論視覺、還是手感都有所提升。

早前曾有傳言稱,蘋果方面在iPhone 15系列的Pro版機型上或將沿用鏡面工藝的中框處理,但出於防止刮花、上色等方面的因素,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在的方案。

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不鏽鋼中框雖然強度高,但重量相對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新材料在手機上的應用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各有利弊,而廠商之所以會選擇新的材料,勢必也是經過權衡利弊的結果。例如採用不鏽鋼中框對於手機的質感和防護性可能更好,但會帶來機身重量增加的弊端;玻璃作為目前機身的主要材質,雖然可以帶來更好的美感,相對也會帶來防護性能下降等問題。所以用戶最終在市場上看到的產品,其實就已經是最優化的結果。

作為目前消費電子廠商中的“燈塔”,蘋果對手機新材料和工藝的應用,也已經影響到了諸多其他廠商,例如早年期為了提升屏幕及背板的耐用性,他們應用的康寧大猩猩玻璃很快就吸引了一眾安卓陣營廠商跟進。如今包括肖特等特種玻璃廠商的產品也幾乎成為了手機的標準配置,而諸如大猩猩玻璃、巨犀玻璃、泰坦玻璃等配件在提高屏幕防刮、耐磨特性的同時,同樣也成為了促使消費者選購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米MIX Fold 3上的龍鱗纖維後續或將在其他機型上應用

日前有消息稱,小米14系列新機或將會在中框、背板上採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因此有觀點認為,其可能會用上陶瓷背蓋和鈦合金中框。事實上,陶瓷材質雖然具備手感溫潤、較玻璃有著更防刮耐磨的特性,但重量和成本也成為了阻礙其普及的難點,可如果配合鈦合金中框,那麼在既能維持強度、又能減重的情況下,這樣的組合還是很有希望出現。此外,在小米MIX Fold 3上應用的龍鱗纖維,也被認為極有可能會出現在小米14系列機型上,但其編織紋理和染色工藝難度大的問題可能成為大規模應用的障礙。

然而在手機廠商不斷嘗試新材料、新工藝的情況下,仍有不少用戶依舊延續了使用貼膜和保護殼的使用方式。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是部分用戶希望儘量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所以慣性地沿用貼膜和帶殼使用的方式。另一方面即使是最嚴格的品控策略,顯然都無法保障100%不出現問題,畢竟實驗室的各種測試數據與用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環境雖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可能就是全部。

所以針對這部分用戶的需求,許多廠商也推出了類似“Care+”、“AppleCare”這樣的服務,能夠確保即是裸機使用也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想要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在購買手機時多付出一些成本或許也是值得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石頭分子篩迷你洗烘一體機M1評測:小小大革命

小中見大,石頭科技或將變革迷你洗衣機這個賽道。

隱私保護能力,為何會成為iPhone的殺手鐧

iPhone隱私保護能力的背後,還有這些細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