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感雨露之溼,或牆垣土房之溼,以致溼變為痰,成為痰飲。肢節痠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人以為溼痰成病,誰知是脾氣之溼,溼以助溼乎。
夫脾最惡溼,必得腎火以燥之,則汗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無留伏之害。惟腎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溼,土溼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氣,兩相感召,則溼以添溼,痰更添痰矣。
治法補腎火以生土,補火之藥,仍於補脾之中用之,則火無亢炎之禍,土有健順之宜。
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朮(一兩) 豬苓(三錢) 澤瀉(二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
一劑臍下之悸除,二劑肢節、背心之疼痛止,三劑痰飲盡消,四劑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肉桂溫命門之火,更能引溼痰化水,盡趨於膀胱而出。尚恐舊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術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一方而火土兩安,脾腎兼補,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證用制涎湯亦效。
茯苓 薏仁 白朮 山藥(各五錢) 肉桂(一錢) 半夏(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