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4 條特徵提示您可能存在“手機成癮”,該如何克服?

點擊藍字 關注“人衛健康”公眾號

成癮

手機

手機成癮

該怎麼辦?

不同學者對手機成癮有不同的定義,多數學者借鑑網絡成癮等相關概念,認為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屬於行為成癮和技術成癮,並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成癮(smartphone addiction),它是指由於個體過度使用智能手機而產生了心理依賴,進而對智能手機及其相關服務使用失去控制,導致日常生活被幹擾,並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也有部分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智能手機的強迫性使用(compulsive usage of smartphone),指個體必須隨身攜帶智能手機,且在社交等重要場合頻繁查看的行為,這種重複的強迫性行為會對個體的社會和個人生活造成消極影響。

手機成癮

有哪些表現

表現1

      基於對手機使用失去控制

例如使用頻率過高或在重要場合無法控制手機使用行為。

表現2

    心理上對智能手機產生依賴

過多關注手機與手機空間,忽視周圍環境和現實生活。

表現3

    出現戒斷症狀

主要是心理戒斷,當個體不能使用其智能手機時,會產生焦躁不安、失落、暴躁等負面情緒。

表現4

      對個體造成不良影響

成癮後對個體的人際、學習、工作、身心健康等造成不良影響。

手機成癮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1.損害身體健康   多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手機使用越多,鍛鍊情況越差,且實驗研究也支持手機成癮可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一項實驗研究顯示,在控制了性別、運動的自我效能和體脂率後,使用手機發短信和打電話會分散鍛鍊者在跑步機上運動的注意力,降低運動強度(跑步速度和心率下降)和心肺功能(最高耗氧量降低)。

2.降低睡眠質量   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程度越重,失眠情況越重,睡眠越差,過度使用手機會干擾青少年的正常睡眠,而充足、高質量的睡眠對於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和良好學業表現都至關重要。

3.危害心理健康  手機成癮者通常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作息時間不規律和吸菸飲酒等),這可能引發多方面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鬱、易怒、強迫症、失眠、人際交往障礙以及壓力負擔過大等心理問題。手機成癮症狀(注意力分散、戒斷反應以及迴避反應)越重,抑鬱情況越重。

4.容易出現社交障礙   現如今大學生更多地採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聊天,溝通雙方的表情、動作卻被屏蔽了,造成大學生面對面社交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減弱,甚至出現社交恐懼症,導致價值取向的偏離,甚至會造成抑鬱、自閉等行為,嚴重危害其心理健康,嚴重者還會出現意志消沉等現象,整個人也會變得懶散。

5.影響學業   在手機成癮與學業表現的研究中,學業表現明顯隨著手機成癮情況增多而變差,手機成癮可能通過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業表現不良,而其中的原因與雙任務效應有關。雙任務效應是指學生很難同時處理兩個不同的任務,使用手機會干擾正在處理的學習任務,分散學習的注意力。

如何克服手機成癮?

方法1

    加強自我控制能力

要認識到手機成癮的危害,再借助外力控制,如親人朋友提醒,培養更多興趣愛好,如運動、看書等,以轉移注意力。甚至於可以換一個非智能手機以控制自身手機成癮行為。

方法2

    重視現實生活中的社交

人都有想表達的慾望,網絡是一個很好的渠道,但我們過度依賴,對我們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就是不好的,我們要認識到網絡的社交畢竟是虛擬的,針對我們的表達慾望,若遇到想表達溝通的,我們可以尋求親人朋友進行傾訴,儘量減少網絡依賴。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運動、看書等,藉此也可結交現實生活中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方法3

    尋找合理減壓途徑

我們有壓力時,手機提供的娛樂和宣洩易得性使得我們更加願意去使用手機擺脫我們的焦慮,但同時也使得我們產生手機成癮,進而影響我們正常生活,形成惡性循環。我們應積極面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壓力大時可通過運動、找親人朋友傾訴等方式解決。

方法4

    適當限制手機使用

對於青少年,自控力本來就差,可通過父母及老師的管控等進行控制,高中生可配無上網功能的非智能手機,最主要的還是要自我認識到需要合理控制手機的使用。

健康提示

手機從最初的只具有打電話、發短信等最基本功能發展到今天的具有網絡視頻、移動遊戲、在線視頻、在線音樂、移動交友、自媒體、網絡購物等多功能,這些新功能的出現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使得手機成癮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避免手機成癮。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家庭醫生在身邊——健康生活常識》

本書主編:任菁菁

本文作者:陳紅

喜歡文章內容請在這裡為我們“點贊”
Scroll to Top